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更正佛教徒錯誤觀念-因果報應需要報盡才能脫離六道輪迴嗎?答案是〔錯〕

您是本帖的第 301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更正佛教徒錯誤觀念-因果報應需要報盡才能脫離六道輪迴嗎?答案是〔錯〕
探所者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3
積分:344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探所者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更正佛教徒錯誤觀念-因果報應需要報盡才能脫離六道輪迴嗎?答案是〔錯〕

因果報應需要報盡才能脫離六道輪迴嗎?...........答案是〔錯〕

出自中阿含經

[和+心]破錯誤的惡業報應論
  有一次,佛陀來到故鄉迦毘羅衛城遊化,與隨從的弟子們一同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園精舍中。
  這天午後,尼拘律園來了一位外道尼乾子的門徒,名叫[和+心]破的釋迦族人,在精舍內閒遊,正好在講堂遇見了因故與比丘們集會的尊者大目揵連。雙方一番問訊寒暄後,尊者大目揵連起了一個話題:
  「[和+心]破!如果有比丘善加守護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也遠離了貪愛無明,亦即明已生起,您認為這樣的比丘,還會有雜染往生來世嗎?」
  「大德!依我之見,不論這一生的修行成就如何,任何人如果還留有前世尚未報應的不善業,那麼,還會因此而往生來世。」
  這時,佛陀正好結束當日午後的禪坐,前來講堂。大家見到佛陀來了,都起來迎接,談話因而暫時中斷。待佛陀詢問他們談話的內容後,就接下了這個話題。不過,由於[和+心]破是尼乾子外道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想觀念,所以,佛陀要求[和+心]破在探討問題時,要以該質疑的就質疑,該澄清的就澄清,合理的就接受的態度進行。[和+心]破欣然同意了,於是,佛陀開始問:
  「[和+心]破!一切由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所發動的雜染執著與苦迫煩熱,如果沒有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的發動,就不存在了,不是嗎?不再從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與貪愛無明發動新的業力,舊有的業力習性,也都在明觸的正覺下消除不起,這是智者止息煩惱的方式。[和+心]破!這樣的人,您認為還會有引發來生的雜染因緣嗎?」
  「大德!這樣是不會的。」[和+心]破回答。
  「[和+心]破!這樣心正解脫的比丘,是一直安住在六善住處的。哪六處呢?就是在六根接觸境界;亦即在眼見、耳聞、鼻嗅、舌嚐、身觸、意念時,都能保持在不喜不憂、正念正知、不執著的明觸狀態。這樣的解脫者,無明已盡,明已生起,自己清清楚楚地明白,這是最後身了,身壞命終後,不會再有下一生的接續了,當下一切覺受到此止息,成為清涼;究竟徹底地冷卻、寂靜了。
  [和+心]破!這就像樹的影子,是因為樹的存在才會有的。如果有人以利斧把樹根全部砍斷,連根挖起,分段切開,再削成細木片曝曬風乾,然後丟到火裡燒成灰燼,最後灰燼或隨風飄散,或倒入水中。[和+心]破!你認為如何?到了這個時候,樹影還存在嗎?樹影因樹而有,樹被砍了、切了,燒成灰燼,那樹影從此就斷絕了其存在的因緣,寂滅不生了是嗎?」
  這時,[和+心]破頓時豁然開朗,才知道自己過去對尼乾子的恭敬信從,是多麼的無知,不禁讚歎佛陀是明目人,像是黑暗中的明燈,迷路人的指引者,而願意終生歸依三寶,為在家佛弟子。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經》、《中阿含第一二[和+心]破經》。
  二、明是無明的相對,無明的消除,即是明的升起。無明是什麼?簡要來說,無明就是一種以我見、我執、我愛為主,不知不覺的衝動與執著。


  
三、在[和+心]破原來的觀念中,業力一旦形成,就一定要經由報應才會消失,而且,只要還有尚未報應的業力,就會繼續流轉生死。這是當時六師外道之一,苦行者尼乾子的錯誤思想。他們主張苦行可以發出熱力,將業催熟,使其早日報應完畢,以結束生死流轉。這與佛法依於緣起,找到我執、我愛為生死流轉的真正原因不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錯誤的觀念決定了錯誤的修行方法,而錯誤的修行方法,哪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呢!

