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喝出歷史的滋味
水能解渴,亦能致病
炎炎夏日,來一杯冰涼涼又充滿氣泡的啤酒,是我最愛的消暑仙方。鮮甜中帶一點苦,還有什麼比這大人的味道更銷魂?當然,啤酒能消的是心理上的暑氣,真正要幫身體降溫,還是得靠喝水。只不過,嫌棄白開水淡然無味的我們恐怕很難想像,現在隨手可得、透明無色的液體,在過去的歐洲大有講究呢!
古希臘哲人說:「水乃萬物之源。」從小爸媽就要你多喝水,醫生營養師要你多喝水,連電視廣告也告訴你該多喝水,你絕對找不到一種地球生物是完全不需要水的。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喝下肚的水可不是哪一種都可以。水能解渴,亦能致病。在羅馬時期,文明的發展到達了西方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成就,就是貫穿全帝國的供水系統。有了完善的管線設計、上水下水分流,乾淨的用水不再是幻想。無奈這樣的美好景象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就消失了──歐洲大陸的領主們忙著打架搶地盤,誰還有空注意管線的建設紀錄呢?於是,水渠被砸爛,管線被踐踏,系統壞掉了,引水、遠程送水的技術失傳了,歐洲人喝水只能就地取材,能否喝上乾淨的水只能看命。唯有那些體恤百姓的領主,會格外小心維護清澈甜美的水源,而「是否可以喝到乾淨的水」,也成為人民的幸福指數。
更麻煩的是,由於不認識微生物、不習慣喝熱水,中世紀歐洲人裝水就直接往嘴裡送。如此一來,對於水質的要求就必須更高,人們很快就學會了河水、井水是不能飲用的,可以洗衣、打掃、澆花,但不能吞下肚。隨著各國工業的進步,城市附近的河流早就被牧場、染坊,還有家家戶戶的夜壺給弄髒;井水則因為無法確定地下水源,依然是健康的不定時炸彈。
「讓居民喝水」成為國王們的德政,「喝好水」更成為一種貴族特權。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建好凡爾賽宮以後,特別指定要中部村落夏特丹出產的礦泉水,瓶裝之後千里迢迢運進宮,成為皇家御用水。英國倫敦到了十三世紀才開始建造「大管道」工程,將西倫敦一處清澈的泉水導入城中各地;但同樣僅有達官貴人能負擔得起自來水,一般平民百姓得到固定的出水口排隊取水。假如你是家境殷實的平民,那麼也可以訂購水車或專人快遞送水到府的服務。當城裡發生大喜事,還曾有國王斷開中央供水,改以葡萄酒流動在管線中,讓人民免費暢飲,一起大肆慶祝。
釀酒是教會重大的收入來源
說到葡萄酒,現代人或許只要花兩、三百塊就能買到一瓶,但在中世紀還是比較奢華的飲品。貴族老爺日常解渴都是以葡萄酒為主,老百姓想一桶一桶買回家那是有困難的(那時候玻璃很貴,甚至還沒有瓶裝酒呢),往往僅能在酒館點上一杯解饞。所以國王提供的葡萄酒喝到飽福利,可說是難得的小確幸!
但,也別因此以為酒精對於老百姓是緣淺情深,民間真正的主流飲料是更平價、更適合大口暢飲的啤酒。人類喝啤酒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古埃及人更是啤酒的超級粉絲;不過,他們的啤酒釀造原料是麵包,成品也更像濃稠的粥。啤酒幾乎是古埃及人的主食之一,提供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更有「液體麵包」的美名。中世紀的歐洲釀出的啤酒和我們現在喝到的更像,有別於一般人的誤解:古人因為水太髒所以只好喝啤酒。事實上,古人喝啤酒,是因為它比水蘊含額外的營養成分和熱量,深受辛苦的勞動階層青睞。
為了在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啤酒製造商起初在配方裡添加不同的植物或水果,創造獨家風味,直到七世紀之後德國人才發現啤酒花的香氣很對味。深諳啤酒製造精髓的人,就是修道院內的神父了,除了信徒繳交的什一稅,釀酒也是教會重大收入來源。那些大受好評的釀造祕方會被修道院視為最高機密,由兩到三位神父共同守護,嚴密程度絲毫不輸現在的可口可樂。直到今天,修道院釀造的啤酒,都依然是許多飲者的心頭好呢。
你擔心啤酒的普及,會導致中世紀到處都是醉漢嗎?其實,當時的酒品酒精濃度很低,幾乎是發酵過的麥汁而已,想靠啤酒喝醉並不容易。普通葡萄酒的酒精含量也沒高到哪裡去,大概只比葡萄汁多上一星半點。當時某些民俗療法信仰者會告誡孕婦:冷水對胎兒不好,喝太多還會容易生女兒(顯然胡說),所以應該儘量喝葡萄酒解渴比較好(更加胡說了)。
在人類文明中,酒精飲料長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說飲酒過量有害健康,但微醺帶來的愉快感古今皆然。下次小酌的時候,不妨舉杯遙向那些不斷改良釀酒技術的古人們致敬,好好享受時間淬鍊過的美味吧。
●本文作者為Podcast頻道《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主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11/13 上午 09:08:24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