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樓
自從印刷術發明後,書本的流通與閱讀,變得非常容易。因此對於書本文字的愛惜大不如前,甚至輕忽而隨便。佛法傳來中國後,佛教經典也因為印刷術的發明而廣為流傳,但唾手可得的經典,往往為人輕忽而失去恭敬之心。讓我們一窺古人如何珍惜經典勝過黃金吧?
玄鑒居士,印度人,是唯識宗十大論師之一護法菩薩的門徒。護法菩薩造唯識稿本一百卷,將要入滅時,把書交付給玄鑒居士說:「從中國來的菩薩到時,你將稿本交付給他。在印度這裡如果有人要借閱,須尋求黃金一百兩,才可以借他看一遍。」玄奘大師在玄鑒居士那裡得到這個稿本,回到中國後,翻譯為十卷,就是現在的《成唯識論》。
天親菩薩造了《唯識三十頌》,交付一位居士,也吩咐他說:「假若有人要看,須索取黃金一兩。」之後,來請求觀看《唯識三十頌》的人,像市集一般熱鬧,人人都以黃金換得看《論》的代價。
從這兩則故事,可知古人重視教法而輕忽珍寶,尊敬有德而愛惜佛法。何況聽聞佛法就能入道,即為出世的人,哪裡是世間珍寶可以相比的呢?所以《法華經》偈頌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倘若有聽聞佛法的人,沒有不成佛的。(見《心賦注》)
珍惜佛法,輕忽身外之物,如此修道當然有成。像唐朝的龐蘊居士,世代學儒,家中富有無比。元和年間,龐蘊遊於湖北襄陽,喜歡此地的風土環境,便以船載著家中的資財,沈於江中,帶著妻兒躬耕於鹿門山下。不戀一物,不著一塵,一心在佛法上用功,龐蘊全家都徹悟佛法,證得涅槃。
末法時代,仍有教法,卻無行無證,佛教經典隨處可得,但敬重者少,故成就也少。護法、天親兩位菩薩「一覽須納金」的故事,值得吾人深深警惕。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