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淨宗法師 : 念佛人如何看待與對治妄念

您是本帖的第 258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淨宗法師 : 念佛人如何看待與對治妄念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淨宗法師 : 念佛人如何看待與對治妄念
 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此法然亦力有所不及。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所謂舍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很多人為這個問題操心,有不少人也來問我,古人今人都一樣的,“我雖然念佛,但是心裡很散亂怎麼辦?”

  

法然上人回答得很妙,“此法然亦力有所不及”,“這個問題我法然也沒法解決”。祖師大德也沒法解決,我們會感到距離很近。下面講出理由,讓我們很安心。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到達色界一定要有禪定,如果有定心,就不是欲界的眾生,就屬於色界;如果禪定更深,就到無色界。欲界稱為散地,有散亂心的人才生在欲界,在欲界當中就是散亂心。我們現在都在欲界。

  

“皆散心也”,欲界眾生從內心看,都是散亂心。生在欲界,心理結構就是散亂心。

  

“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就如同你生而為人就有眼睛、鼻子,生理結構就是這樣。

  

“所謂舍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要我們捨掉散亂心,心要凝定才能往生,這樣的道理不存在。本來淨土法門就是為散亂凡夫說的,哪有捨散心才能往生呢?不需要,就按原樣,散心念佛就可以。

  

“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本願之所以殊勝,在於散心念佛就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才叫殊勝。如果要消滅散心才能往生,就不殊勝、不可貴了,我們就不必來念佛了,因為做不到。

  

阿彌陀佛本願當中沒有說要滅除散亂心,達到禪定一心、事一心、理一心。他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這樣你不往生,我不成佛”,決定往生。所以說“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十念法要”也就是一向專念,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不是一向專念嗎?這就是念念相續,也叫“八風吹不動”。什麼是“八風吹不動”?清淨,不淨,散亂,妄念,是善、是惡,三心具足,三心欠缺,遇到所有情況,內心不動,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般人稍微一吹就動了,煩惱就起來了,“完了,念佛恐怕不行了”,動了;念佛心裡稍微清淨了,“哎呀,我今天念得還不錯',一高興,又動了。

  

我們對妄念的基本態度,就是不理,專門念佛,一切都不管,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很平常。

  

古人心地純善、柔和,念佛很認真。我們要做到常念、多念、專注、認真,尤其是我們早晚殿的時候,或者我們專心在念佛的時候,就盡量攝心專注地念。這是個細節的技巧問題,並不是一定要這樣才可以往生,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念得專注一些,這是方法。如果沒有達到也不影響,多念就是原則。——引《觀經疏》

  

無疑無慮。

  

不顧水火二河。

  

這兩句話意思是一樣的。“無疑無慮”就是不要懷疑,不要擔心,不要顧慮。疑慮是因為自己有罪業、妄念,這些通通不需要。你正念直來,完全仰靠阿彌陀佛,順彼佛願。

  

“不顧水火二河”,這是出自《觀經疏》的“二河白道喻”。我們眾生的貪心很重,就像水河一樣很洶湧; 瞋恨心很重,就像火河一樣,很猛烈地燃燒;這兩條河中間有一條白道,就是六字名號的白道,念佛往生願力的白道。水火二河,內心有貪煩惱,不要管它,妄念紛起,不要理會它,只管念佛往前走,“不顧水火二河”,阿彌陀佛會保護我們。

  

你不要擔心說,“煩惱沒有消除,怎麼辦?”阿彌陀佛很有本事,不用辦,這樣就可以了。怎麼辦,還要來辦,還是笨辦法;根本不用辦,這樣就行了,這不是好辦法嗎?“我要把妄想雜念消除乾淨才可以”,那還是笨辦法。

  

牛吃草時,它會把草涮一涮、洗一洗,然後來吃嗎?它不用費事,直接就啃過去了。我們人要把菜上的泥洗乾淨了再吃,牛沒有這麼費事,它直接吃就可以了。我們有貪妄想雜念,阿彌陀佛說這樣可以,不用處理,這樣念佛來就行了。只是我們自己自作多情,無事找事,“阿彌陀佛,我念了你的名號,可是我妄想雜念這麼多,怎麼辦?你幫我洗乾淨一點吧。”

  

阿彌陀佛說:“無事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個你不用辦,你交給我。”

  

“交給你,你也不給我洗乾淨啊?”

