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 【轉貼】范仲淹

您是本帖的第 764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范仲淹
善達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小飛俠
文章:1206
積分:23851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0年10月28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善達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范仲淹

范仲淹

生平

范仲淹生於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989101日),[1]隔年(990)父親武寧節度使范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將范墉靈柩安葬於蘇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守喪三年。但因蘇州范氏家族不接納范仲淹母子,棄之不顧,孤兒寡母,貧而無依。母親謝氏只好改嫁蘇州推官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長山縣(即今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人,范仲淹遂改姓名叫朱說(音「悅」)。

四歲時,范仲淹隨母親、繼父回到了長山縣河南村,[3]此後范仲淹在長山縣讀書。范仲淹成年後得知自己身世,遂辭別母親,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睢陽[音:suī yáng]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讀書,拜在大儒戚同文的門下,仲淹讀書「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4]二十一歲於淄州鄒平縣長白山醴泉寺寄住,每天只煮一鍋粥,並與醃製後的虀菜(醬菜)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史稱「斷虀畫糜」或「斷虀畫粥」,讀書三年。[5]

出仕

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進士第,成為乙科第九十七名進士,被任命爲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縣)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此時迎回母親贍養,並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難,他堅持己見,聲稱只是恢復范姓,沒有其他企圖,方才被允許復姓范。[6]

此後范仲淹相繼出任集慶(今安徽亳州節度使推官泰州海陵西溪。泰州任內,他與已故參知政事李昌齡侄女李氏結成良緣,生三子名范純佑范純仁范純禮。他倡議修海堤,被調任縣令,與好友滕宗諒協力修築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百姓感激他的功績,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天聖四年(1026),母親謝氏病故,范仲淹因母喪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寧陵縣守喪三年。守孝期間,南京留守晏殊邀請他擔任應天府學的教授。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范仲淹守喪期滿。經晏殊的推薦,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成為皇帝的文學助理。天聖七年(1029),仁宗行郊祀大禮,下令將親率百官至會慶殿太后劉娥賀壽,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賀。范仲淹上書反對,以為有違君主之體,不合朝廷體制,並接連上書要求太后撤消垂簾聽政,還政給天子。他兩度上書皆被宰執壓下,范仲淹乃自請出任地方,貶為河中府(今山西蒲州通判

黨爭

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親政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一職。郭皇后掌摑後宮妃嬪,仁宗勸阻,卻誤傷仁宗之頸,仁宗大怒,決定廢后。以范仲淹為首的朝臣們出於道義,不同意下詔廢后,而當時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夷簡為討好仁宗,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范仲淹與御史台官員孔道輔等人,數人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但仁宗拒絕接見,次日早朝范仲淹等人到待漏院準備向呂夷簡進言,被貶出京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

一年多後,10348月時改任蘇州知州,在蘇州他因為治水有功,拜禮部司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後召還,判國子監,遷吏部司員外郎、權知開封府。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不滿同平章事呂夷簡任用私人,上書給仁宗一幅「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加之論「遷都洛陽」之事,范仲淹又與呂夷簡發生激烈爭執,呂夷簡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為「朋黨」,北宋時期的「朋黨之爭」即由此始。最終呂夷簡遭罷職,范仲淹也再次被貶至饒州、再貶潤州,又貶至越州

帶兵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叛亂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復原職的呂夷簡調到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進龍圖閣直學士,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在當地編造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以壯自己聲勢。[7]延州諸砦多失守,范仲淹自請行,遷戶部司郎中兼知延州事,先前舊制:路分馬步軍部署統兵萬餘人,兵馬鈐轄領兵五千,兵馬都監帶兵三千,禦敵時官卑者先出戰。范仲淹在檢閱州兵馬後得一萬八千人,分為六部,每部置一將,加強訓練,以敵之寡眾分別出戰。范仲淹主張採取「屯田久守」方針,而韓琦則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夏竦採納了韓琦的主張,派韓琦和經略判官尹洙回京,請仁宗批准反攻計劃。康定元年(1040年)任陝西都轉運使及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慶曆元年(1041年)為戶部員外郎、龍圖閣直學士、知耀州(陝西耀縣)。

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戰宋軍遇伏大敗,主將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一萬餘士卒死亡。韓琦、范仲淹受罰被貶。此後宋軍採取范仲淹的防禦戰略,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淘汰老弱,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提拔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幹的將領,其他如張亢王信劉拯范恪孫用張忠周美趙明等,都是當時被范仲淹提拔;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採取懷柔態度,嚴立賞罰公約。慶曆二年(1042)十月,與韓琦共遷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西夏防線逐漸立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最終迫使西夏在慶曆四年(1044)達成和議。

改革

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仁宗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范仲淹以樞密副使,取代王舉正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又編造歌謠說:「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負。」同年九月與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當時所謂「慶曆之治」的推動者之一,歷時僅一年。范仲淹罷黜許多官吏,引發官場風雲,富弼同情那些被罷斥的官吏,向范仲淹說:「范公只是一筆畫掉他們的名字,怎麼知道他們一家老小都在哭泣?」,范仲淹對此回應說:「一家哭,也比一哭好。」[8]

慶曆四年(1044年),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等人的反對,仁宗對於改革逐漸失去興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請求外出巡察地方,慶曆五年(1045年),仁宗下詔廢棄慶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范仲淹被罷參知政事,授資政殿學士、知邠州事、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十一月,罷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以給事中改知鄧州事。慶曆八年(1048年),徙知荊南府,鄧州人請留,上表自請留,許之。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移知杭州,七月,進禮部侍郎。二年十月,遷戶部侍郎,十一月,移知青州(今山東益都)。晚年多病。在饒州日,因學行氣,而有差失,「遽得眩轉之疾」,又「患肺久深,每秋必發」[9]

逝世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619日),范仲淹奉命從青州調任潁州途中,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10]。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同年12月安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有四子:長子范純佑、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靖康元年(1127年)二月,追封魏國公。

 

 

文章出處: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C%83%E4%BB%B2%E6%B7%B9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2/22 下午 12:20:13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187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