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釋迦牟尼佛的畫龍點睛之筆
世尊不付囑定觀,也不付囑散善。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受持眾戒等等都不付囑,唯獨提出“持無量壽佛名”的念佛,交代阿難: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大師就是根據這段經文,體會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的心意和阿彌陀佛的本願,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是整個淨土門的畫龍點睛之筆。
“畫龍點睛”是個成語,說的是有一位畫師,很會畫龍,畫得栩栩如生,龍鬚、龍尾、鱗片……騰雲駕霧,不過,他獨獨沒點眼睛。有人來看,讚歎畫師畫得太好了,遺憾的是畫師沒有點眼睛。畫師說不點眼睛是因為此中有玄機。他說龍的眼睛不能隨便點,眼睛一點上去,這條龍馬上就活了,就騰雲駕霧飛走了。看的人不相信,要畫師點上眼睛看看。畫師要看的人準備好,離遠一點,離近了龍尾巴一掃就把他掃倒了。然後畫師用筆往上一點——果然,眼睛點上去之後,馬上雷電交加,一條龍破牆而出。這個故事叫畫龍點睛。
現在,釋迦牟尼佛也要來畫龍點睛了。他畫了一條長長的龍,畫了十三定觀,畫了三福,畫了九品,全部畫完了,現在這句就是點睛之筆。這筆一點,整個十三定觀、三福九品全部活了。如果沒有這筆一點,整部《觀經》活不起來,這條龍只是蓄勢,還沒有飛騰。
我們還是在那裡悲嘆,十三定觀修不來,三福也不容易,剛看到下三品有點希望,又被說成別時意,等於整條龍全死了。現在,善導大師就把它解釋出來。這句話作為點睛之筆,非常重要。
大家要聽好,這裡面有電閃雷鳴,可以打破我們內心種種虛妄的想法。《無量壽經》裡講“震法雷,曜法電”,像明亮的閃電,剎那間照破漫漫長夜;就像驚蟄的春雷,能夠化生萬物。
善導大師怎麼解釋呢?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釋迦牟尼佛從《觀經》的一開始,一直到最後結尾,雖然講說了“定散兩門之益”。“雖說”這個“雖”字很重要,這是轉折詞,後面還有另一層意思。
“定善門” :能夠修持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如果你能觀阿彌陀佛真身觀,就更不可思議了,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定善門的利益。
“散善門” :能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夠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能夠發菩提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果你能做到這些,能夠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中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都可以往生,這是散善門的利益。
這不是很好嗎?但是還有更好的;這不是有利益嗎?但是還有更大的利益不在這定散兩門之內,所以說“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釋迦牟尼佛講定散二善,他心裡是望著阿彌陀佛的本願。“望”就是站在這個地方,眼睛看向那個地方。
釋迦牟尼佛知道我們眾生執著自力,難捨驕慢心,難捨通途觀念,所以他要引導我們,他要站在我們的立場考慮;但是,他不是永遠站在這裡,他是要把我們的眼光引到那個方向——阿彌陀佛,所以他“望佛本願”。
誰來望呢?釋迦牟尼佛來望;望到哪裡去呢?望到阿彌陀佛的本願。
釋迦牟尼佛開始講這部經的時候,心裡就帶著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的,乃至整部經從頭到尾都貫穿著阿彌陀佛的本願。何以知之?
韋提希夫人在王宮遭囚禁,心中想著阿難能來慰問她。可世尊本人不請自來,從靈鷲山隱沒,從王宮出。為什麼?心中帶著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是一。
等到韋提希夫人求生無憂淨土時,世尊就眉間放光,攝十方佛土於頭頂光台之中,神力加持,讓韋提希夫人獨選極樂淨土。這也是因為世尊心裡望著阿彌陀佛的本願。
十方佛土雖然清淨,但是不容易往生,因為那些佛沒有發以名號救度造罪凡夫的四十八願。所以,世尊特別用神力加持,故意隱沒十方淨土的優勝,獨顯西方超勝。
善導大師解釋說“十方佛國,並悉精華;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 :這是二。
等到韋提希夫人說“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世尊便微笑放光,這也是心望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善導大師解釋說“如來以見夫人願生極樂,更請得生之行,稱佛本心,又顯彌陀願意” :這是三。
乃至十三定觀,觀觀都是“望佛本願”。比如第七觀,世尊欲說除苦惱法,阿彌陀佛應聲來現,所謂的“除苦惱法”,在世尊的心中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善導大師說:“娑婆化主為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顯示兩土世尊為度眾生,心心相印。釋迦牟尼佛心中想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是四。
第九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唯攝取念佛眾生而不捨,這也是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善導大師言: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為什麼只攝取念佛人呢?是因為念佛順了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果地名號的光明,攝取因地本願所誓的念佛行法,因果相吻合。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第九真身觀,也是“望佛本願” :這是五。