  

“你交給我就行了,到極樂世界,你立即成佛了”。

  

所以這裡說“無疑無慮、不顧水火二河”。

  

引 蕅益大師言: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切”就是跟我們的切身利益相關,“切”就是“我這一生肯定是要往生的,這是我的切身利益,我不能把這件事耽誤了”,這叫“切”,跟自己很貼近。只要你決定相信阿彌陀佛,真的願往生,這樣即使散心念佛也必然往生。這一點,歷代大德講的都一樣。

  

引印光大師言: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謂主人怕他,又必益加決烈。二者皆損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印光大師這段話特別好,告訴我們怎麼對付妄念。

  

“妄想起時,只一個不理,便不會妄上生妄”,念佛起了妄念,不要理會它,當下消滅。你不理會它,就不會“妄上生妄”,不會在妄想裡面又生出妄想來。

  

妄想生妄想,像什麼呢?就像小孩子拿鉛筆劃圈一樣。老師講課不喜歡聽,拿著鉛筆在下面畫,第一圈是第一個妄念,不斷往下畫,妄上生妄,妄想在裡面翻騰。

  

對付妄念,就是一個不理。

  

“譬如小人撒賴,若主人不理,彼即無勢可乘”,“小人”就是家裡做事的佣人、僱工等。“撒賴”,不忠誠,還刁橫得很。主人怎麼對付他?不要理他,不給他可乘之機,這樣他就沒有辦法了,就沒勁了。

  

“若用剛法抵制,彼亦以剛法從事”,如果你用強製手段,他感覺把你的心撬動了,更要跟你對抗。

  

“若以柔法安慰”,如果用軟的一套,他軟硬不吃。

  

“彼必謂主人怕他”,這個小人就以為主人怕他,“我這是很得理的”。

  

“又必益加決烈”,他就覺得他更加得理,更加提一些無理的要求。

  

“二者皆損多而益少”,這兩種方法,不管是剛法還是柔法,都是費大力氣,成效微弱。

  

“只置之不見不聞,彼既無勢可乘,只得逡巡而去”,這樣他就沒辦法了,只好自己灰溜溜地走了。所以,不理就行。妄想雜念不用理會它,讓它自生自滅。

  

學完了這幾段法語,以後大家就有辦法對付妄念了。不理是最好的辦法,只管念佛,不用理會它。為什麼不用理會?它是虛假的東西,你越理會,它就越生根,你越認為它了不起,它就長得越大。理會妄想雜念,等於給它輸送營養和能量,它就長得又白又胖。這個又白又胖不是好事,是妄想越長越大。不要理會它,長就長著,有就有,沒什麼了不起,跟我們的往生沒有關係。

  

我們之所以能夠保持這樣一種從容淡定的心態,是因為阿彌陀佛已經保證我們了,



“你這樣念佛就往生,你何必管它呢?隨它鬧騰吧”,這樣它反而就平息了,鬧也鬧不起來。

  

對治

  

不擔心。

  

不理會。

  

不急躁。若疑慮不安,如水生蛟龍,妄波四起。

  

唯口稱如光來暗自滅。

  

攝耳聽。

  

計數與攝心。

  

這裡講到對治有幾點:

  

第一,不用擔心。因為阿彌陀佛給我們保證了。

  

第二,不理會。沒有用,不用管它。

  

第三,不急躁。急躁更不行,如果你急躁,“我一定要克服它,今天晚上就斷除了”,那你就被它搞得死去活來了。

  

這是消極方面的。

  

積極方面,就是口稱名號,光來暗自滅。再就是攝耳諦聽,用計數法、攝心法,這是技巧問題。

  

後面幾點也要用得慎重,用力不要過度。就像走路一樣,一條大路坦坦直直向前,大路兩邊有很多雜草,你走你的路就好了,不要停下來去拔草。如果去拔,雜草無量無邊,什麼時候拔得盡?雜草就代表妄想雜念,不要去清除它,你只管念你的佛,走你念佛的大道就可以了。走念佛大道,旁邊的小草還是一道風景,看看還不錯,不要以為它障礙你。它對你沒有障礙,是你以為它是障礙,它才構成了障礙。阿彌陀佛叫無礙光如來,一切都不能構成障礙,不要無事找事,也不要自苦自惱,“哎呀,怎麼辦啊,我真的很苦惱,很多妄想雜念”,你不用理會它,自自然然就平息了。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淨視界amitu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YoAAZuMnnA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12/27 下午 04:19:35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1/6/11 上午 10:57:35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十念法要


下面學習法然上人的「十念法要」。這段文是在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總分四節。



(一)標宗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唯口稱名號。



首先標宗,開宗明義,標顯宗旨,說明不顧妄念,只要口稱。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不顧妄念或其他任何念,也不用擔心散亂不清淨,這些根本不用管。那做什麼呢?



