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雙方武器對比
明朝軍隊的火器,幾乎是全面落後於世界潮流。
明粉津津樂道的三眼銃,不過是早期火門槍的一種,歐洲14世紀就有了,並將它迅速淘汰。而明朝一直到死都還在用三眼銃。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同時期,明朝與歐洲的火器對比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三眼銃到底差在哪。
首先在動能上,三眼銃就與16世紀的火繩槍差十倍百倍。從威力上講,用弓弩甚至都可以打出相同的效果。
因為,早期的銃多半使用球形彈丸而箭矢多為尖頭或者錐形,穿透力更勝一籌,如果沒有足夠的動能,就不能體現出火器的優勢。
而中國古代也一直沒放棄騎射戰術,從明到清,西方早已不用的弓騎兵都還在東亞戰場上扮演重要角色。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2-16世紀主流武器提供的能量 圖片來自網絡
火門槍和火繩槍的差別並不僅僅在於威力,更在於擊發方式。
火門槍需要用明火點燃火藥,也就是說,射手一隻手持槍,另外一隻手要拿引火物點火。本身槍桿子就很長一隻手拿不穩,拿引火物點火這一動作更是加大操作難度。這種武器的準頭也沒有保障。
並且就是與近百年前的歐洲火器對比,三眼銃也比歐洲手炮要差。
如下圖是1500年的火門槍,可以看到已經有了簡易的槍托和準星,不是像明軍那種一根光杆子了。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1500年的火門槍 圖片來自網絡
之後,歐洲火器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了有蛇杆的火器。火繩槍機的出現,使得射手不用將一隻手用來手持引火物,可以雙手持槍,認真瞄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帶有簡易蛇杆的火槍 圖片來自網絡
亞洲國家中,日本在老大哥明朝之前用上了火繩槍,在海盜頭子汪直的幫助下,日本可以獲得最新式的火器。
而明朝直到16世紀中期與倭寇的交戰中,才了解了這種神器。鐵炮在日本得到迅速推廣,在明朝,鳥銃的發展卻步履維艱:明政權已是日暮西山,再過不到百年就要翹辮子,根本無力負擔裝備火繩槍的開支。
對於射手來說,用火門槍甚至比用火繩槍安全,因為明末的製造水平,仿製出來的火器對使用者的威脅大於敵人。與其用隨時可能炸掉自己半邊臉的鳥銃不如用以前的三眼銃存貨。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圖片來自網絡
所謂的「鳥銃宜南不宜北」不過是中原王朝的國情造成的醜劇,倒在今天被「明粉」作為明軍火器強於歐洲的證據。
而在日本,鐵炮的發展極其迅猛,甚至有傳教士認為日本人手裡的火繩槍的數量超過了英國。
儘管就質量來說,明日兩國的火繩槍都不如歐洲,它們的火繩槍都是以輕型火槍為主,像重型火繩槍這樣的盔甲殺手在東亞戰場上並不常見。
但矮子裡面拔高個,日軍鐵炮還是強於明軍鳥銃,這點明朝人自己也承認:「即其機以品騭各國之器,則未有合機、軒轅、三長之先,嚕蜜為最大,西洋次之,小西洋又次之,倭銃實屬下品。……又有謂先年南方鳥銃,其機與倭銃一般,畢竟不如倭銃之火易發」。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明軍鳥槍鳥銃明顯動能較低 圖片來自網絡
防具方面,日軍由於御貸具足的政策,足輕都有機會借到鎧甲,因此披甲率較高。至於網絡世界盛傳的「日軍竹甲論」是純粹的謠言。
奈良時代日軍基本裝備的就是鐵甲了。甚至連雜兵戴的陣笠都有鐵做的,還刷了厚厚的大漆。
除此之外,武士的鎧甲對槍彈都有一定的防禦能力,著名的舶來板甲南蠻胴因裝備稀少,無法確定是否可在朝鮮戰場見到,但即使是本土的當世具足,都可以擋住子彈。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有彈痕的具足 圖片來自網絡
而反觀明軍甲冑,連他們自己人也看不上,「如下馬地斗,能捨命頂當,需要盔甲,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里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軍工實在是腐爛至極。
即使是明軍精銳,披甲率也很低。
在松錦之戰後,清軍檢查明軍屍首,發現披甲率不到三分之一。在繳獲日軍鎧甲後,明軍羨慕得直流口水「一向只說倭賊易殺,如此觀之,驍當在今敵之上,今只勢耳,若論軍器,十不當一。」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朝軍的布面甲
中朝聯軍真正在日軍之上的,只有重型火器與戰馬。
日軍倒是百般強悍,只是火炮實在不行。也許是因為本土地勢崎嶇而當時的炮多為直射炮,日本人不愛用重型火器。其實朝鮮海拔也山地廣布。
但武士們真正吃大虧的場合在海上,李舜臣發明了龜船,並善於運用手上的船隻。
李舜臣不愛與日本船隻在沿海近戰,因為日軍是陸戰強手,而喜歡利用地形,誘日軍深入,並拉開距離,用絕對的火力優勢擊沉日軍船隻。
如果沒有李舜臣的力挽狂瀾,日軍的補給線就不會受到影響,那麼,定可以長驅直入,占領更多領土。
此外明軍的戰馬要比日軍高大,在野戰中,日本喜歡用長槍叩擊敵人,而非像歐洲方陣那樣以戳刺殺敵。這是其長槍材質的原因造成的。武士在野戰環境中對明軍騎兵的抵抗力較弱。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5/11 下午 09:08:06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