真身觀是十三觀的核心,真身觀既望佛本願,則十三觀,觀觀皆是望佛本願,皆為念佛而說:這是六。
又,九品眾生皆是凡夫,卻得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報土,也是因為“托佛願以作強緣”,所以九品皆是望佛本願而說,否則,凡夫不可能得入報土:這是七。
下品三生的十惡、破戒、五逆罪人,跟他們講稱念彌陀名號,一聲、十聲往生淨土,更是直接說明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是八。
《觀經》雖然講得很廣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世尊心中有一條不變的線索,就是“望佛本願”。世尊“望佛本願”,目的是要把我們的眼光引導過去,也要讓我們“望佛本願”。
佛的本願是什麼?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釋迦牟尼佛的心意,在讓我們眾生一向專稱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謂“佛佛道同”。
釋迦牟尼佛的心意,不是讓我們去修定觀。如果大家讀完《觀經》,以為“稱名念佛不如觀想……”或者認為“我邊唸佛邊觀佛……”這是不理解釋迦牟尼佛的真實意。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不在眾生修觀。善導大師說:
眾生障重,境細心粗,
識揚神飛,觀難成就。
我們識神飛揚,攀緣六塵,像猿猴一樣,剎那不能安住。極樂世界非常微妙,莊嚴,清淨,我們的心很粗糙,這樣一個粗心來觀細境,是觀不成就的。就好像肉眼很粗,看不到細菌,必須拿顯微鏡才能看到。眾生心很粗劣,如果用躁妄心觀想,理路不明,沒人指導,心又不沉定,不清淨,定會著魔發狂。
佛憐憫我們,他的心意、他的本懷,在於讓我們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這叫畫龍點睛。你如果把這一句看明白了,整部《觀經》的宗旨就洞若觀火。
印光大師就講:
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
雖然註解《觀經》,但是,重點、落腳點不是在觀佛,而是在持名。
念佛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四種念佛,一般認為持名念佛最低級,實相念佛最高級。這種解釋,不是純粹淨土法門的解釋。果真這樣,持名念佛就不可貴了,大家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善導大師不是這樣解釋,善導大師說:所有定善、散善,都是要歸入持名念佛的。
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還有實相念佛,比如第八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也有人解釋為空性觀、佛性觀,也就是真如實相觀。而世尊的本意,講這一切的目的,是要進入持名念佛。
這個怎麼理解呢?因為持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易行;其他法門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難行。
你再怎樣修行,如果沒有彌陀本願力的加持,怎麼能比呢?自力跟佛力不能相比:這是第一重。第二重,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證得的圓滿實相,不是菩薩的分證實相。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四十一品無明,分分法身證滿,就成佛了。
曇鸞大師說,彌陀名號是實相身,這句名號就是實相法,又說本願稱名即是“如實修行相應”。
什麼叫“如實修行”呢?“雖常修行,實無修行相可得”,可知彌陀本願稱名,包含實相念佛,超越實相念佛,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外表的事相上,凡夫口稱這句名號,本身包含了大乘教法的最極原理。
禪宗說“悟無所得”,《心經》也說“無所得故”,沒有得。沒有得,修什麼呢?本來如此。稱性起修,所以沒有修相。
我們都有修相,有修相就是有為法。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完全投靠南無阿彌陀佛,仰托佛的願力,我們沒有修相可得。一天念三萬聲、 五萬聲,仍然是靠佛力。
如果認為我精進修行,我修得好,這就是落在自力這一邊了,這不叫“如實修行”。
“如實修行”就是:我完全仰靠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是個罪人,我是個愚癡者,我是個沒有能力的人,我只有靠南無阿彌陀佛。
雖然不懂得深妙、幽玄的道理,但是印光大師告訴我們說: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暗暗地,不知不覺跟佛的智慧相通了,符合了最上、最玄妙的道理。一切的一切,都濃縮在六字名號裡面。法然上人也有一段話,很妙。他說:
念佛雖有種種義,
稱念六字,一切皆含。
持名、實相、觀想、觀像,定、散,三心、四修、五念……講了很多很多。講那麼多,只要稱念六個字,通通包括了,全部都有了。
善導大師作這樣的解釋,稀有難得!這就成為《觀經》最後的結論。
講十三定觀、三福九品,講那麼多,像畫一條長龍,最後的點睛之筆,就在這一句,就是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是釋迦牟尼佛畫龍點睛之筆,是轉凡成聖之筆,是點鐵成金之筆。我們雖是凡夫,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轉為極樂的聖賢菩薩眾;我們雖然是被人拋棄的一個破瓦塊,但是稱念這句名號,能轉為珍貴的黃金!這個不可思議啊!大家要牢牢地受持,抓在手上,不要丟掉。
(摘自《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2/26 下午 05:34:15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