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中國古度量衡大揭密
今天就來針對中國度量衡中的「度」做一番探討分析!這個「度」可不是「角度」,而是長「度」噢📏
最早的長度標準是參考自然界的物品,身上的各個部位也不例外。雖然很方便,但誤差也很大,光是要用你的還是對方的手臂當標準,就得爭論好一陣子。
隨著文化推進,漸漸出現人造的長度標準,人們對於統一「長度」的方法才逐步建立共識。秦朝統一天下後,中國有了相同的長度規制,從此以後大家測量出的長度都一模一樣了……嗎?當然是不可能!中國五千年歷史這麼長,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魏晉南北朝開始,長度規制又發生了混亂,幾乎每改朝換代一次,標準就會再次更新,有時變長一些,有時又變短一些。到了明清時代,長度的標準才逐漸穩定下來,跟現在中國採用的一尺≒33.3公分差不多。
▍ 為什麼「一尺」愈來愈長?
仔細觀察,你可能會發現,平平都是「一尺」,對應的長度為什麼愈來愈長?
背後的原因尚未有個定論,以下我們介紹常見的三種說法。
👉 第一種說法是「製造度量衡的技術變好了」。
隨著原料跟技術的改革,測量工具愈來愈容易製作,所以人們開始製造較長的測量工具。例如最早出土的象牙尺,由於原料稀有、長度有限,所製造出的象牙尺只有15.8公分。後來改用木材製作木尺,就能做得更長。
不過,也有一派人認為這個說法有些倒果為因,應該是先有測量更長物體的需求,人們才追求技術的進步。
👉 所以囉,第二種說法是: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產出量愈來愈多,交易的量與次數也愈來愈頻繁。
因此同樣的,愈來愈常測量,且每次測量的長度愈來愈大,於是1尺的長度愈漸增加。例如織布技術的上升,導致布匹的大量生產,價格也因此變得便宜。所以將量尺改大,有助於快速測量布匹長,同時意味著一樣的金錢能換到的布匹變得較長。
👉 最後介紹的第三種說法則帶點陰謀論:政治需要。
度量衡改制通常是政府的決策,將度量衡變大,可以視為間接增加稅收的方法。比方說,同樣繳交10尺布匹,秦朝百姓要拿出231公分,但清朝人民要繳交的數量卻一口氣增加到320公分。比起直接說「多交一點稅」,增大度量衡比較容易被接受。這有點像是洋芋片漲價不容易,不如就弄小包一點的概念。
如果很難叫百姓多繳稅,那不如就修改單位。乍看之下好像很容易被識破,但考量到古代的教育水平,人民對單位換算的反應,或許還真的是一個方法。
所以說,培養數感果然很重要吧😉!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2 上午 11:07:49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