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出師表中的桓靈二帝是如何誤國的?
歷史界有個共識,那就是漢朝的衰落始於兩個不爭氣的皇帝:漢桓帝、漢靈帝。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提到:「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那麼問題來了,這兩位皇帝究竟有著怎樣的「作為」,值得劉備痛心疾首?
漢桓帝劉志是東漢第十位皇帝,公元146∼167年在位,在位長達二十一年,然而這長達二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漢桓帝只在最後的六年擁有實權,前面十三年漢桓帝基本上是個傀儡,由梁太后臨朝聽制,梁冀把持朝政,這個梁冀可是個狠角色,誰不服他他殺誰,2歲的漢質帝就因為說了一句他是「跋扈將軍」就被毒死,漢桓帝能不認慫麼?
直到延熹二年(159年),早對梁冀專權亂政不滿的漢桓帝,借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殺死梁冀,並將其滅族,總算是大權獨攬了。然而就在大家期待漢桓帝掌權後勵精圖治的時候,漢桓帝的表現卻讓人失望至極。
首先是賣官鬻爵,漢朝走到桓帝的時候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國家入不敷出,漢桓帝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是改革財政制度,而是通過販賣官職。大小官銜明碼標價,賣官斂財,所用非人,被時人譏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雖然短期內讓國家財政好轉,但是通過買官上台的官吏執政後拼命剝削百姓,政治腐敗日趨嚴重。
其次是黨錮之禍,桓帝特別寵信宦官,宦官仗著皇帝的信任為非作歹,很多正直的大臣被迫害,桓帝昏庸無比,不僅沒有明察秋毫還發動黨錮之禍,把正直的大臣列為朋黨,最多的一次打壓了200多位忠臣,從此朝廷之上儘是阿諛奉承的奸臣。
最後是後宮混亂,漢桓帝時候後宮妃子多達萬人,並且連續廢立三任皇后,好色薄情的漢桓帝造成了後宮爭權奪利,後宮又牽扯到外戚勢力,從此漢朝再無寧日。
漢靈帝劉宏是漢朝第十一位皇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漢桓帝死後無子,劉宏被外戚竇氏立為皇帝,竇氏擁立有功,權傾朝野。此後,在桓帝「黨錮之禍」中受挫的士人再受重用,朝中一片祥和之氣,然而宦官勢力則密謀發動宮廷政變,竇氏一黨全遭橫禍。自此,以張讓為首的宦官開始專權,這就是《三國演義》中「但有不從己者便誅之」的「十常侍」。
其次,更進一步推行賣官鬻爵制度。漢桓帝賣官不過是在缺錢時候賣,而靈帝則是直接把賣官給政策化了,連正常的官吏升遷也要交錢,清官們辛苦為政不得升遷,反而貪官官越做越大,百姓被剝削的一無所有,被迫起義。
再次,第二次黨錮之禍。靈帝信任宦官,甚至將宦官比作自己的父母。聽信宦官一面之詞,發動了漢朝歷史上第二次黨錮之禍,這次黨錮之禍比桓帝朝更嚴重,從中央擴大到地方,受害者高達六七百人,直到黃巾起義爆發,靈帝怕官吏因黨錮之禍投奔黃巾軍才解除。
與其「前任」劉志類似,公元189年,年僅33歲的靈帝就結束了短暫而荒唐的一生。在這兩個昏君的折騰之下,漢朝走上了覆滅道路,儘管有不少忠於漢朝的臣子的努力依然無力回天。而桓、靈之後,何進、董卓先後登場,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三國時代登場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17 下午 10:30:52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