「唯口稱名號」:只管開口念佛。



(二)釋由



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這是解釋為什麼可以不顧妄念:因為佛名有此之德,自然滅惡生善,滅妄顯真。



「若常稱名者」:如果我們經常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以佛名之德」: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的功德。



「妄念自止」:妄念自然會越來越少。



「散亂自靜」:散亂的心自然會安靜下來。



「三業自調」:身口意三業也自然會調柔,順服。



「願心自發」:願生極樂的心自然會發起來,不必在念佛之外再去找一個什麼強烈的願心。只要多念南無阿彌陀佛,願心自在其中。



上人又說:「厭穢欣淨亦在稱名之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也在稱名之中。



凡夫的心,遇境逢緣難免生生滅滅。比如說現在身體健康,四大無礙,兒女孝順,收入豐厚,別人對自己都很尊重,這個時候就覺得再活十年二十年也可以;一旦身體病老,逆緣擾亂,內心煩躁,兒子又失業,媳婦又吵嘴,自己又生病,到了醫院還不知道怎麼樣,又窮又困,這個時候就很厭離:「我要求生極樂世界!」我們的心都是如此。厭離娑婆也好,欣求極樂也好,這是我們的根本認識,根本心願,也不是說要達到某種程度。



古德講的,厭離娑婆,就好像要離開牢房一樣,當然,應該這樣引導,但也不是每天都有這樣的心情,一般人也做不到;欣求極樂,就好像奔回家鄉一樣——應當如此,但是,也不是說每天都能如此,我們的心還是在起起伏伏。



阿彌陀佛如果要求我們時刻住於強烈的厭欣心境當中才能往生,那還是難行道,不容易做到。阿彌陀佛告訴我們只要願生淨土,只要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所以法然上人就說:「厭穢欣淨亦在稱名之中。」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夠了,這樣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當然,如果根本不厭離娑婆,只求下輩子做人享受富貴,或者念佛為了死後投胎做鬼有錢用,那就不應該了,那就要發起厭欣之心。總之,祖師大德所講的都好懂。



(三)舉例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列舉十項,含攝無盡,說明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口稱。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自覺願生心只是平平淡淡,不那麼猛烈,我們還是照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必把佛號停下來,另外去求願生心,我們還是執持這句名號不改變。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最近事多,心很散亂,也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把佛號停下來,另外想個什麼辦法對付散亂,我們還是念這句名號,仰靠佛名之德。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妄念起來了,一旦覺察到了,當下就回來念佛,不要跟在後面又起一大堆妄念:「怎麼搞的?我怎麼又起妄念了?」你怎麼又起妄念了?你就是這樣子嘛!發覺之後,拽回來,就平平淡淡地接著念佛,不要在那裡自起煩惱,自苦自惱,妄上起妄,沒必要!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遇境逢緣,發起利他心,善心生起來了,這個時候,也不要沾沾自喜:「我如果天天有這樣的善心就好了!」把善心也放在旁邊,還是念佛,這叫一向專念。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心不清淨,也不管,還是念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心清淨,也不理,還是念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就是《觀經》講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善導大師講的,這個三心如果缺了一心,就不能往生。至誠心是真心,深心是深信之心,迴向發願心是願生淨土之心。就是說:我們真的信順彌陀救度、願生極樂世界,這叫「三心具足」。有人覺得自己好像三心不具足,三心欠缺。法然上人說:你也不要管它,三心欠缺了,你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關於這一點,有位弟子問法然上人:「善導大師講的,缺一心都不能往生,師父說三心欠缺也只管念佛,這不是跟善導大師的說法矛盾嗎?」



法然上人說:「不矛盾。善導大師所講的三心欠缺,是對從來就不願生極樂世界、沒有信願心的人講的。我講的是指已經有了信願心,但是他不明白分寸該怎麼把握,以為要達到什麼程度。所望不同,對機不同,開示的法語就不一樣。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矛盾。」


只要能夠回歸到念佛求生淨土,即是三心具足。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自以為三心圓備了,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了,《觀經》裡講「具足三心者,必生彼國」,就沾沾自喜,然後放棄念佛——這不叫三心具足。三心具足,還是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我們不要離開南無阿彌陀佛另外找什麼三心具足。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自以為三心現前,就靠這三心往生,不必念佛,上人說:非也!三心現起,也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又有人認為「我三心成就,堅固不壞,是不是不必堅持念佛?」上人說:非也!三心成就也不離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總之,離開稱名,沒有三心。專修念佛不別論三心四修



法然上人還有一段法語,他說: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



四修是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



淨土宗談三心,談四修: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要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講這麼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向專修的人,成為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那麼,已經成為一向專修之人,比如一個老太太,她都已經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一句名號,綿綿密密地在那裡念佛,已經成為專修念佛、願生淨土的人了,我們就沒有必要再跟她講三心、四修等名相,以免增加纏繞,反生障礙。



法然上人殷勤勸導,依此而行,決定往生。



(四)結勸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



法然上人最後交代我們說,心淨不淨,心亂不亂,有沒有三心,一切不管,只管稱名!像這樣的念佛,你就決定往生。這個很方便,請你把它牢牢記在心中,不要忘記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3/24 上午 11:55:41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1/6/26 上午 06:55:46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87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