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古代官員退休為何要告老還鄉?背後原因很現實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現代人退休以後,大多都會留在原本的生活圈,然而古代卻有不少官員,退休後會選擇「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唐朝時期,完善於宋、元、明、清時期,如同現代一樣,古代官員到達一定年齡後就可以退休,《禮記•曲禮》中便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後來的漢、唐、宋、元等朝代也大多實行「七十而致仕」的規定,到了明、清時期才降低條件,「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
但在未達規定年齡之前也可以退休,例如唐朝明定「老病不堪厘務者,與致仕」,意思就是身患重病或受傷者,雖未到達年齡也允准退休;明朝也有類似的規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軟弱無效能的官吏,可隨時勒令退休。而「告老還鄉」就是這些生病、年邁的官員主動請辭、回到家鄉、提前退休的情形。
雖然「告老還鄉」或「告病還鄉」大多數都會獲得皇帝恩准,但也是有例外發生,像是西漢大臣張禹曾多次因疾病而想要辭職退休,未料「帝遣人問疾送藥,強留」,不僅派人去探望張禹,還送藥給他,就是為了讓他留在朝廷。
然而除了真的身體不適以外,官員們選擇「告老還鄉」還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為了迴避權力鬥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大夫范蠡,他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謀略家以及政治家,也是復興越國的大功臣,不過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選擇告老辭官;第二個原因則是無心於官場,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就是因為厭惡當時的政治、嚮往田園生活,只做了81天就辭職歸故里,從此隱居不再出仕。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11/30 下午 04:19:46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