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陽兩利的《藥師經》
大多數佛教徒都知道地藏經是一部冥陽兩利的佛經;其實,藥師經也是一部冥陽兩利的佛經,這兩部經常被眾生誤解,認為地藏經是用來超度往生者,藥師經是用來利益陽世眾生,如果熟讀這兩部經,就會發現地藏經也是一部「生活寶典」,藥師經更是一部消除業障功德殊勝的佛經,不論在地獄或在人間,都能消除業障而獲得解脫煩惱、痛苦與種種病苦。
為往生者做佛事,除了佛說阿彌陀經、地藏經之外,藥師懺、藥師經也常用來超度往生者,尤其是往生者因病苦而去世,都會特別的為他誦藥師經。一般的說法是,因病苦而往生,容易有罣礙,所以誦藥師經幫助他消除業障,讓他以健康的身體往生。其實,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陽間子女的罣礙,多於往生者,因為陽間子女長期照顧生病的往生者,點點滴滴在心頭,因而於心相當的不忍,因而容易聯想往生者帶著病苦往生,一定很痛苦且不甘願。
其實,如果熟讀藥師經之後,就知道藥師經的確有消除業障的功德。如果說是為了讓往生者健康的離去,應該是比較世俗的想法,事實上,任何一部佛經都可幫助在世或往生者的健康,諸佛菩薩的福慧兩足,不是眾生的心可以計測,他們個個都是大醫王,所以不用擔心往生者的健康問題。倒是往生者的業障能消除,對他在六道輪迴的去處或往生西方淨土的品位,會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本來應該下地獄的,也因聞到藥師佛的聖號而得解脫地獄之苦,這在藥師經中,皆有明白的宣示。
我們讀藥師經,除了解藥師佛所發利益眾生的十二大願外,常誦藥師佛的聖號或常誦藥師經,也可避免九橫死,也就是避免病死、火焚、水溺等九種之意外死亡。現代社會雖然文明進步,但意外死亡不低於以前的朝代,這是因為眾生所造的業越來越嚴重。單以飲食來說,過去物質不豐富的時代,一般家庭吃魚吃肉都是等到農曆初一、十五拜神、拜兵將、拜祖先、鬼神時,才舍得買魚肉,更貧窮的可能要等到過年過節才買。吃魚肉的機會少,代表眾生造殺業的機會也減少,所以幾十年前的老百姓都很純樸,很有道德感,是非都很分明,不像今日社會,大家天天大魚大肉的吃,還想著吃得更希奇,更特別,吃法也就更殘忍,吃的量更是無法估計的多,這樣眾生怎麼可能沒有病痛?
此外,常念藥師佛的聖號,或常誦藥師經,也會獲得十二藥叉大將的守護,每位藥叉大將各率領七千的眷屬,等於修持藥師法門就能獲得更多的守護。同時對追求世間功名利祿的眾生而言,也能獲得滿足,所以藥師經說:求長壽得長壽,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同時對產婦也多所助益,所生小小孩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為何說藥師經用來消除業障功德殊勝,經中就有如此說:「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旁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舍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換言之,在藥師經中,類似因做種種惡業,只要修行過藥師法門,都會獲得救拔,出離痛苦或地獄。也就是說藥師經既能懺罪消災,也能增長福慧,獲得生活的安樂;同時亦能超度往生者,接引往生者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解脫一切煩惱痛苦。
每天恭誦一部藥師經,對藥師經的體會更深刻,希望大家有空多持「南無藥師琉璃光佛」的聖號,並做功德迴向,必能獲得殊勝的功德利益。
為什麼我要選擇恭讀藥師經,而不是其它大乘經典,因為最近的季節,蓮友在生活上有很多的需求,這些需求都是眾生日常生活所盼望。例如畢業季節,大家都盼望大學聯考或其它考試,可以有理想的表現;有的畢業生則面臨找工作的問題,也有人家眷中受到病苦,希望獲得健康的保障;也有人女兒懷孕生產,在國曆八月份就是預產期,他們也要求個生產順利平安。
眾生在正當的生活需求上,通常只知道求觀世音菩薩,殊不知藥師佛對眾生生活需求的滿足,都納入其所發的十二大願中。
急需要救苦救難,找觀世音菩薩是最好不過,人在危急時,一定要趕快向觀世音菩薩求救,菩薩就能聞聲救苦,聞聲救難。但如果是人生的正當需求,多誦藥師經,或多持「南無藥師琉璃光佛」的聖號也很殊勝。
藥師佛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第六大願則是關心眾生的種種病苦,眾生只要聞藥師佛的名號,就能無諸疾苦。
藥師經說:「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外,並可避開一切的意外災難,以及解脫一切的怖畏。此外,女性懷孕生產,持念藥師佛聖號或誦藥師經也不錯。所生之子,利根聰明,安隱少病。
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學佛修行,在生活上的需求都需要放棄,所以不敢學佛,不敢親近佛法,擔心這樣的人生就太單調乏味。殊不知學佛修行,在生活的需求上,更能獲得滿足,但不是一種貪得無厭的需求,貪得無厭只會帶來痛苦和煩惱,正當的需求,則能獲得安定的生活,也能獲得自在快樂。
我主持念佛共修,見人精進用功,很為其高興;見有人退轉,我很難過,但我不會苦口婆心去拜託對方,我發現用拜託的語氣去勸人念佛,通常最後還是失望,必須自己能體會佛法的妙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