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僧眾輪流背誦宗風俗諦

您是本帖的第 36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僧眾輪流背誦宗風俗諦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44
積分:12416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僧眾輪流背誦宗風俗諦

 慧淨法師

古德說:「靜中功夫十分,動中功夫才一分;動中功夫十分,夢中功夫才一分。」如果夢中作得了主,臨終的時候也就能作得了主。對於《宗風》的內容,大家自己私底下誦念的時候可能都已滾瓜爛熟,但那是在靜中,一旦到了動中,往往只剩下幾成的實力而已,那是自然的。若有心深化進境,就必須多聞熏習,尤其修行,更是如此。所以,在孔子學說的代表——《論語》,第一篇〈學而篇〉的第一句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佛門由古至今更是一向注重多聞熏習。

閩南語有一句話說:「三日沒餾,爬上樹」,意思是,只要幾天沒有複習,自然就會淡忘。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力、記憶力都會退化,思惟敏銳度也會退化,因此多聞熏習益加顯得非常重要。

除了多聞熏習之外,還要能夠耐煩、耐苦。早年臺灣佛教界高僧廣欽老和尚,曾經訓練寺裡一位擔任重要執事的弟子。怎麼訓練呢?寺裡有工程要進行,還要舉辦法會,忙完了一天,已經非常晚了,身心可說疲累不堪,巴不得馬上躺在床鋪上好好休息,偏偏這時候廣欽老和尚要他做看起來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很需要的事。什麼事呢?老和尚竟然把一大盒原來已經分好類的鐵釘全部都搞混,然後叫這個弟子把這盒鐵釘重新按大小尺寸揀好。這個徒弟心裡想:「唉!老和尚怎麼這麼捉弄人!我都忙了一天了,您怎麼偏偏選這時候叫我來揀鐵釘呢?根本是在找麻煩嘛!」廣欽老和尚卻板起面孔說:「如果連這一關都過不去的話,如何面對生死關呢?」所以它是很有意義的。

真的疲累不堪,還要來做這個似乎是無謂的事,這就是訓練。訓練自己的耐煩、耐苦,這方面如果過得了關,臨終的時候就往往比較不會有障礙。

當然這是從自力的角度來講,我們他力法門自有彌陀的加持,但是一個人的心性如果過於不耐煩耐苦,忍耐力差,生活中往往就會在待人處事之際自生障礙。

《宗風.俗諦》的內容大部分是擷取自佛陀所說,記錄於經典上的,有些則是古聖先賢的格言嘉句,我本身非常喜好,內容確實很好。當然,裡面有一些內容是重複的,那是反復叮嚀,因為這方面比較重要,也往往是修行人比較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雖然俗諦是在世間與人互動的處事為人之道,但對我們的心性與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可以說是我們性命的鏡子、性命的道路。一般的鏡子可以照出我們身相的美醜、淨穢,而這一面俗諦的鏡子,則是照出我們的心念、性情,人格的美醜、淨穢,給我們遵循的道路與修正的方向。所以,大家應將其牢記心中,而且要思惟它、咀嚼出它的味道來,進而在人事境緣中持續地去歷練。

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就是「融為骨髓,化成個性」。我們血液、骨髓的滋養,靠的是日常三餐的飲食,而個性的滋養,靠的則是所受的教育;我們是佛弟子,就要把佛陀的金言玉語作為我們的教育,作為我們的生命,融成我們的骨髓,化成我們的個性。

不過,將文句背下來,並且涵詠其義,仍只是第六意識的範疇,如果能進而思惟它,並借環境來歷練,就能夠化為我們的個性,成為我們的生命,也就能夠進入第七意識,改變第八識。

我們所受的教育、所看的經論、所聽來的法,其實都還是在淺層的第六意識範圍,所謂「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我們讀經,思索經文含義,甚至尋章摘句,思考如何上臺演講,這些都是知識的範圍,只能改變學問的結構,也少許會改變精神相貌,但是還無力改變我們深層的性格與業力果報。為什麼?因為我們一出生,就定下了性格與命運,俗語說:「八歲定終生」,也有人說「三歲定終生」,意思是說,從他小時候的個性行為就可以判定他將來的命運走向了。不過,一個人呱呱墜地的那個時刻,其實就定了終身,所謂「一飲一啄,無非前定」。定,由誰來定?是我們自己定的。我們都是帶著累生累劫的業習,經由因緣和合而投生在此時此地,這一些業習在哪裡?以佛法的名相來說就是「藏識」,也就是第八識。

