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建過道場,一生過流浪生活,受用降到最低
淨空法師
拔苦叫悲,與樂叫慈,慈悲。為什麼發心普度眾生?代眾生苦,是悲心。怎樣與眾生樂?就是講經教學。經典常看到,諸佛如來今現在說法,佛用這個方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手段,就是說法。
身行言教,他所說,全做到,做不到,他不說,說到肯定都做到,別人相信,沒有懷疑。方便為究竟者,為一切智智之果,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
智慧為誰?為自己,是離一切相,契入常寂光,就是契入自性得寂滅樂。這只有自己享受,別人不知道。特別為苦難眾生,這個智慧要用來教化眾生,不是為自己。大慈大悲,捨己為人,代眾生苦。
種種苦行是什麼意思?告訴世間人,假的要放下,別執著。佛真放下,讓我們看到聽到,生起信心,生起恭敬心,效法佛陀,向他學習的願生起來,真得受用。如果不如是示現,別人不相信。
佛陀在世,要像我們現在極樂寺這個樣子,生活得這麼舒暢,天天講經教學,人就不相信。為什麼?沒有放下享受,還是貪圖享受。
佛陀開悟是在菩提樹下,畢缽羅樹下,開悟後就在鹿野苑說法度五比丘,到七十九歲圓寂,不在房子裡,在樹林裡。我們才相信,真看破,真放下。
他過著大自然的生活,沒有違背,沒有離開。我們想學,不行,身體不如他。那些人金剛不壞身,風吹雨打太陽曬,不怕,身體健康。我們要是樹下坐一晚上,第二天加護病房。
真慚愧,沒辦法跟他學,那受用得降到最低,住小房子。我們看印度祇樹給孤獨園,那爛陀大學,遺址還在,房子沒有了,看地基,房子都不大。
中國古人講方丈,大概就是這樣,一丈見方。這是居士、長者、大德供養,禮請佛講經教學,在那個地方住一段期間。
佛不拒絕(結夏安居定點修行),但是居住環境很簡陋,不奢侈,不豪華,不能跟皇宮、官邸相比,跟一般平民一樣。
現在人怕吃苦,實在說,從年輕養成吃苦習慣,就不感覺有苦,也不感覺勞累,但是今天機會都沒有了。
我學佛這麼多年,沒有建過道場,一生過流浪生活。在澳洲建立一個道場(淨宗學院),是為悟字輩同學,讓他們有個安定環境成就道業。
這些年我沒有在那邊長住,為的是那邊學佛的人少,中國、臺灣、東南亞一帶學佛的人多,得多照顧。
在香港居住的小房子,居士供養的,我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我住了十年,還給他,那個地方在跑馬地,很熱鬧的地區。有個同學發現香港鄉下,靠近深圳大埔山上。我去看了一下,環境不錯,很理想。
十幾個同學,每個人在那裡買一棟,不是道場,佛友住在一起,互相照顧。在那裡建一個攝影棚,比這個地方小,只有這個攝影棚一半大。
我是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講經,那一年五十歲,何(澤霖)老居士年齡跟我差不多,每天都來聽經。第一次到香港,簽證給我四個月,講《楞嚴經》。
這個居士很虔誠,幾乎一堂課沒缺,每次到香港都接待我,前年往生了。往生前囑咐太太,把農村這棟房子供養我。看了合適,房子面積確實有點像那爛陀那個樣子,比方丈大一點。
四十個平方米,就是四百呎,四個平方米是一坪,十坪,二棟,英國時代建立的。我到倫敦訪問,英國農村都是那樣的小房子。大埔一帶鄉下,小房子都是這樣,二層,很好。
土地還不小,我估計合中國應該有十畝地,種菜,很大的菜園,我們現在種了四十多種不同品種的蔬菜。
老居士,大概他們家學佛不止一代,往上去好幾代都學佛,圍牆門口有個招牌是六和園。我保留它,依舊用這塊招牌,老六和園,大家都知道。
農村很安靜,聽不到人聲,聽不到車聲。那個地方,現代沒人要,出家人沒有興趣,送他也不要。我住在那裡很歡喜,最理想的環境,聽經念佛,過大自然的生活。
---------------------------------------------
本文節錄自【2012淨土大經科註】609集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