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父母去世之後,我們怎樣盡孝?
皇甫遐,南北朝時河東人。
皇甫遐(音霞)家中世代寒微,但是全鄉都稱贊他們家上下和睦。皇甫遐本性淳樸,少年時父親就去世了,他侍奉母親以孝行著稱。
皇甫遐的母親去世後,他就在墳墓旁搭建一個草廬,親自背土填墳修建墓穴。他同時又在墓穴南邊開始修建一個禪修的洞穴,陰雨天就開鑿禪修洞穴,天晴了又繼續營建母親的墳墓,早晚都不停息。就這樣一直過了好幾年。
幾年後,修好的墓穴高達好幾丈,周長一共有50多步。與此同時,禪修的洞穴也完工了。一共是兩層建築重疊,環繞兩周,共12間禪修石室,中間有道路,可以容納100人。皇甫遐自己卻只喝粥養命,枕著土塊睡覺,櫛風沐雨辛勞異常,容貌枯槁憔悴,甚至連家裡人都不認識他。
遠近之人聽說了皇甫遐的孝行後,紛紛送來米面。皇甫遐接受了但卻不自己食用,他把這些米面都用來經營佛齋(禪洞)。郡縣上奏了他的孝行後,朝廷於是下詔表彰。
順便說一句。
古往今來,孝子守喪、背土填墳的感人事跡屢見不鮮。但是末學想特別指出的是:二十四史因果記敘那麼多孝子守喪的故事以來,第一次記敘孝子一邊營建墓穴,一邊營建大規模禪修道場(佛齋)的,而且皇甫遐將別人送來的米面用來經營佛齋,取之於眾,用之於眾。這種舉措,有一定佛教基礎知識的朋友可能知道意味著什麼……
由此不妨思考一下:父母生前,我們盡力贍養、盡孝去愛;父母去後,我們悲痛哀思、盡禮盡喪;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做點什麼,能讓生我養我的父母,獲得更大的利益?
我想皇甫遐給出了特別的答案。
正如民國時期許止淨居士在《歷史感應統紀》(本公眾號素材來源之一)中評論說:「古代孝子以清白高潔的行為來約束自己,對於別人的饋贈,多餘的就不再接受。然而皇甫遐卻將別人的饋贈又用來為他們自己種下福田,這種見識真是高人一等啊!」
可見,真正的大孝不僅僅是對父母的愛與思念,更是無時不刻都在考慮怎樣給他們帶來生生世世、無窮無盡的實益——在這一點上,其實我們要做的、能做的,還有很多。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4/3 下午 08:17:30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