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什麼是戒律精神?
淨空老法師|師父說|什麼是戒律精神?
法語:
持戒的意義就是守法、守規矩。佛在經裡面教我們要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一定要避免,這就是持戒。戒是廣義的,不是侷限在戒律條文當中,要懂得戒律精神之所在。佛在一切經中的教誨,字字句句都是戒。以及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等等,都在戒律之中。
節錄:
學佛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就是持戒,持戒的意義就是守法、守規矩,這就是持戒。佛在經裡面教給我們,教我們要做的,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一定要避免,不敢造作,這就是持戒。戒定慧三學戒是廣義的,不是侷限在戒律條文當中,你要懂得戒律精神之所在。條文很有限,條文哪裡能夠包括我們日常生活點點滴滴,條文裡頭沒說,戒律的精神包括就圓滿了。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面的教誨都是戒,句句都是戒,字字都是戒。
大乘無量壽經(第35集) 1998/12/12
離開佛法,我們生活在世間,生活在這個國家,這個城市,國家的憲法,國家的法律,那也是戒條,也要遵守,不可以違犯。這個地區大眾在一起生活,也有許多的公約規則,乃至於沒有文字記載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所謂是「入境隨俗」,到哪一個地區,遵守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遵守這個地區的法律規章,我們才能跟這個地區的人相處,才能跟大家和睦共處,這都在戒律之中。
大乘無量壽經(第35集) 1998/12/12
佛給我們講的戒法是很多,但是我們要抓到它的精神,這個很重要。因為戒律簡單的說,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規範,規範我們的思想、言行,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一個共同標準,因此人人都應當遵守。佛制定的戒律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無論戒條再多,都超越不了這個範圍。因戒這才能得定,因定才能開智慧,佛法教學終極的目的是智慧。所以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唯有智慧開了,這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智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哪些問題呢?簡單的說,就是宇宙人生的問題。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第2集) 1992/6
人生是個人一生的生活,乃至於自己過去、現在、未來,這些問題是屬於自己本身的。除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做到非常的圓滿。佛教說穿了不外乎教給我們這些,所以它這個教育非常的實用,而是不能不學的。說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講的斷惡修善,善惡以什麼為標準?古今的標準不一樣,中外的標準不相同。
觀無量壽佛經大意(第2集) 1992/6
佛法善惡的標準,有個絕對的標準,絕對的標準就是真如本性;與性德相應的這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這叫惡,這是絕對的標準。可是在事上講,那就叫相對的標準。相對的標準,譬如講不殺生,人天乘有人天乘的說 法,聲聞、緣覺有聲聞、緣覺的講法,不一樣,菩薩有菩薩的說法。同樣是不殺生這一條,裡面的範圍、境界、理論統統都不一樣,都不相同,這個我們要知道的。可是它絕對不會違背它的原則,就是與法性相應,這點要知道。
彌陀大願利生說(第3集) 1991/6
心地清淨、心地一塵不染,戒行就具足了。戒律的功能一般講有三條,第一是消除一切惡業,這就是講不好的行為,譬如像殺生、偷盜這些行為,戒律精神能夠消除它。第二,能夠滅除煩惱,煩惱是指我們內心的習氣,能斷煩惱。第三,能幫助我們證得無為的涅槃果報。它有這三種功德,所以戒律有清涼的意思。
妙法蓮華經(第9集) 1987
佛教我們「以戒為師」,佛的教誡就是老師,所以我們每天讀經。為什麼天天讀經?天天聽老師的教訓。早課接受老師的教導,希望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老師的教誨。晚課是反省、懺悔,今天這一天,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把老師教誡的真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晚課是做這個功夫,這叫真正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都要依照佛陀教誨為標準,早晚課用意在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3集) 1998/5/20
世尊對我們一切的教誡,我們要遵守。教誡都在經論裡頭,你只要學一個法門,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佛陀的教誡,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句句都是;要是從戒律事相上來講,《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裡面講的是五戒十善,是廣義的、是大乘的,這就行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53集) 2002/9/20
不殺生戒,看到不如意的,心裡面恨他,想殺害他,一想我持不殺生戒,我應當原諒他、應當寬恕他,不與他計較,消除你的惡念、消除你的惡行。我持不偷盜戒,見到這個東西我是很需要、很喜歡的,但是我持不偷盜戒,人家沒有給我,我不能要他的,不能夠順手牽羊。所以它的功德是滅我們惡念,斷除我們惡行的,諸位要懂這個意思。
妙法蓮華經(第9集) 1987
而不是說那個戒條天天念念,半月、半月誦個戒,我這是戒行都沒有缺,不是這麼回事情,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做到。《金剛經》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不是把所有戒律全都包括在裡頭?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不取於相,心地如如不動,你的戒律怎麼不圓滿?早就圓滿。
妙法蓮華經(第9集) 1987
佛告訴我們,一個人能夠持戒、守法,這個人的身心安定,沒有恐佈,是真正在社會上守法之人。安之後才能夠得定,所以修行為什麼這樣重視戒律。如果作姦犯科,即使政府不制裁,他要受良心責備,他心不安,心不安就不能修定。要修定,首先要心安,身心安穩,這才是修定的基礎。所以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道理就在此地。
認識佛教(第3集) 19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