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 00:01 聯合報 / 文/劉冠吟
一個真我各自表述
社群媒體發達的年代,每個人幾乎都有一兩個不同平台的帳號。有些人把社群當成自我經營的品牌,有些人當成垃圾桶。社群讓距離遙遠的朋友易於聯絡,打開臉書就知道對方的動態。水能載舟覆舟,我身邊多的是例子,因為用臉書而導致自己職場翻船。「社群我」之於「現實我」,哪一個是真實的我?臉書就像是一本照妖書,一個個體各自表述。
我的臉友很多都是創業的老闆們,大家這幾年一起互相陪伴、一起奮鬥,我跟他們有些員工們也很熟。其中某位員工工作態度積極、力求表現也很細心,但到了網路世界,彷彿生出另一種人格,抱怨連連砲火隆隆,每篇都是負能量極強,跟真人版那個很溫和的他無法聯想在一起。
不知什麼原因,他開始把槍口對準他老闆,一下子抱怨老闆不採納他的企畫,一下子抱怨老闆在管理流程上有問題。同時身為老闆朋友跟他朋友的我,看了很是尷尬,雖然不關我的事,但我總覺得有一天會出事。某天跟該老闆聊起這件事,對方淡淡地說:「我早就聽說了啊,年輕人脾氣不好嘛,我就算了。」
後來該員工離職去了別家公司,在臉書上的批判火力依舊,然而,換了個老闆卻沒那麼好過了。新任老闆聽到他在臉書上的種種言論,批評客戶、批評公司,話傳出去,惹惱了老闆也惹惱了合作對象,公司馬上就叫他走人。他跟我抱怨:「臉書是我的個人場域,我又不是公開講,為什麼我沒有言論自由?」
人在江湖,諸多身不由己。職場就是一個山頭林立的江湖,人在江湖的一天,就沒有所謂真正的言論自由,除非哪天你想靠評論維生,那你想講什麼就講什麼。他聽完又跟我強調:「可是我是在『私人場域』講耶?」我說,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就算你發在社群媒體上還鎖了高度隱私,還是有可能傳出去,這世界上有幾個老闆能夠忍受付你薪水又讓你講他壞話呢?你第一個老闆不跟你計較,不代表每個皆如此。
真正的自由是言責自負
去年八月,影音內容平台Netflix開除了三名高階主管,原因是他們長期在社群媒體上非議別的同事。Netflix一向以企業組織扁平、企業文化透明自豪,這次拿社群上的言論來開刀,引起很大爭議。Netflix在回應中明確表示,「透明化」這件事情應該貫穿到社群文化中,「要評論,可以,請當面評論。」這個決定應該會成為諸多公司對員工社群行為的評鑑處理指標。
當面講可以,在社群上偷偷地躲起來講不行,在社群的世界,所謂的隱私,其實根本不存在。所謂的自由,應該建立在言責自負的基準上,敢罵別人,就該有膽量承擔反彈回來的後果。當面講的叫作建言,不管有沒有被接受,多會以正向的面貌存在;背地裡講的就是非議,不管有沒有想被當事人知道,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兩面刃,傷害對方,也傷害你自己。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在近日離職,她原本以為一發布離職訊息,就會有雪片般飛來的工作邀約。實則邀約少之又少,有來的工作邀約都比她預期的條件差很多。她不解地來找我:「我覺得自己的條件不錯啊!而且我工作很認真。」我跟她不是在工作場合認識的,她的實際工作狀態我不得而知,大部分看到她的動態,都是經由臉書,不是吃喝玩樂爛醉,就是購物逛街,離她口中「專業經理人」的形象很遠。
「人資都會在社群媒體上搜查一番耶,你知道嗎?」我問她,她搖搖頭說:「可是吃喝玩樂是我的休閒生活啊,是我想跟朋友分享的事情。」分享可以,但不是全部,你心中所理想的專業經理人形象,是需要打造跟累積的,也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很積極於在社群上寫自己工作的事。
社群媒體就是照妖鏡,讓很多人長出了不同的人格特質。再怎麼封閉的社群,還是這流動社會的一塊,還是職場江湖的一角,想要有好的職涯發展,就得好好調教你心中若隱若現想要咆哮的妖。言論是力量,社群言論的力量更大,反作用力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