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諸行蹭上念佛熱點,才能往生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淨宗法師
關於定散和念佛的關係,雖然我們講過無數次,但很多人還是不太明白,總有疑問,「定散諸行迴向能不能往生呢?如果能往生,我何必還專修念佛呢?如果不能往生,但《觀經》不是說能往生嗎?」
我突然想起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常識,可以說明念佛跟定散諸行的關係。
01
就像我們用手機,有一部手機能上網,訊號很清晰,另一部手機不能上網,能上網的手機就說「我開熱點給你,你用我的熱點,你也可以上網」。
直接上網的手機就是彌陀名號,用六字名號的手機就能直接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溝通。需要連線熱點才可以上網的,就是定散諸行的手機。修行定善、散善,如果不連線念佛的網路,怎麼能上網呢?
所以,定散諸行是連線了念佛手機的熱點才能上網的,那還不如直接拿這個手機上網,不是更穩當嗎?
「雖說定散兩門之益」,通過定散二善迴向,可以得到往生的利益。迴向就是連線六字名號的熱點,定散二善必須跟六字名號連線上。就像我們的手機,連線了另一部手機的熱點,才可以上網。
連線之後,迴向乘上阿彌陀佛的願力,以「三心」來連線,「三心」就是告訴我們連線熱點的步驟,「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這樣就連線上了。雖然連線上了,但是總不如直接念南無阿彌陀佛好。
這樣一聽就明白了。
定善十三觀,一一修行迴向得往生;散善三福的十一句,或者九品,一一回向都得往生:這叫「定散兩門之益」。
「雖說」,「雖」字是轉折用語,言而未盡,下面還有內容。所以,從「雖說」兩個字就知道,這是要「廢」的法門,下面的專稱佛名才是所「立」的法門。
就像六字名號開了熱點,十三觀的每一觀都可以跟熱點連線;三福的每一福,乃至每一福當中的每一句,或者九品的每一品,也都跟六字名號連線,以「三心」連線,這樣就通了,才能達成往生。當然,六度萬行、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熱點連線,迴向都可以往生。
02
釋迦佛說法,眾生的根機還不成熟,智慧低劣,心意又不廣大,不通泰,所以不能一下就說念佛,所以先隨他意。總要隨著眾生的根機,所謂因材施教,先說定散諸善,這叫「開定散門」。
大家要知道,開定散門就是定散諸善迴向決定能往生,這才叫「開定散門」。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開出兩門;「之益」就是有利益,能往生。但是,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心、本懷。
念佛是隨自意說的,所以說「隨自之後」,在經末付囑念佛。前面定散開過了,智慧的方便善巧已經施設了,那些話都已經交代清楚了,這當中要引導、過渡,從「隨他」逐漸轉為「隨自」。
「隨自之後,還閉定散門」,定散就選舍了,不付囑阿難了。所以我們就知道,定散為方便,用完之後就不用了。就像我們上樓,要登臺階,所謂登堂入室,從臺階上來之後,要進入房間裡,不是站在臺階上。又如乘船過河,過河之後,就要把船放下,不是把船背在肩膀上。
所以,定散門有開有閉。
「 一開以後永不閉者,唯是念佛一門」,念佛這一門就不一樣了。定散是暫時假借一下,等我們瞭解念佛是根本之後,定散就不用了。
當眾生執著自己定散修行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說「行,你願求往生淨土吧」,因為他對自己的定散修行非常執著,放不下,那怎麼讓他往生淨土呢?「你三心迴向,就能往生」,這是真實說,不是虛假說。
方便是一種善巧,這裡不是講它虛假,如果定散行人真的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當然能往生。但是,往生背後的原理、機制是什麼呢?因為三心就是念佛。懂得這一點以後,就不如專修念佛。
就像前面打的譬喻,一個人對自己的手機非常執著,但是用它上不了網,他又不願意換手機,「那行,我開熱點,給你共享一下」,他連線了熱點,就上網了。為什麼剛才上不來,現在就上得來呢?要知道,是另一部手機給他開了熱點。
這個熱點就是念佛,他已經通過三心連線上了,通過熱點共享連線之後,不就能上網了嗎?