「藏識」裡面的東西是靜態的,可是它有隨著境緣而發動的功能,那個功能就是第七識。我們今生今世所受的教育是屬於第六意識的範圍,對於第七識的我執、第八識的業力,並沒有影響到。要影響、改變它們,那是修行的範圍,不只是求知而已。因此,我們要時刻反觀自省、觀心自照,所謂隨文入觀、藉境練心,不然就有可能學問愈深反而業障愈重。

為什麼?因為凡夫都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當學問愈好,尤其能夠登臺講經說法,滔滔不絕、辯才無礙時,無形中,就長養了自己的高慢之心——「你看,我懂這麼多,你們都在底下聽我講,你們都不懂……」但是這一些也是第六意識的範圍,可是往往有形無形、有意無意會有這種高慢的念頭。這樣,豈不是福報沒有增長、業障反而加多了?這個就是把學佛當作佛學、哲學來研究,而沒有體會到:固然是我們講給人家聽,但這是大家給我學習歷練的機會,這是我的福報,我應該感謝對方。所以若期望將已知學問轉化成為內在生命,改變我們的深層個性,進而改變自己的業力,就必須時常反觀自省,不斷地觀心自照。

以通途法門來講,這方法就是「觀心」,時刻觀照內心,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好或是不好,都要清清楚楚。能夠觀心的話,不好的念頭當下自然就會退離,好像黑暗的房屋,電燈打開,黑暗就消失了,倘若電燈能時刻保持光明,黑暗就永遠不會進來。這就是所謂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當然,這是自力的範疇。由於我們達不到,所以自慚形穢,自覺是罪惡生死的凡夫,唯有投靠彌陀的救度,否則無有出離之緣。但也不能因為我們是投靠彌陀的救度,就可以不行這方面的事功,還是要隨我們自己的能力,隨力、隨緣儘量去做方可。一方面善盡修行人的本分,一方面也藉之認清自己的狀況,以資強化機法深信,這是一個淨土行人所不可忽略的過程。

所以,如果自己職位高、學問高,時常受人讚歎,就要更加小心,因為這往往是在消我們的福報,在增加我們的罪業。為什麼?因為我們若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態承受讚譽,乃至沾沾自喜時,罪業就會增加,福報就會漏光。

唐朝時代有一位國師,就是因為一時的驕慢自滿,而受到業障的侵襲,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十世高僧悟達國師。

悟達國師在兒童時期就已有不凡的展現,被稱為神童。怎樣的神童呢?他在小孩時就曾觸景生情而吟下一首詩:

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
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

這段文字很優美,意境也很好,而且又明確淺白地顯示出佛家無常的道理。

「花開滿樹紅」:春天時花園的花都開放了,萬紫千紅。可是時間總會過去,好景不能長久,就怎麼了?——「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雖然還剩下一朵沒有掉落,可是不會長久的││「明日定隨風」。像這樣的無常觀,悟達國師小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了,可是一般人即使到老也沒感受到無常,可見悟達國師不愧十世以來都能成為高僧。

悟達國師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出外行腳,路經一座寺院掛單,隔壁寮房中有另外一個來掛單的僧人,全身生瘡,臭穢難聞,他人避之唯恐不及。悟達國師很有愛心,主動照顧那個生病的出家人,為他清理排泄物,幫他送來食物、湯藥等等。過了一陣子,那個生病的出家人病情就漸漸好轉、恢復健康了。

後來他們兩個都要離開的時候,那個受到悟達國師照顧的出家人很感激地對悟達國師說:「我叫迦諾迦,你以後如有難解之事,可以到某某山來找我。那個山上有兩棵很高大的松樹,越過那個山頭就可以找到我了。」於是兩個人就分手,各自雲遊去了。

悟達國師後來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封他為國師,對他尊寵有加,悟達國師因而生起一念驕慢心,就從這時候開始,悟達國師的膝蓋上突然長出一個人面瘡來,眉目口齒俱備,更可怖的是,這瘡需要餵食,每次用飲食餵它,它都能像人一樣開口吞啖,遍請各地名醫醫治,皆束手無策。這時候,悟達國師想起了年輕的時候所遇到的那位僧人所說的話,於是他就辭別了皇帝,自己上山去尋找那位僧人所住的地方。

