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外,竹林精舍附近的一座山上,住著一個夜叉叫做娑多,。他因為住在影勝大王的領土上,所以,為了報答國王的恩情,曾經竭力拯救舉國人民。由於這個緣故,全國上下都尊奉他為守護神。幸賴娑多守護有方,全國才能時降甘雨,潤長稻禾,使四李順調,五穀豐收,俗語說衣食足,才知廉恥,國人能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但不耽於享樂,他們也培養宗教的信仰,並能體恤窮人,全國一片善良風氣。百姓無不讚揚這個太平盛世。由於好事傳千里,人人知曉影勝大王的德政,致使他國的貧困、弧獨者、無遠弗屆,蜂湧前來,祈求他的慈悲與同情。娑多夜叉對待異國百姓,也一視同仁地,給予護衛和安撫。
娑多夜叉已屆成年,就娶了同族的女性為妻。婚後,夫妻同心協力,一如往昔地守護著摩揭陀國。
當時,摩揭陀國北邊有一個建陀羅國。該國也住著一個名叫半遮羅的夜叉。它跟娑多一樣,擔任一國的守護神,熱愛鄉土,致使國家富裕又繁榮。跟娑多結婚的同時,半遮羅也娶了同族一位姑娘,組織美滿的家庭。
有一次,各國的夜叉神,聚集一堂,加強友誼。當時,摩揭陀國的娑多,與建陀羅國的半遮羅兩位夜叉神,由於宿世有緣,兩位竟然一見如故,肝膽相照,結成知己。最後大家在和睦的氣氛下,依依不拾地散會。娑多與半遮羅也愉快地,在互道珍重聲中握別,各自回國。之後,二人借著互贈禮物,魚雁往返,使彼此的交情日益深厚了。
一年後,在同座山上,又舉行聯誼會,彼此再度相聚,雙方都慶幸自己仍健在。當時,兩位夜叉的晤談甚歡∶
「我們若死後,何妨將彼此的情誼讓子孫持續下去,你有什麽妙策嗎?」
「關於此事,我以前也想過,但卻想不出好主意。」
「依我看,讓孩子彼此通婚,結成親戚關係,就能常來往了。」
「果然是妙策。倘若我生女孩,你生男孩,就讓她嫁到你家;如果我生男孩,你生女孩,我們就把她娶回來當媳婦。」
「是否能按計劃實行,不可得知,但這樣做也能讓雙方的交情繼續下去。」
兩位夜叉彼此約好,決定將來讓子女通婚,然後握別離去。不久,娑多的妻子懷孕,產下一位可愛的千金。在出生慶祝會上,父母招待待族屬們前來,他們目睹這位初生貌美的女嬰,都不自禁地生出歡喜之情,於是,一群夜叉興高彩烈地為這個女要取名「歡喜」。半遮羅聽說娑多已經生個可愛的女孩,也十分喜悅,就選些瓔珞的衣服當做禮物,並送函祝賀,希望孩子平安成長。娑多生下女兒,當然也希望對方生下男孩,將來好結為親戚,半遮羅的妻子,不久果然也如願地生下男孩。身為父親的半遮羅,當然喜不自勝,並為兒子取名半支迦。娑多聽說好友生下男孩,更是喜出望外,也送上瓔珞的賀禮。半遮羅按到禮物與賀函,也立刻回信說∶
「果然不負我們的願望,只待孩子們長大,就履踐前約,讓他們成婚,以了結我們的心事。」
兩位夜叉欣然看見孩子日漸長大,彼此的友情更加深了。
一年後,娑多的妻子又
懷孕,並生下一男孩。初懷孕時,附近群山好像巨像吼叫般地震動;呱呱落地時,又發生山吼等怪事,所以,娑多為他取名娑多山。娑多擁有一男一女,內心喜悅地期待子女成長,但也仍專心於自身的職務--摩揭陀國的守護神。歡喜與娑多山姊弟倆,平安無事地日漸長大,姊姊的婚期接近。娑多山也長成了青年。不料,父親娑多因為患病,竟來不及看到女兒結婚,就與世長辭。
而娑多山順理地繼承父業,當了一家之主,也負起守護國家的責任。
有一天,歡喜夜叉突然提議∶
「小弟,我想到王舍城一行,掠奪幾個居民的孩子來吃,你覺得怎樣呢?」
