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清朝流行的“宰白鴨”到底是什麼?
晚清時期盛行“宰白鴨”,所謂的“白鴨”並不是人們吃的烤鴨板鴨,而是代指頂替凶手認罪伏法的貧苦百姓。這些貧苦百姓為了錢主動送死頂罪的行為,就像為了吃食自投羅網的白鴨,因此被稱為“宰白鴨”。
清朝文人陳其元在《鹹庸齋筆記》中記載:
“福建漳、泉二府,頂凶之案極多,富戶殺人,出多金給貧者,代之抵死,雖有廉明之官,率受其蔽,所謂‘宰白鴨’也。”
這種“宰白鴨”的現象多處於我國南方,特別是福建漳州,泉州兩處。並且這種現象就連清正廉明的官員都拿它沒辦法,這又是怎麼回事?
明眼人都知道其中必有蹊蹺,奈何凶手一口咬定就是自己一個人所為,即使陳其元父親對他說會判處他斬首也矢口不移。然而陳其元父親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好官,他一來不願看到真正的凶手逍遙法外,二來也不想看這個十六歲的少年枉死,於是再三開導少年,終於少年忍不住,對他哭訴道,自己就是人們口中的白鴨。
就在陳其元的父親認為案件將破時,卻發生了逆轉。第二天原本坦白的案犯又矢口否認,說人是自己殺的,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在案犯坦白後,他的父母找到他,並且警告他,稱賣他當白鴨的錢已經用完了,如果他要翻案,最後一家人都會不得好死,還質問他是不是要害死一家人。這位少年冥思苦想了一整夜,無論如何都是死,總不能再害了父母,因此最後他還是沒有選擇坦白。
陳其元的父親即使知道這件事的真相,卻依舊無法追查下去,因為除了他之外其他官員都不願意深究,官官相護之下草草了結了此案。而陳其元的父親在案件完結後,就辭官歸鄉了。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宰白鴨”在清朝中後期依舊成為南方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宰白鴨”會發生其實也有著歷史原因。
最根源的原因還是吏治腐敗和百姓生活水平低下,每一位被宰殺的“白鴨”,無一不是自已願意的,而能夠讓他們自願赴死的,除了金錢也沒有其他東西。設想如果每個人都過得安居樂業和諧美滿,又有誰會願意成為替死鬼。就比如案例中的少年,可以說是被生活和他的父母活活逼死。
當然也不是沒有正直的官員,就比如陳其元的父親,是一個為民請命的清官,然而在晚清腐敗黑暗的官場,這群清官顯得格格不入,最後也只能被排擠出團隊中心,下場好的辭官歸隱,下場差的可能還會因此丟掉性命。
久而久之,就連清官都束手無策,就連皇帝知道後也沒有好辦法。道光皇帝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在得知這一事件後多次想要徹查,卻差點被氣得崩潰。上層官員遮掩庇護,底層官員屢禁不絕,最後道光也只能夠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