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幫大忙,太陽能電池大躍進
102/05/30
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
2013年5月,台北市北一女中學生以「太陽能電池加上量子點奈米材料的方式提高太陽能效能」之研究獲得美國國際永續發展3E科技競賽能源類科銀牌獎,此乃台灣首次於該競賽中獲獎。
近年太陽能電池發展,因將奈米技術全方位引進太陽能面板中,而取得長足進步。所謂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是利用材料的光電效應,把太陽光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光電元件。當光線照到單晶或多晶矽時,光能將矽原子中的電子激發出來,而產生電子和電洞所形成之內建電位,若此時外部串接負載迴路,例如:裝上LED燈,即可驅動點亮LED燈,這就是太陽電池發電之原理。目前市售矽晶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僅約15~20%,根據理論計算理應有接近50%的轉換效率,但大部分的陽光卻在光電效應過程中耗損;主要耗損因素包含:反射光損失、背部透光損失、電極表面阻抗、金屬電極遮蔽損失……等。這些外部光電轉換效率之損失,可藉由奈米技術搶救回來。
一、表面奈米化處理─吸收各個角度之陽光,提升收光效率!
矽折射率高達3.4,本身就有36%反射率,平坦之矽晶表面會使部分陽光反射,而無法貢獻發電。為了減少反射光損失,藉由蝕刻方法,將表面形成奈米化金字塔結構的粗糙面,使反射率降到10%以下;另外,再塗裝「抗反射奈米塗層」於表面,無論太陽位於何處,太陽能電池板可從任何角度吸取整個太陽光光譜,讓各角度的光無所遁形。此奈米抗反射塗料共有7層,每1層有50~100nm高度的二氧化矽和二氧化鈦納米棒多層堆疊,納米棒成1個斜角放置,其外觀和功能與森林相似,彷彿陽光在樹林間被「補捉」,使抗反射奈米塗層能吸收96%以上的太陽光照射,提升收光效率!
二、透明導電膜增加吸收陽光的開口率
光電轉換後的電能需藉由金屬電極傳導至儲存裝置,故電池上下方均有鍍金屬電極,約占表面積20~30%,這些電極會因遮光效應而導致發電的損失。若電極分布太少,則轉換的能量無法收取;若電極分布過大,則會遮蔽陽光入射。要解決此兩難,可採用200nm的透明導電膜取代金屬導電層,可以有效降低不透光金屬層占總面積小於15%,而其餘地方的光穿透率可高於85%,使太陽光有效進入太陽能電池內進行光電轉換,同時透明導電薄膜也負責傳導電能。
三、蓮花效應─自我清潔功效,延長面板壽命
太陽能電池模組安裝在屋頂上,使用年限至少需在15年以上才具經濟效益,然在長時間風吹日曬雨淋下,電池模板表面往往無法承受大自然摧殘而黃霧化。使用超過8年以上的電池模組,由於風沙刮花與骯髒黃霧的表面,會讓光電轉換效率下降50%以上,而使耗資不斐的面板模組提早壽終正寢,這是消費者安裝意願不高之主因。利用100~200nm奈米粒子的二氧化鈦薄膜,塗佈在面板最表層,奈米氧化鈦薄膜的粗糙結構在可見光催化下,會產生超親水性,形成自潔表面效果(self-cleaning
effect);在紫外光照射下可產生油水雙親性(amphiphilic)之特性,而使奈米氧化鈦吸附的髒污被雨水沖刷帶走,再形成親水的表面使髒污不易吸附,此即「蓮花效應」(Lotus
effect)。故蓮花效應讓電池版永遠晶瑩剔透。
台灣90%之能源仰賴進口,若使用取之不盡的太陽來發電,降低依賴燃煤與石油,才可永續經營。然電池效率與設置成本是民眾能否普及架設之關鍵因素,而藉由奈米技術的引入,可讓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倍增、成本減半、同時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未來要達成非核家園,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陳永平|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