「大姊,你瘋了嗎?你可知道父親保衛國土,才讓百姓安居樂業,而我又繼承父親的職務,為什麽你竟有這樣可怕的惡念呢?請你千萬不能再懷有這種念頭。」
娑多山很誠懇地把姊姊教訓一番,無奈,歡喜由於前世發過這種邪惡的願望,惡業難轉,不肯接納弟弟的忠言。當時,她憤恨的離去,幾天後,她又向弟弟提出同樣的建議。娑多山聽到姊姊不斷表示她那邪惡的願望,也意識到自己的力量,無法控制姊姊的惡念,只好放棄規勸她的念頭。不過,他知曉父親在世時,曾經替姊姊指腹為婚,訂了終身,他暗忖現在除了早日讓姊姊完婚以外,別無他法了,於是,他即刻為信給建陀羅國的半遮羅,要求對方早日履行婚約。對方接信後,即刻為兒子選定吉日良辰,並備妥禮品,迎娶了王舍城的歡喜姑娘回來。
婚後,半支迦與歡喜的感情融洽,恩愛非常,半遮羅看見小倆口如此和睦,無限欣慰。有一天,這對年輕夫妻出門散步。邊走邊談中,歡喜對丈夫說∶
「我想回到王舍城一趟,找幾個城裡的孩童吃。」
「你說什麽?王舍城是你的故鄉,倘若有外敵侵犯王舍城的百姓,依你的身份尚且應慷慨救難,你怎會有如此酷虐的念頭∶竟想要殺害故鄉的孩童呢?希望你以後別有提這嚇人的事。」
歡喜被丈夫教訓一頓,內心反而對他起了憎惡感。不久,他們生下了孩子,歡喜年年懷孕,結果竟連生五百個孩子。第五百個孩子取名愛兒。五百個孩子逐年成長,歡喜目睹孩子的勢力逐漸強大,自己也有恃無恐,總想實踐昔目的惡念,乃再度找丈夫商量。不料,半支迦再三勵她要停止惡念,但對於歡喜卻是忠言逆耳。丈夫知道斬不斷妻子久積的邪念,也不再勸阻了。歡喜慶幸丈夫不再阻止,為了達到自己的宿願,她即刻前往王舍城。潛身於人來人往的大街,只要發現兒童,她就動手抓到暗處吞吃了。
王舍城的居民發現每天總有幾個兒童失踪,痛失孩子的父母親,哀傷欲絕到處打聽孩子們的行踪。凡是家裡有小孩的,也倍加小心,使得城裡呈現一片哀愁淒涼。痛失愛子的父母,群起向國王控訴∶
「大王,我們的孩子被掠奪好幾個了。到底什麽人做這樣傷天害理的事呢?請大王務必把我們的孩子找回來,也請把壞人逮捕歸案。」
影勝大王聽到城裡屢失幼童的悲劇迭起,十分同情,立刻下令嚴守四個城門,以防惡鬼入侵。不料,有時連守衛的士兵也下落不明。於是,國王下令無論晝夜,都不允許兒童外出,才保障了兒童的安全,但是,孕婦失踪的恐布事件,卻層出不窮。王舍城內外的搶案亦鬧得天昏地暗。現在已不限於王舍城一處,舉國上下都有相同的事例出現,諸大臣群集在國王宮殿裡,商討對策,決定請占卜師來推算原因。國王對他說∶
「你馬上占卜王舍城近來發生的怪事。」
「大王,這是夜叉幹的。只要調製豐盛的食物來祭禮鬼神,就能解除災難。」
影勝大王聽了,即刻下令∶
「不分主客,凡是城內居民都得調作飲食、香華,清掃街道,演奏出各種妙樂,來祭祀夜叉神。」
城內居民正在懊惱頻發而來的災禍峙,聽到敕令也都歡喜地準備美餚佳饌;除了市街外,連近郊村鎮也灑掃清淨,虔誠地祭祀夜叉神,希望早日解除災禍。但是,祭祀之後,災禍依然未免除。這樣一來,百姓更加憂心忡忡。人家正痛心疾首之際,王舍城的守護神,於睡夢中出現,並說∶
「諸位的愛子全被歡喜母夜叉吞食了。你們如想消除這個災難,只有去懇求釋尊,釋尊必能解除諸位的苦難,賜予平安的生活。」
許多人都做了同樣的夢,同時認為∶
「歡喜為什麽這樣殘忍呢?把嗜殺孩子的夜叉,叫做歡喜母,實在不恰當。應改為訶利底夜叉(鬼子母)。」
那些痛失子女的王舍城居民,都相信守護神的夢士,故紛紛前去拜訪釋尊,叩頭衷求說∶
「世尊,訶利底夜叉一直殺害我們的子女,折磨百姓。我們不曾得罪她,但是,她卻滿懷害心,掠奪我們的孩子。世尊,請您哀憐我們,為我們解除災難吧!」
