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黃帝悟道之治

您是本帖的第 43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黃帝悟道之治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黃帝悟道之治
黃帝悟道之治
黃帝既寤,悟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閒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弗穫其術。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百姓號之,二百餘年不極。
“黃帝既癖,悟然自得”,這個悟代表開悟了,黃帝夢醒以後,大徹大悟,得道了。“召天老”,召他的國師;“力牧”,地方諸侯;“太山稽”,管山林的,“告之曰”,對他們說,“朕閒居三月,斋心服形”,我閉關斋心修道,“思有以養身治物之道”,我研究怎麼樣找出來“養身”,就是你們年輕人學氣脈怎麼通,怎麼得定,怎麼樣長生不老,永遠年輕,永遠不死。“治物”就不同哦,好像怎麼樣得神通,“弗穫其術”,卻永遠做不到。
“疲而睡,所夢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我疲勞睡覺時,夢中到了一個地方,這個夢啟發了我,知道大道不可以人情意識、物質的慾望去求。真正的這個道,有沒有?有,但不可以世俗的觀念來求。“朕知之矣,朕得之矣”,他說現在我悟到了,我也懂了,“而不能以告若矣”,但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們。所以等他修成功了,騎一條龍上天,這些人只好抓住龍的尾巴跟上去。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黃帝得道之後,他的政治處理不同了,不是從前的辦法,所以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與他夢中所到的那個國家一樣。然後黃帝走了,“而帝登假”,“假”念“遐”,皇帝死了稱登遐。遐就是很遙遠的上天。“百姓號之,二百餘年不綴”,老百姓都還懷念黃帝,悲傷了一二百年,就是這麼一個故事。
這一個故事是黃帝夢華胥國。那麼講修道的道理有沒有呢?有。第二個故事又來了,這個故事《莊子》裡頭也有,所以我們簡單地講一下。
列姑射山的超人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處女;不很不愛,仙聖為之臣;不畏不怒,願急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而己無愆。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字育常時,年谷常豐;而土無札傷,人無夭惡,物無疵厲,鬼無靈響焉。
莊子講藐姑射之山,這裡講列姑射山,這是假想有這麼一座山,在海上一個河洲裡頭。這座山上有個神仙,莊子說她永遠像十幾歲美丽的少女一樣,幾千萬年永遠那麼美丽年輕。《列子》這裡講,“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饮露,不食五谷”,這個人不需要吃飯,吸的是西北風,喝的是天上的露,“心如渊泉”,她那個思想像寒潭止水,一清到底,水波不興,心波不動,“形如處女”,她那個形態永遠像個十幾歲的女孩子,皮膚非常嫩。“不偎不愛”,古人解釋為或隱或現,有時候你能看見,有時候你看不見的神仙境界,若存若亡。“仙聖為之臣”,因此一般得道的神仙、聖人,看到她就要跪下來。如果拿天主教來講,她是我們的聖母;拿佛教來講,這是我們的觀音菩萨。“不畏不怒”,永遠慈祥,使人看到的是無比可親可愛,就如孔子的學生贊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溫”,看起來嚴肃、威猛,一親近很溫暖、很祥和。“願悫為之使”,願就是很老實、朴素耿直的,下面聽她指揮的人都是這樣。“不施不惠,而物自足”,她也不需要給人家什麼恩惠,也不需要他們的供養。只要她在那個地方,大家都滿足了,一切都有了。“不聚不斂”,也用不著收你供養的錢。“而己無愆”,你在她前面一站,自己心裡就清淨,也沒有過錯了。所以她在的那個地方,“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風調雨順,沒有壞的氣候,沒有大雨,沒有臺風,什麼都沒有。“字育常時,年谷常豐”,永遠是農產豐盛。“而土無札傷,人無夭惡”,這片土地上沒有刺人害人的植物,也沒有短命的人,永遠長寿,不會生病。“物無疵厲,鬼無靈響焉”,沒有瘟疫疾病,大家也沒有病,也不需要念經念咒除災,就是死了在那裡做鬼,都要變成好鬼了,她就在這麼一個世界。
《列子》、《莊子》都提到的,世界上有這麼一個人,你看比佛經裡描寫得還嚴重。所以聖人一到那裡,耶稣也是,有些啞巴就會講話了;列姑射之仙人,就有這麼一個境界。這是上古中國文化,說明一個人可以修養變成超人,任何人都做得到,所講長生不老之術,永遠是少年,永遠有那麼大的功德,怎麼做到的?我們不知道。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2/2/22 上午 09:18:31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3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