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托爾斯泰喜讀東方典籍,他說:「我如果能更早讀到中國哲人的思想,該是多麼幸福啊!那樣我思考的問題、我的整個人生都會大為不同。」
而當托爾斯泰讀到佛經上《攀藤食蜜》這則故事時,驚歎激賞至極,他說:「再沒有任何故事能將人類的貪慾表達得如此淋漓盡致了。」
的確,若要描摹人類之貪慾,若只是關注所貪之物、所貪之人,以及貪心慾念所起當下焦心灼灼的內心活動,那未免顯得太單薄無力了。而佛陀卻將人的貪慾放在人生實相這個大背景下,便有了振聾發聵、觸目驚心的效果。
我們看看這張根據這則故事演繹的圖畫:
🌀一個旅人在老虎的逼迫下,攀到了山崖邊松樹上垂下來的藤條上。象徵著死亡的老虎張開大口在向旅人咆哮,人一生中在貪瞋痴驅動下所造的全部業力,悉數化成三條毒龍,在不遠處的來世苦海中翻躍騰轉著,隨時要將人吞噬殆盡。
🌀懸掛在金錢、地位、事業等松樹上的有限生命,就是旅人手上緊緊抓著的藤條。這一意象極力彰顯著我們每個人生命之脆弱,以及每個人一生之中如懸吊半空感的迷茫不安和恐懼憂慮。
更加悲催且恐怖的是:黑夜、白天,黑夜、白天……匆匆而過,逝者如斯,人人遮攔不住,時間像一隻小白鼠與一隻小黑鼠分秒不停地咬噬著生命的藤條,藤條被咬斷之刻,便是人大限到來之時。
🌀按理說,這般危急險難、千鈞一髮的時候,旅人不是應該憂懼萬分、心如火焚嗎?但畫中的旅人卻一臉心怡陶醉,完全看不出絲毫緊張的模樣。何以故?
原來,在藤條與松樹接觸的地方有一蜂巢,旅人在搖晃藤條的時候,偶然發現蜂巢可以滴下蜂蜜,而蜂蜜掉在嘴裡是如此的甜啊!以至於這瞬間的甜蜜讓他完全忘記了一切的凶險,忘記了白虎、毒龍、小鼠……
🌀這蜂蜜便是五欲的蜂蜜,蜂巢就在我們生命(藤條)與生活(松樹)相觸的地方,我們折騰一下,生命的藤條就搖動一下,便有財色名食的蜂蜜從上面掉到口中。雖然這一口是極其的有限,但那味道也太美了,因這美味,旅人不僅忘記了凶險,還上癮般不停地搖動著生命的藤條(不是有人說「生命就在於折騰。嗎?)。可是,越搖動,藤條越早斷裂的可能性不就越大嗎?「哪管這麼多!為了這一口蜂蜜,死也值得……」。
這便是人類的貪慾。
佛說:「諸苦所困,貪慾為本。」(《法華經》)
貪慾讓人麻木、顛倒,貪慾讓人神志迷糊,貪慾甚至讓人失憶、狂亂,貪慾最終讓人永永遠遠困在輪迴劇苦之中。
是什麼讓眾生處苦而不知苦,履險而不覺險?就是這口中的五欲之蜜。這蜜比真正的蜂蜜厲害千倍、萬倍。芸芸眾生通通被這一口蜜迷倒、迷醉,將所有的生死險難、八苦逼迫拋在腦後,美滋滋地過著適意安閒、熙怡太平的小日子。
🌀人類的所有悲哀之中,莫過於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死的。
這幅《攀藤食蜜》圖裡的故事是按《佛說譬喻經》裡的故事改編的,雖然情節不盡相同,但意涵一致。它所展現的就是我們人生實相,它讓我們從五欲麻醉的迷糊麻木狀態中驚醒,認清生命的本相。
毒龍猛虎欲相食,二鼠催落崖海池。
猶貪一點蜂巢蜜,真到死時悔來遲。
此如世人顛倒想,不知臨終往生值。
普勸世人快覺悟,未到死時早修持。
我把這幅圖打印出來,放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常常凝視著它,免得這安穩平靜、人人笑意盈盈的生活假象誑惑了我。
🔹圖:佛存居士
🔹文:宗道法師
👉但念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