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邁向大型航空母艦時代的終結?淺談「閃電航艦」的前世今生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2022年4月7日,的黎波里號上放置著20架F-35B「閃電II」。
在中國此次的對台軍演中,美軍並未像1996年台海危機一樣,派遣兩艘大型航空母艦所組成的雙航艦戰鬥群,前來台海周邊穩定情勢。相反的,是維持著一艘大型的雷根號航空母艦(CVN-76),與兩艘較小型的兩棲突擊艦,包括的黎波里號(LHA-7)與美利堅號(LHA-6),在菲律賓海與東海一帶警戒。
雖然沒有派出典型的雙航艦戰鬥群,但一般認為戰力更甚以往。其中的黎波里號更被外界稱為「閃電航艦」,因為該艦正在進行F-35B戰機的部署測試,可讓這些兩棲突擊艦,搖身一變成為小型的航空母艦。
簡介「閃電航艦」:的黎波里號
簡單來說,艦上本來就沒有配備船塢的的黎波里號,沒有搭載兩棲作戰需要的海軍陸戰隊員、AAV-7A1兩棲突擊載具、登陸艇等裝備,機庫裡也沒有用來支援搶灘登陸的運輸直升機或攻擊直升機。
取而代之的,是全部換成了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F-35B戰機,就目前所公開的資料來看,的黎波里號可以操作20架左右的F-35B戰機,讓的黎波里號具備小型航空母艦的作戰能力。由於F-35系列戰機被命名為閃電二式(Lightning II),因此這種全部都搭載F-35B戰機,宛如航空母艦的部署方式,就被稱為之為「閃電航艦」。
雖然的黎波里號所搭載的F-35B戰機,數量不及大型航空母艦,但F-35B戰機具備匿蹤性能與強大的作戰能力,20架F-35B戰機的整體戰力,已超越目前世界上的多數航空母艦。甚至在雷根號還未換裝新一代F-35C艦載機之前,仍在操作F/A-18E/F戰機,整體戰力都不一定能超過「閃電航艦」。
的黎波里號是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的二號艦,這款兩棲突擊艦的首艦就是美利堅號,一樣擁有搭載F-35B戰機的能力。這一大兩小的配置,比過去的雙航艦戰鬥群,更具戰力與機動性,整體戰力不容小覷。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2022年9月27日,美國海軍的黎波里號航空母艦(LHA-7)兩棲攻擊艦在馬尼拉港口區停靠,上面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閃電II型戰機。
兩棲作戰艦艇至小型航空母艦的發展歷程
美軍會將兩棲作戰艦艇發展成小型航空母艦,有其歷史淵源與實戰需求。最早開始出現的舊式船塢登陸艦(Landing Ship, Dock)簡稱為LSD,主要任務在於運輸海軍陸戰隊與兩棲登陸載具,包括登陸艇與兩棲裝甲車,最重要的裝備是艦上的船塢,也稱為井圍甲板(Well deck)。如目前在台灣海軍服役的旭海號船塢登陸艦,在美國海軍服役時,編號為LSD-38,就屬此類艦艇。但隨著直升機技術的成熟,兩棲登陸開始走向立體化,舊式的船塢登陸艦難以滿足美軍兩棲作戰觀念的轉變,於是開始出現了新的發展。
首先是美軍讓用來支援兩棲作戰的老舊航空母艦退役,因為這批興建於二戰後期的航空母艦已瀕臨使用年限,而且艦體設計不適合直升機操作。取而代之的是專用的直升機登陸平台(Landing Platform Helicopter, LPH),稱為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為旭海號船塢登陸艦。
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與航空母艦一樣,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可以同時讓多架直升機起降,能用來彌補LSD的不足。但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卻在興建五艘以後腰斬,因為缺少井圍甲板還是不方便,而且難以起降當時已開始服役的海獵鷹戰機。
海獵鷹戰機是獵鷹戰機(Harrier)的海軍構型,這款英國所研發的戰機,最大的特點是擁有垂直起降能力,海獵鷹能由滑跳甲板起飛,再垂直降落在航空母艦上。英國在二戰後,國力大不如前,決定放棄大型航空母艦,因此選擇海獵鷹搭配小型航空母艦,以維持英國皇家海軍的基本航艦戰力。
美國海軍陸戰隊則看上海獵鷹優秀的對地攻擊能力,希望建立自己的空中火力支援機隊,於是引進這款戰機,稱為AV-8。曾嘗試在硫磺島級兩棲突擊艦上起降,但結論是改裝機庫與飛行甲板的成本,還不如直接興建下一代的兩棲突擊艦。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為AV-8B獵鷹II式攻擊機。
胡蜂級兩棲突擊艦的誕生
塔拉瓦級兩棲突擊艦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設計興建,主要能提供各式直升機起降,以支援兩棲作戰,也有井圍甲板,又能操作AV-8戰機,被視為是一種直升機登陸攻擊艦(Landing Helicopter Assault, LHA),總共興建五艘,後續四艘則被取消。