佛聽到百姓的哀求,哀憐地默默地點頭接受。眾人知道佛陀默許,皆歡喜頂禮而離去。
次晨,佛陀到王舍城托缽飯食後,就前往訶利底夜叉的住處。此時,適逢訶利底外出去掠取兒童,家裡只有她最疼愛的づ兒愛兒和另外兩個兒子正游戲著,佛用手上的鐵缽,蓋住愛兒小夜叉,運用神通不讓其他兄弟發覺,把愛兒帶回精舍藏匿。訶利底夜叉出外作惡,奈何竊偷不到兒童,敗興歸來。平時一見母親回來,就飛快跑來迎接的愛兒,居然不見踪影。母夜叉向遲遲回家的兄弟探問愛兒的行踪∶
「你們知道愛兒上那兒去嗎?」
「我們都在玩著,愛兒好像也在這兒玩泥沙。」
兄弟們都不知愛兒的踪跡,憂心忡忡地回答。母夜叉一聽失去了愛兒,立刻搥胸啕哭,悲號得聲嘶力竭,精神迷亂地前往王舍城,尋遍大街小巷,果園池沼,和天廟神堂。可是,一直不見愛兒的踪形。母夜叉更加悲痛,以至發瘋似地脫棄衣裳,一而大聲哭叫∶
「愛兒呵!愛兒呵!你在那裡?」
又出城逐村巡尋,不論走到那個村里,都遍尋不著愛兒的行跡,歷經四山四海也沒有結果,此時,因找尋而哭泣和懊惱得精疲力倦的訶利底夜叉,披髮裸裎地,在地面繞轉。後以肘膝行走,休息片刻後又行走,如此邊行邊歇的找遍了南膽部州的七大黑山、七大金山、七大雪山、無熱池和香山等處,也依然不見踪影。疲勞與悲苦,有增無減,但見她仍頑強地找尋到北俱盧州,十六大地獄,並且,前往天界帝釋天王的善見城。此時,職守城門的夜叉神,看見訶利底來了,卻拒絕她進城∶「你不能進城。」
她總想進入多聞天去找,不料,只見她拖著疲倦的腳步,在萬分勞累下,突然倒在大石頭上。一面悲泣、一面苦苦哀求∶
「多聞將軍,我的愛子不知被誰掠走?更不知他身在何處?請你指點我方向。」
「你不費太悲傷?應該先回家找找看。回想白天誰到過你家?」
「據說有位喬答摩(釋尊)和尚去過。」
鬼子母夜叉本想竭盡所能,要從天界找到地獄,卻在身心俱疲、失望悲嘆之際,突然聽見多開天的意見,好像絕處逢生,便很高與地向多聞將軍感謝之後,就匆匆回家了,她馬不停蹄地,又去拜訪釋尊。母夜叉從遠處遙見兼備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的莊嚴法身,全身散發出懾人的光芒,好像妙寶山圓滿光明而閃耀的佛相,大吃一驚,昔日的惡行與迷惑,驟然雪亮。於是一種久逆的善心忽然呈現,滿懷喜悅向佛陀恭恭敬敬地禮拜,並且懇求佛陀∶
「世尊,不知是誰奪走了我的愛子,至今仍然行踪不明,請您大發慈悲,指示我應如何找回我的愛兒。」
「原來你失去了づ兒。」
佛陀問∶「你有幾個孩子呀?」
「我有五百個孩子。」
「在這麽多子女裡,今天只失去一個,你又何苦到處尋找呢?」
「我有一大群子女,而且個個可愛。但我今天若找不到愛兒,我將會哀痛死去。」
「你有一大群子女,只失去一個就如此悲痛,那你為何要盜殺別人的孩子呢?失去獨子的父母,其悲傷的程度遠勝過你。天下父母心,舉世皆同一樣。你為什麽要吃別人的孩子呢?」
「實在慚愧得很,我作了壞事。」
「你知道作了壞事?現在也體驗到「愛別離苦」的滋味了?」
「這是因為我的愚蠢,請您教導我如何悔改?」
「若要痛改前非,就得發誓,布施予王舍城的百姓,只要你能實踐誓約,我就送還你的愛兒。你能做到嗎?」
「我今後一定會向城裡的百姓施德,請您讓我見見我的兒子。」
訶利底夜叉改過向善的心意,呈現在臉上,佛陀就把藏在鐵缽中的愛兒釋放出來,當她再度見到失踪多時的愛兒,喜出望外,並立時祈請佛陀為她授三皈五戒,且決心恪寸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好讓全城百姓安居樂業。
