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念法要
下面學習法然上人的「十念法要」。這段文是在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總分四節。
(一)標宗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唯口稱名號。
首先標宗,開宗明義,標顯宗旨,說明不顧妄念,只要口稱。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不顧妄念或其他任何念,也不用擔心散亂不清淨,這些根本不用管。那做什麼呢?
「唯口稱名號」:只管開口念佛。
(二)釋由
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亂自靜,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這是解釋為什麼可以不顧妄念:因為佛名有此之德,自然滅惡生善,滅妄顯真。
「若常稱名者」:如果我們經常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以佛名之德」: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的功德。
「妄念自止」:妄念自然會越來越少。
「散亂自靜」:散亂的心自然會安靜下來。
「三業自調」:身口意三業也自然會調柔,順服。
「願心自發」:願生極樂的心自然會發起來,不必在念佛之外再去找一個什麼強烈的願心。只要多念南無阿彌陀佛,願心自在其中。
上人又說:「厭穢欣淨亦在稱名之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也在稱名之中。
凡夫的心,遇境逢緣難免生生滅滅。比如說現在身體健康,四大無礙,兒女孝順,收入豐厚,別人對自己都很尊重,這個時候就覺得再活十年二十年也可以;一旦身體病老,逆緣擾亂,內心煩躁,兒子又失業,媳婦又吵嘴,自己又生病,到了醫院還不知道怎麼樣,又窮又困,這個時候就很厭離:「我要求生極樂世界!」我們的心都是如此。厭離娑婆也好,欣求極樂也好,這是我們的根本認識,根本心願,也不是說要達到某種程度。
古德講的,厭離娑婆,就好像要離開牢房一樣,當然,應該這樣引導,但也不是每天都有這樣的心情,一般人也做不到;欣求極樂,就好像奔回家鄉一樣——應當如此,但是,也不是說每天都能如此,我們的心還是在起起伏伏。
阿彌陀佛如果要求我們時刻住於強烈的厭欣心境當中才能往生,那還是難行道,不容易做到。阿彌陀佛告訴我們只要願生淨土,只要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所以法然上人就說:「厭穢欣淨亦在稱名之中。」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夠了,這樣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當然,如果根本不厭離娑婆,只求下輩子做人享受富貴,或者念佛為了死後投胎做鬼有錢用,那就不應該了,那就要發起厭欣之心。總之,祖師大德所講的都好懂。
(三)舉例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列舉十項,含攝無盡,說明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口稱。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自覺願生心只是平平淡淡,不那麼猛烈,我們還是照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必把佛號停下來,另外去求願生心,我們還是執持這句名號不改變。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最近事多,心很散亂,也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把佛號停下來,另外想個什麼辦法對付散亂,我們還是念這句名號,仰靠佛名之德。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妄念起來了,一旦覺察到了,當下就回來念佛,不要跟在後面又起一大堆妄念:「怎麼搞的?我怎麼又起妄念了?」你怎麼又起妄念了?你就是這樣子嘛!發覺之後,拽回來,就平平淡淡地接著念佛,不要在那裡自起煩惱,自苦自惱,妄上起妄,沒必要!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遇境逢緣,發起利他心,善心生起來了,這個時候,也不要沾沾自喜:「我如果天天有這樣的善心就好了!」把善心也放在旁邊,還是念佛,這叫一向專念。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心不清淨,也不管,還是念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心清淨,也不理,還是念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就是《觀經》講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善導大師講的,這個三心如果缺了一心,就不能往生。至誠心是真心,深心是深信之心,迴向發願心是願生淨土之心。就是說:我們真的信順彌陀救度、願生極樂世界,這叫「三心具足」。有人覺得自己好像三心不具足,三心欠缺。法然上人說:你也不要管它,三心欠缺了,你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關於這一點,有位弟子問法然上人:「善導大師講的,缺一心都不能往生,師父說三心欠缺也只管念佛,這不是跟善導大師的說法矛盾嗎?」
法然上人說:「不矛盾。善導大師所講的三心欠缺,是對從來就不願生極樂世界、沒有信願心的人講的。我講的是指已經有了信願心,但是他不明白分寸該怎麼把握,以為要達到什麼程度。所望不同,對機不同,開示的法語就不一樣。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矛盾。」
只要能夠回歸到念佛求生淨土,即是三心具足。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自以為三心圓備了,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了,《觀經》裡講「具足三心者,必生彼國」,就沾沾自喜,然後放棄念佛——這不叫三心具足。三心具足,還是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我們不要離開南無阿彌陀佛另外找什麼三心具足。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如果自以為三心現前,就靠這三心往生,不必念佛,上人說:非也!三心現起,也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又有人認為「我三心成就,堅固不壞,是不是不必堅持念佛?」上人說:非也!三心成就也不離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總之,離開稱名,沒有三心。專修念佛不別論三心四修
法然上人還有一段法語,他說: 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
四修是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
淨土宗談三心,談四修: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要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講這麼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向專修的人,成為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那麼,已經成為一向專修之人,比如一個老太太,她都已經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一句名號,綿綿密密地在那裡念佛,已經成為專修念佛、願生淨土的人了,我們就沒有必要再跟她講三心、四修等名相,以免增加纏繞,反生障礙。
法然上人殷勤勸導,依此而行,決定往生。
(四)結勸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納於心腑莫忘失。
法然上人最後交代我們說,心淨不淨,心亂不亂,有沒有三心,一切不管,只管稱名!像這樣的念佛,你就決定往生。這個很方便,請你把它牢牢記在心中,不要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