悟達國師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那個長著兩棵大松樹的山頭。他越過那個山頭,看到了一座小廟。進到廟裡,果然看到幾十年前自己曾幫助的那位僧人。僧人對悟達國師說:「我知道你會來。山腰處有一潭泉水,你現在到那裡用泉水洗你膝蓋上的瘡,這樣病就會好了。」

悟達國師就依指示到山腰的泉水旁,準備用雙手舀水來洗膝蓋上的瘡。就在這個時候,那個人面瘡竟然開口說話了:「且慢!我有話要說。你是個學問淵博的高僧,應該聽過漢朝七國之亂時袁盎奏請漢景帝斬晁錯的故事。你就是當年的袁盎,而我就是被你害死的晁錯。我在你身邊跟了十輩子,因為你十輩子以來都是持戒精嚴的高僧,行為操守純正,修行也很精進,我都找不到機會向你下手,直到你被封為國師,心起傲慢,我才有機會報仇。今蒙迦諾迦尊者慈悲化解我們的恩怨,所以我也就此罷手了。」

悟達國師十世以來都身為高僧,只不過一念沾沾自喜,福報享盡,致使冤家有機可乘,業障就現前。

一位修行十世的高僧尚且如此,何況像我們這樣的卑賤、愚癡,哪有自驕自滿的資格呢?而且修行人愈是學問高深,應是為人愈加謙卑,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飽滿的稻穗,頭是低垂的。六經之首的《易經》就說:「謙受益,滿招損。」總之,只要心存謙卑、謙虛、謙柔、謙和、謙下、謙讓,都是可以增長我們福德的。

《心經》說:「色即是空。」我們的身心都是空,不只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是空,宇宙星辰也是空,在空中沒有所謂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我們要益加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心中起了情緒,起了不平、不滿、比較、計較、忿恨的心情,自己就要立刻觀照。一旦有觀照的心,當下就會心平氣和,就會回到正知正見正念。所以,修行不只是學問的事情,也就是說,學佛不只是佛理的事情,不只是佛教哲學的事情,而是要觀心,深入自己的第七識,改變自己第八識的業障、果報。

剛才所講的,「靜中功夫十分,動中功夫才一分;動中功夫十分,夢中功夫才一分」,所以我們要時刻觀心。

這樣講,是不是不用念佛了?不是的!當然仍是要以念佛為主。只是說,當我們起心動念了,乃至情緒、脾氣、煩惱來了,就要立刻觀照,這是針對當下的起念來自我調治的。至於平常,當然仍是念佛為主。

另外,修行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呢?要從不妄語開始。不妄語就是不隨便講話,不僅不講騙人的話,也不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團體中,不管出家也好,在家也好,都是女眾居多。俗話說,女眾往往是「雞腸鳥肚」。而且,「長舌婦」也好,「三姑六婆」也好,都是在說女眾,可見女眾「口業」非常嚴重,有時一句話可以交代的,卻講兩句、三句;講閒話,一講就是好幾十分鐘,甚至一個鐘頭以上;情緒來了,向人訴苦,一說就是幾十分鐘,甚至幾個鐘頭,真的不愧是長舌婦。

言語往往是是非的來源,所以《宗風》裡面對語言的提示就比較多一些,比如「不說、不聽、不傳、不較」。相應於在佛陀所訂的五戒、十善當中,針對口業而訂的規範是最多的,所以我們要不說是非,也不要訴苦,因為口業最容易犯罪犯過,也最容易消損自己的福報、增加自己的罪障。我們既是身為修行人,應該以佛法作為自己起心動念的準則,而不應該還像沒有學佛前一樣,把以前的脾氣、個性帶到佛門來。要知道自己的三千煩惱絲都已經剃掉了,所穿的是可讓三界眾生供養的福田衣,所以務必要常自省:我是不是還像以前那樣使個性,動不動就起情緒,動不動就要發牢騷?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一樣。如果這樣的話,連修行人都稱不上了,更何況是出家人呢?