「世尊,我今後絕不再殺生了。但是,我和一群子女要吃什麽呢?」
「我佛門弟子吃飯時,必定在缽盂裡裝滿食物,當叫出你們的名字時,就可以來吃食,可是,你今後仍要不捨晝夜地守衛我們的精舍才行。」
「好極了,我一定會守衛精舍。」
訶利底夜叉從此擔負精舍守衛的重任,高高興興地回家上。
佛門弟子聽到佛與歡喜母夜叉之間的談話,就問起有關她生下五百個子女,及其罪業的問題。
『王舍城的百姓受到訶利底母夜叉的侵害,彼此之間係由於前世的罪業所致,並不是偶然的惡行,也不是無窮盡的災難。現在,就從過去世的因緣談起。
從前,王舍城裡有一枚牛人家,妻子在婚後不久懷孕,當時,他們在山里過著平靜的生活。有一位獨覺羅漢,深信供養世上諸佛,就能得生福德,而且躬親實踐。有一次,這位獨覺來到王舍城所舉行盛人的宴會。城裡有五百人聽到這樣的宴會,都盛妝而行,並帶著上好飲食,隨著音樂,正浩浩蕩盪往會場花園去。途中,遇見牧牛者的妻子,正拿著牛奶瓶走來。
「姑娘,你與我們一塊兒去跳舞作樂如何?」五百人誘勸她。她被歡愉氣氛所感染,竟忘了自已身懷六甲,而答應了。
五百人手上都有樂器,即刻開始奏樂。她隨著韻律起舞,手舞足蹈,盡情享受舞會的歡樂。由於臨盆的身體受到劇烈的運動,以致流產了。五百名玩伴見了大吃一驚,竟然不管地上受苦呻吟的女人,紛紛溜之大吉。牧牛者的妻子獨自躺在地上,只怪自己一時大意,才會如此受苦,現在該怎麽辦呢?對於那五百個無情漢的行為,又該如何報復呢?她正苦惱不已時,正好有一個水果販從旁邊經過。她把他叫住∶
「如果我這瓶牛奶能買到五百個芒果,你肯賣嗎?」
對方當然答應賣給她了。此時,有一位覺者態度嚴肅地走來。牧牛者的妻子看見這位威風嚴肅的覺者,心生敬佩,不禁一面朝他的腳禮拜,一面供養色香味美的芒果。覺者接受這個苦惱婦人的供養,為了表示謝忱,乃為她說法,同時大顯神通,想給她些好處,只見一蘋巨大的鵝王,展開雙翼,在天空翱翔,變化諸神的面孔。婦人目睹這樣的異事,對於眼前的覺者更佩服得五體投地。她伏地表示一個恐布的惡願∶
「我供養了五百個芒果給這位覺者,但願這份功德,使我來生能將王舍城百姓所生的子女。全部殺來吃。」
那位在路上發下惡願的牧牛者的妻子,就是現在訶利底夜叉的前生。她施五百個芒果給覺者而發了惡願,現在出生王舍城,為了實踐惡願,生下五百個兒女,殺害城裡的孩童。
我平日常說黑業(惡業)有惡報,雜業必有雜報。白業(善業)也必有善報,就是指上面的事情。所以,你們必須要修習善業,遠離雜惡兩業才好,因為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佛很誠摯地勸告弟子,弟子們聽見佛說,才解除了疑惑。
之後,那個曾為惡鬼,百般侵擾百姓的歡喜夜叉,也在佛的告誡下。發心向善,保護鄉土居民,仿效先父的作風,當然,佛也常常提供飲食給五百夜叉,實踐誓約。曾經驚慌不斷的王舍城,終又重見光明了。
訶利底夜叉所生子女,雖然多達五百名,只失去一人,就像發瘋似地到處搜尋,殊不知這是真正的母愛。至於只生一兩個子女的母親,一旦發覺孩子被鬼子母吃掉,當然更是哀痛欲絕。由此可知,不論愛或苦,只是程度深淺的差別,而絕對不能消除的。
在佛的教化下,那位子女眾多的鬼子母,自古以來,就被印度人尊稱為安產之神,在北傳佛教的國家,至今亦有人尊他為天女。像她這樣的鬼神尚能被佛陀感化,只要她能實踐佛的教誡,同樣能被後人尊敬為神的。
《毗奈耶破僧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