塔拉瓦級兩棲突擊艦也被腰斬的原因,在於當時美軍認為,海軍陸戰隊還是需要功能更平衡一點的兩棲艦艇。兩棲突擊艦與船塢登陸艦應該要兼顧海上登陸作戰與空中突擊的需求,畢竟直升機難以運送重型裝備到部隊登陸的灘頭上,空中攻擊火力還是無法取代裝甲車與傳統火砲。
這催生了被稱為直升機船塢登陸艦(Landing Helicopter Dock, LHD)的胡蜂級兩棲突擊艦,從名稱就可以看到這款新型兩棲突擊艦,更重視井圍甲板與人員的運輸能力,希望能兩者兼顧。這種觀念也影響了LSD的發展,新設計的船塢登陸艦更重視人員、後勤物資的運輸能力與飛行甲板上的操作,改稱為船塢登陸平台(Landing Platform/Dock, LPD),不再像LSD以井圍甲板為設計中心。最新的奧斯汀級船塢登陸艦就屬於LPD,但擁有大型井圍甲板的LSD也還沒有被完全淘汰,兩者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係。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為塔拉瓦級兩棲突擊艦。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AV-8戰機雖然性能優良,但最大的缺點是不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而且為了能夠垂直起降,機械結構複雜,較不易維修,再加上服役多年以後,也需要替代機種。
因此,美國開始進行聯合打擊戰機(JSF)計畫時,也將這個需求考量進去,分別發展出空軍構型的F-35A、海軍構型的F-35C、與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F-35B,供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F-35B因為要在機身內放入垂直起降所需的舉升扇,酬載與作戰能力都略遜F-35A與F-35C一籌,但仍大幅超越許多國家的現役戰機。
包括英國與日本在內的多個國家,都選擇採購F-35B。英國皇家海軍的兩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都沒有設置彈射裝置與攔截索,由F-35B利用滑跳甲板起飛,並以垂直降落的方式著艦,使飛行甲板的結構複雜程度大幅降低,讓英國可以用最便宜的成本,維持航空母艦戰力。
日本同樣利用這個優勢,在強化飛行甲板的耐熱能力、修改艦艏形狀與機庫設施下,就讓兩艘出雲級直升機護衛艦搖身一變,成為小型航空母艦。美國也只要修改現役兩棲突擊艦的部份結構與設備,就能獲得近十艘小型航空母艦。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為胡蜂級兩棲突擊艦。
閃電航艦的困境與可能:空間與戰術機動配置的調配
不過閃電航艦的最大問題,在於搭載20架F-35B以後,就沒有足夠的空間搭載進行兩棲登陸所需的各式直升機、武器裝備與作戰人員。畢竟兩棲突擊艦的設計目的,不是做為航空母艦,而是執行兩棲作戰。
這也代表美國海軍陸戰隊就算擁有足夠的F-35B戰機,也無法讓每一艘兩棲突擊艦變成航空母艦,因為這些兩棲突擊艦必需輪值兩棲戰備艦隊(ARG)的工作,搭載海軍陸戰隊進行日常訓練,並做為快速反應部隊。的黎波里號的閃電航艦測試,只是臨時性的部署而已,用來驗證這種作戰模式,而非長久的固定編制。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發展出立體化作戰能力後,一直擺盪於海上搶灘登陸與空中突擊之間,接續胡蜂級兩棲突擊艦的新一代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又回到直升機登陸攻擊艦(LHA)的構型。首艦美利堅號與二號艦的黎波里號,甚至都沒有設置井圍甲板,無法施放兩棲突擊載具,完全依賴空中運輸。
可以說美利堅號與的黎波里號,是這種作戰模式的極端,也因此引起不少批評,最後導致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修改設計,從三號艦開始,又恢復了井圍甲板。但的黎波里號所扮演的閃電航艦,能提供的戰術靈活性,仍無庸置疑。
美國海軍近年來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放棄大型航空母艦,改以更多的小型航空母艦,以分散風險。雖然這個構想仍在討論中,但閃電航艦可能會是一個有力的候選計畫。以類似美利堅級兩棲突擊艦的全通式飛行甲板設計,但移除專為兩棲登陸作戰所設計的裝備與空間,讓造價更為便宜一點。就目前來看,的黎波里號的閃電航艦測試是成功的,或許未來會讓美國海軍更有信心朝這方向來發展。這有可能會扭轉從二戰開始的海權發展方向,讓大型航空母艦統治海洋的時代,逐步劃上句點。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2022年9月2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的港口停靠期間,一艘拖船經過美國海軍的黎波里號航空母艦(LHA-7)兩棲攻擊艦。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10/6 下午 04:40:20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