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宋朝之前連棉被都沒有,零下幾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麼熬過去的?

您是本帖的第 421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宋朝之前連棉被都沒有,零下幾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麼熬過去的?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宋朝之前連棉被都沒有,零下幾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麼熬過去的?
答案是很難熬過去。古代每次連續大雪后,全國各地發生大規模凍死事件是非常常見的。「民多凍死」是史書和各地地方志、縣志中很常見的字眼,并不明顯少于史書中同樣很常見的「歲大饑民相食」,且寒災和饑荒總是相互關聯和交錯,現代人眼中浪漫的大雪在史書中總是與死亡相伴。

一言以蔽之,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人們抵抗自然波動的能力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加之皇權社會下的稅賦與徭役重擔又導致原子化的編戶齊民抗風險能力極弱,結果就是面對寒冬,往往是一次又一次「泥途盡冰,都民寒餓,死者甚眾」。

僅在《漢書》武帝一朝的記載中,就有霜凍、冰凍、雪災4次,冰雹災害2次被記載,死者不計其數,且發生了大規模人相食。

「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大雨雪,民多凍死。 元鼎二年三月,雪,平地厚五尺。元鼎三年三月水冰,四月雨雪,關東十余郡人相食。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齊、楚地大雪,深五尺。

同時期的《西京雜記》記載,京城附近的民眾凍死的十個里有二三個。

大寒,雪深五尺,野鳥獸皆死,牛馬皆蜷縮如猬,三輔人民凍死者十有二三。

古代王朝一遇大寒天氣,就連都城發生大規模凍死都不罕見。又比如唐昭宗年間,入冬以來連續雨雪不止,加之唐末多年圍繞京城的戰事造成物資短缺,京城一度每天凍死者數以千計,就連宮城也有人凍死:「自后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

在《宋史》中,僅北宋開封記載的大雪災害就有16次,首都開封冬天凍死人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連日大雪,苦寒。 天禧元年(1017)十二月,京師大雪,苦寒,人多凍死,路有僵尸。慶歷四年(1044)正月,京師積雪,民多凍餒。至和元年(1054)正月,京師大雨雪,貧弱之民凍死者甚眾。元祐二年(1087)冬,京師大雪連月,至春不止。元祐八年(1093)十一月,京師大雪,多流民。政和三年(1113)十一月,大雨雪,連十余日不止,平地八尺余。 靖康二年(1127)正月,車駕在青城,大雪數尺,人多凍死。

清朝道光年間,一個縣連續下了三天的大雪,積雪四五尺,這對現代人來說并不算是太嚴重的雪災,此時甘薯等美洲作物已引進,棉花也逐漸普及,但縣志記載,僅在這一次雪中,元氏一個縣就有幾百戶居民被凍死。

「連雪三日,雪深四五尺,舉家凍殍者數百。 」(《民國元氏縣志·災祥》

其他各地省志地方志對寒災雪災造成的大規模死亡記載,不勝枚舉。

湖北大冶等地,「凍餓死者甚眾」;河南開封一帶,「井冰,道路多凍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凍死」;安徽懷寧等地,「凍綏死者甚眾」;江蘇盱眙等地,「民多凍死,鳥獸入室呼食」;山東臨沂等地,「人多凍死」,威海「行人死者無算,屋內亦有凍死者」。

為什麼古人在冬天區區一兩場大雪面前會脆弱到這種地步呢?首先是僅就常識中的最常見御寒手段,御寒衣物與燒柴取暖,事實上也難以為古代貧民所承擔,加之天災與壓榨下糧食的匱乏,只能是異常慘烈的結果。