所以,沒事不要講話,半句話都已經嫌多了,何況講那麼多、那麼久!凡是跟自己無關的事情,也一概不須知道;若知道了,當然不可以講出去。想想看,講出去是為了什麼,有什麼意義?講來講去都會變成是非,所謂「一人傳虛,百人傳實」,「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所以修行從不妄語開始,對於是非儘量不看、不聽、不說、不傳,即使閒話也不要講,要惜話如金,守口如瓶。

在佛陀的時代,僧眾和合共住所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是「聖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談」,即談論佛理,其他世俗的閒聊,在和合僧團中是嚴格禁止的。因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講它做什麼?善也是空,惡也是空,順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講出去做什麼?往往我們會跟旁邊的人說:「某某人我跟你講一件事情,但是您千萬不要講出去……」,那個人又跟他的知心好友說:「某某人我跟你講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是某某人告訴我的,但是你千萬不要講出去,你一個人知道就好」,這個人又跟他的另一個知心好友這樣講,是非就這樣一直不斷流竄。總之,不相關的事,即使是同床而眠的夫妻都不需要講了,更何況是其他的人?

能守得住口,就能方便守得住心;口守不住的話,表示內心的翻滾太大。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少講話,無謂的話半句都嫌多。

善導大師往往都是獨來獨往的,為什麼?因為有人相伴,往往容易講閒話。但是,不講閒話並不表示性格孤僻、冷漠,或者顯示自己鶴立雞群、特立獨行,一個人也好,與大眾相處也好,都應該是和諧的,彼此有默契的。

當然,如果是執事,有關公務或某些事情的提示叮嚀,這不是是非,我們應該謙卑接受,所謂「聞過則喜,聞善則拜」,這樣不僅能夠增長自己的福德,也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別人指出我們的不對,我們應該謙虛地接受,乃至是背後的誹謗,也要接受。

當然有些事情若是應該說清楚的,應該解釋明白的,都應清楚平實地表達。可是如果難以說清楚,也無法解釋的話,那就要甘心、平順、安然地來接受。有一句話說「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往往是白白地送給我們。要去擁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還真不容易,沒有機會是遇不到的。禮物是什麼呢?就是消除我們的業障,增加我們的福德,訓練我們安忍一切逆緣。

佛陀說,別人誹謗我們,是對我們最大的恩惠。這種觀念確實是顛覆一般人的思惟。人家誹謗我們,造成我們身心的苦惱,怎麼反而說是恩惠呢?一般人會因為誹謗而造成身心苦惱,可是我們是修行人,修行人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呢?如果確實有那樣的事,剛好是消我們的業;如果沒有那樣的事,一方面是增加我們的福報,另一方面是讓我們修安忍、忍辱的機緣,這豈不是很大的恩惠?曾有一位學佛的婦女受了別人的無根之謗,她聽到了反而很高興,因為那時候她兒子正要考試,她就把這個功德迴向給她的兒子。如果這位母親沒有學佛的話,可能就會氣得晚上睡不著覺了。

所以修行人永遠不會怨天尤人。「唉呀!某某人對我怎麼樣、某某人對我不公……」,其實沒有不公的事,天底下一切都是公平的,所受的往往都是恰如其分的。依據我們過去世所累積的業因,今日自然應該受這種果報,所以說「聞過則喜,聞善則拜」。

我們往往觀察不到自己的過患,必須要靠別人來提醒。別人好不容易觀察到了,而且跟我們提起了,我們如果接受的話,豈不是就能夠如實地去改進?因為別人的提示,讓我們有改進的機會,使我們的品性、道德昇華,豈不是要感謝對方?即使是對方誤會了,那也沒關係,在團體當中,我們是怎樣的為人,四周的人都看得清楚,所謂「日久見人心」,大家都會有公論的。所以,應該儘量謙虛,接受他人的忠言。

在團體當中,凡事也要能「善解」,善於理解才不會錯解、誤解,而產生誤會。與眾相處要合群,要與大眾和合。若不能合群,會帶給自己苦惱,也會帶給別人苦惱,更會帶給團體動盪不安。除此之外,要彼此接納,互相包容,彼此體諒,互相關懷。

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的救度,也就是講彌陀對我們的愛、彌陀對我們的包容。想想看,如果彌陀不愛我們,怎麼會救我們呢?如果彌陀不包容我們,我們怎麼可能被救度呢?想想看,我們生生世世,乃至此生此世,我們的三業行為過得了閻羅王這一關嗎?閻羅王會包容我們嗎?閻羅王不肯包容我們的,因果也不肯包容我們的,只有阿彌陀佛包容我們,不跟我們計較,而且還要來救我們。我們若體會到彌陀的愛有多深,對別人的愛也會有多深;我們若體會到彌陀對我們的包容有多大,對別人的包容也會有多大。