 
  四、什麼是明觸正覺?佛陀說,這是解脫者熄滅煩惱雜染的方式,值得我們關注。比對後段所說的「六善住處」,顯然這就是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境的認識過程:「根、境、識、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惱苦」中,「觸」的這一環(《雜阿含第二一八經》、《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一○六經》等)。一般人在眼見、耳聞、鼻嗅……等認識境界時,都沒辦法不為無明所左右,這樣的認識,就是「無明觸」。繼無明觸而發展的,是愛、取、有、憂悲惱苦,業報就在其中了。這就是故事中,佛陀說的「由言行舉止、起心動念、貪愛無明所發動的雜染執著與苦迫煩熱」,也就是說,業力、業報,是透過貪愛無明發動的身、語、意來展現的,其重要關鍵就是無明觸。而解脫的聖者,無明已離,明已升起,六根認識六境時,都是「明觸」,也就沒有後續愛、取、有、憂悲惱苦的發展,這樣,引生苦迫與雜染的根源斷除了,苦迫與雜染自然不起,在這種情況下,再談業力與業報有什麼意義呢?佛陀以樹與樹影的例子作說明,真是巧妙的譬喻啊!


 五、以影子的相隨來形容業報,在《阿含經》中也還出現過,如《雜阿含第一二三三經》說:「唯有罪福業,若人已作者,是則己之有,彼則常持去,生死未曾捨,如影之隨形。」這是說,無明未離的眾生,業力與業報,並不會因為生死而中斷,正如影子的相隨,只要因緣一具足,報應即刻展現。

 

 結論是:只要遵照佛陀的見地及修法必

能當生入無餘涅槃

並不是因果業力報盡才能入涅槃

可惜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有錯誤的觀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6/14 上午 10:54:34
喵喵熊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新手上路
文章:14
積分:28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1月10日
2
 用支付寶給喵喵熊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菩薩:

阿彌陀佛!

謝謝您的分享.

請問可否轉貼此文章(不做任何修改),

讓更多有緣人了解明覺的重要性,

唯有明覺才能破無明,

並從明覺中體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6/15 上午 09:02:20
探所者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3
積分:344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探所者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以下是引用喵喵熊在2007/6/15 上午 09:02:20的發言:

菩薩:

阿彌陀佛!

謝謝您的分享.

請問可否轉貼此文章(不做任何修改),

讓更多有緣人了解明覺的重要性,

唯有明覺才能破無明,

並從明覺中體證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歡迎各位轉貼此文章,以利益有情眾生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6/15 上午 11:47:48
huan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老實修行派
等級:論壇遊民
文章:101
積分:113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5月23日
4
 用支付寶給huan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6/15 上午 07:09:51
探所者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3
積分:344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2日
5
 用支付寶給探所者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澄清世人及佛教徒對於因果的誤解

因果,具足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稱果。宇宙中,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隨著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

佛陀時代的殺人魔王鴦掘魔羅,在一生中殺了那麼多人,惡業深重,怎麼有辦法當生證阿羅漢,而成為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佳典範,那不是惡沒有惡報嗎?

暢銷書《前世今生》時,也引發一個初學者迷惑的問題--無窮的前世,伴隨著無盡的焦慮煩惱(每一世累積的焦慮恐懼,都必須一一利用催眠追溯回去,加以治療),業報的無窮無盡,如何消解得完?如何從中解脫?以上二個問題,似乎動搖了佛教傳統上「善惡到頭終有報」的觀念,也令人懷疑解脫的可能性。其實,大家是忽略了佛法「因緣果報」中「緣」的深刻意義,有因不必然有果報,關鍵是有沒有滋潤善惡業的「緣」,這也是解脫之鑰。

http://ks1.cyba.org.tw/agama/book/tb/tb00c.htm

見芥法師 下文指出:

  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孤因不長、獨緣不生,必得因緣具足,而後生起一切宇宙現象。佛教所說的真理當中,「因緣果報」是最基本的一環。何謂因、緣、果報?因是主因,即是動機與造作,猶如種子播種在地,等待萌芽的機會,有久、暫之異;緣是助緣,即是外在的條件,猶如陽光、水、肥料、泥土等助緣,其作用有強、弱之別;而果報,即是最後所得到的回饋與生成結果。也就是說,一切現象的生起,是因我們所造作的善、惡業種子儲存於八識田中,待因緣成熟時,所顯現出應得的果報。

  《法句經》云:「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費。」這些苦、樂的果報,皆由眾生自己造作,如蠶作繭,自綑其身,無法出離。因為業力不可思議,善惡、福禍無法相抵,父子、親愛也無法相代,一切唯有自作自受。所以佛經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假如我們以為因緣果報是宿命的觀念,那就曲解了佛法的真實涵義。正因為是因緣果報的關係,我們才可以積極地創造因緣、善用因緣,並且改變自己的命運,轉
化自己的業力。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6/16 上午 02:18:03

 5   5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