御寒衣物在古代是奢侈品

在御寒衣物方面,棉花是在宋元時期才引進中國的,但因種植有限、有礙農本、產量低下,棉制衣物一直是奢侈品,陸地棉良種更是在清末才從引入,在明清時代不要說狐鼦裘衣,就是棉衣或者棉被,對平民來說要麼是十足輕重的重量級家當,要麼穿都沒得穿。 柳絮、蘆花、茅草是棉花引進前比較常見的衣被填充物,但品質奇差且御寒效果低下,正所謂「敗絮其中」,但古代貧民更多時候連柳絮蘆花填充的衣被都不見得能置辦,靠沒有任何填充物的單衣過冬也很常見。即使是棉花種植廣泛的近代,直到上世紀后半葉,在那個買布憑票的年代,棉衣棉被在國內也是可以當嫁妝的稀缺品。國人在衣物上不再擔心御寒,是現代化纖工業飛躍后的事。清朝和民國乃至三十年時期的老照片,貧民黑白照常見的一個特征是總是沒褲子穿,下身赤裸十分常見,因為流民貧民維系上身勉強遮體的破衣已勉強,實在沒有多余的財力置辦下身。

三十年時期據說有干部到農村考察,進屋后見一家人全在床上半臥著歡迎,動作怪異而死活不愿起身,陪同的村官也百般掩飾,在該干部反復要求下方起身,結果發現竟因貧困而一家無人有褲子可穿,給該干部留下了深深的沖擊,心痛與震撼不已,當事的該干部即彭總。 或許這件事足矣窺見前現代社會中平民御寒衣著的現實情況一角。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柴是奢侈品

在古代并不是人人都有「紅泥小火爐」的雅趣和物質條件,一個反常識的事實是,柴火在中國古代也是奢侈品,燒柴用火爐御寒并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因為中國古代人口密集地帶生態崩潰很嚴重,人均森林資源非常匱乏,木材還要蓋房子,因為沒有大型石建筑技術,蓋房子就消耗一大半的木材,皇室消耗了最多的。而且撿柴是中重體力勞動,上山撿柴是要消耗能量的,糧食本來就很匱乏,不一定夠能量消耗。日本有和尚在唐朝華北一帶見聞,許多平民做飯都沒柴,終年吃冷食。

「不曾煮羹吃,長年惟吃冷菜。」

用柴這種貴重物品燒水就更奢侈了,所以連帶開水在中國古代也是奢侈品,要知道,在沒有排污管道系統的古代城市,平時大多數人飲用水質都很差,因為排污能力缺失,中國古代城市飲水很多都是糞尿混合水,就是在中世紀的倫敦巴黎這些城市,一下雨路上也是糞泥橫流。明清京城的飲用水更幾乎就是臭的,燒開勉強做到能入口,但對普通人家而言開火燒水仍太過奢侈。 所以提供開水的茶樓、茶房、茶水攤在古代城市很常見,但依然不能是平民能天天消費的。

大家看清末的黑白照片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野外到處光禿禿的,日常鬧饑荒的黃泛區這些地方也是經常幾公里見不到一處綠芽,當時水土流失速度已經是歷史巔峰,而且還在擴大,加之人口爆炸,植被被如狼似虎的缺柴密集人口薅光,耕地越來越難以為繼,自然植被更幾近崩潰。華北重新見到大片植被,反而是近現代工業化以后的事。


所以燒柴取暖對古人是否是一件輕松和普適的事,不言自明。

人不是動物,會趨利避害,尼安德特人都知道穿獸皮,候鳥都知道遷徙,冬天室外零下的時刻古人一輩子會經歷幾十次,邏輯上就不該凍死。但我們史書上的凍災實在是過多了。

冬天不是詩意而是古代普通人的噩夢,歸根結底是因為在低生產力的停滯農耕社會,因皇權流官嚴苛盤剝造就的古代農民普遍貧困下,必然抗風險能力亦極度貧弱。寒冬凍死人也好,旱災也好,洪澇也好,戰事也好,造就的餓殍遍野赤地千里在我們史書中出現的門檻實在是過于低下。幸運的是,我們生活于普通人不再為區區一場大雪而擔心生死的現代社會,由衷地希望史書中類似的悲劇不會再次上演。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10 下午 09:00:56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4/1/10 上午 09:00:19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