一個人如果起情緒、心中不平了,感覺受委屈了,這表示兩方面不足:一方面是對「機、法」沒有體會,以為自己是一個賢善、沒有過失的人,同時也沒有體會到彌陀的愛跟包容;另一方面是他初學這個法門,所以感受的深度還不夠。

還有,一個團體裡面,默契非常重要。團體運作是靠什麼?靠默契。有了默契的話,不用講,彼此都是互相理解的。雖然談不上心心相印,可是彼此的心都互相了解,這就是默契。

能夠這樣的話,在人群當中就會有人緣,就會有好緣,就會獲得善緣。

如果在群體當中覺得自己沒有人緣,好像別人都冷落自己,這樣就要檢討自己,不要去指責或批評別人。為什麼?這個就是以鏡為鑒的理論,眼前鏡子所顯現的都是自己如實的相貌,不是鏡子故意產生的。所以反觀自省很重要。

同時,凡事要往正面去想,不要往負面想。不管事情怎樣,都要往正面想,這樣就會帶來正面的效應。如果動不動就往負面想,即使是正面的,也會帶來負面的效應。

另外,團體中都會安排各人相應的職位,所謂各安其位、各司其職而分工合作、分層負責,所以大家只要安分守己,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就能夠像一部機器一樣,每個環節都能運作通暢。不管自己負責哪個層面的工作,都要儘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舉重若輕,輕鬆以對」,這樣自己輕鬆,別人也沒有壓力。

最後,還是勉勵大家,關於修身養性的好文章應每隔一段時間就複習一下,所謂多聞熏習。如果不多聞熏習,就不可能有所進展,就難以有所成就。

不斷複習,就好像我們在土地上下了種子,種子落下了,要適時去澆水,將土翻鬆一下。好的道理,我們看了、聽了,當下種子就進入我們阿賴耶識的田地當中,可是這田地若是土太硬、水分少,沒有養分,沒有肥料,陽光又不充足,這顆種子就不能發芽。時常溫習、複習,等於我們維持土地的鬆軟,使其有水分、養分、陽光,這樣它才容易發芽,乃至最後開花結果。

所以,有關法義的文章要多聞熏習,乃至修身養性的文章也要多聞熏習,這方面的文章大部分也都會發給大家。有哪些文章可以反復溫習呢?我來念一些發給大家的文章,當中有一篇1〈愛的故事〉,這篇故事很短,但啟示很大,意思就是說,只有愛才能存在,沒有愛就不能存在。阿彌陀佛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如果不具圓滿救度十方眾生的愛心跟力量,就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我們的法身慧命。

淨土宗台北念佛會為僧眾開示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恭錄自《觸光柔軟》)

▫▫▫▫▫▫▫▫▫▫▫▫▫▫▫

🙏🌷南無阿彌陀佛🌷🙏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卍淨土宗影音專區卍🌷》
【⚜️慧淨法師影音】https://www.plb.tw/tc/video_1.aspx 
【⚜️淨宗法師影音】https://www.plb.tw/tc/video_2.aspx 
【⚜️淨本法師影音】https://www.plb.tw/tc/video_3.aspx 
【⚜️佛號】https://www.plb.tw/tc/video_4.aspx 
【⚜️法語】https://www.plb.tw/tc/video_5.aspx 
【⚜️佛曲】https://www.plb.tw/tc/video_6.aspx 
【⚜️極樂動畫】https://www.plb.tw/tc/video_7.aspx 
【📖淨土宗電子書下載】https://reurl.cc/vezkro
【💎淨土宗蓮友專區】 https://reurl.cc/5lGlOq 
▫▫▫▫▫▫▫▫▫▫▫▫▫▫▫
《🌷卍淨土宗相關網站卍🌷》
🌍淨土宗全球網站:https://pse.is/3cbj9f 
🌐️淨土宗官網總站:https://www.plb.tw  
▶️淨土宗YouTube影音: https://goo.gl/9OVUyi 
▶️淨宗講堂YouTube影音: https://goo.gl/Hr8Sn5  
🌀️淨土宗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lb.tw 
🕎️淨土宗法寶庫: https://goo.gl/1HtiG1 
🌐淨土宗全球道場: https://pse.is/3camgw 
🛑中華淨土宗協會▪淨土宗文教基金會▪淨宗寺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2弄41號(淨土宗象山總部) 
☎電話:02-2758-0689
✴地圖:https://maps.app.goo.gl/joSFww6rA3gr29JU7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2/4 上午 08:51:37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2/4 上午 08:29:18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