所以,不如干脆用這部手機好了,這裡面訊號滿滿的,不需要用熱點,拿去用這個。等於暫時開了熱點,讓他能上網,說明這部手機的功能強大。既然他了解了,乾脆就用這部手機。
定散諸善能夠通過三心迴向得以往生,正是因為念佛的緣故,所以現在就專門念佛。這就是定散先隨他而開,再隨自而閉,而念佛是一開永不閉。
03
很顯然,《阿彌陀經》把念佛和餘行餘善大分為兩類:念佛是多善根、殊勝善根、無上善根,餘行餘善屬於少善根。明確地說明,餘行餘善的少善根不能往生,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決定往生。
讀到這裡,可能會有疑問。因為前面我們學了《觀經》,根據《觀經》的九品文,任何善法,即使世間一日一夜的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等,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通通能往生。也就是說,修雜善是能往生的,怎麼在《阿彌陀經》裡就說不能往生了呢?
這看起來似乎矛盾,其實不矛盾。因為《觀經》和《阿彌陀經》的表述手法不一樣,《觀經》是以方便匯入真實,《阿彌陀經》是正直捨方便。
《觀經》是修餘行雜善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歸入念佛法門,這樣才能往生,這是方便匯入真實,真實就是念佛。可是很多人樂修餘行餘善,所以就說以「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迴歸,攝入念佛體內,而達成往生。
這一步工作在《觀經》裡已經做完了,所以來到《阿彌陀經》當中就正直捨方便。
什麼叫「正直捨方便」?
就是直接捨去方便誘導這個步驟,因為這在《觀經》裡已經完成了,然後直接說真實,這時候就以餘行雜善的當體來貶斥他,說「這屬於少善根,不能往生」。
所以,我們以《阿彌陀經》來看《觀經》,就看得很清楚。
九品餘行雜善迴向得以往生,是因為靠上了阿彌陀佛,以「三心」歸入念佛而得往生;而《阿彌陀經》是直接就本來而說的,「如果不仰靠念佛,個人修的只是少善根,不能往生」。
還是打比喻好懂。
《觀經》的手法像什麼呢?
比如這部手機可以上網,另一部手機不能上網。能上網的手機就是念佛,說「我開熱點給你用」;不能上網的手機就是雜行雜善。所謂上網,就是跟阿彌陀佛的心溝通,跟極樂世界相通無礙。熱點一開,通過「三心」連線,不是也能上網嗎?也跟阿彌陀佛建立聯絡了,也能往生極樂了。
《阿彌陀經》說什麼呢?
「你能上網,不是我開了熱點給你嗎?現在,我開熱點的手機,你直接拿去用就好了。你那部手機,本身是上不了網的」。所以說它上不了網,是說它沒有連線熱點的時候上不了網;說它能上網,是因為它連線了熱點,通過連線熱點才能上網。
所以,《觀經》的意思是,雜行諸善通過「三心」連線南無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網才能往生;《阿彌陀經》是說,如果雜行諸善不通過念佛的熱點,它本身是不能上網的,不能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網結合。
《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就像網路一樣,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之網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但是,唯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心裡一念佛,馬上就跟佛的網路溝通了,就「攝取不捨」了。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雜業行者不蒙彌陀光明照耀,上不了彌陀的無量光明網。
有人說「諸行迴向不是也能往生嗎?」那叫「蹭網」,是蹭上去的。蹭上去的,雖然也能上網,但是總比不上通過正確路徑上網那樣穩定、飽滿、不間斷。
所以,念佛之人和阿彌陀佛有親緣、近緣、增上緣,跟佛之間的訊號隨時溝通,順暢,飽滿,一點也不減弱,白天、晚上都沒有任何中斷。
雜行迴向就沒有這三緣,又跟佛心常間斷,又不常憶念佛恩,貪瞋煩惱又來間斷。
所以,網路有時候通,有時候不通,通的時候也不是滿格的,只有一格、兩格,速度還特別慢,很費勁。大家只要會用手機,聽得懂這個譬喻,都應該專修念佛,誰願意用那種半天都上不去網的手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