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眾法師
阿彌陀佛,作為淨土信仰核心,就好像戲劇舞台上萬眾矚目的主角,而《觀經》則是那部精心雕琢、細膩刻畫阿彌陀佛風采的舞台劇。
然而,當我們翻開《觀經》,會發現,這位主角的形象似乎略顯單薄。《觀經》對阿彌陀佛外在形象的刻畫固然令人敬畏,但對阿彌陀佛的內心世界卻未做說明,讀來令人感覺阿彌陀佛更像是一座靜默的雕像,而非一個鮮活的生命。
就在這時,佛教界的“大編劇”善導大師隆重登場!善導大師非同小可,擁有一雙能穿透經文表象、直抵深層意蘊的慧眼。善導大師對《觀經》的註解,與隋及唐代初期的諸師截然不同,善導大師不滿足於阿彌陀佛的單薄形象,而是握起了一支充滿魔力的畫筆,蘸取了智慧和慈悲的濃墨,開始為阿彌陀佛加“內心戲”!
經過善導大師那神來之筆一般的精湛描繪,阿彌陀佛的形象煥然一新,不再是靜止冰冷的雕塑,而是被賦予了勃勃生機與真摯情感,鮮活靈動,仿若近在咫尺,觸手可及。阿彌陀佛的每一次輕抬手臂,每一次微移蓮步,都深刻體現著他“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弘大誓願,洋溢著他對眾生無盡的關愛。
善導大師給阿彌陀佛加的這場“內心戲”,就像是為《觀經》這部大戲注入了一股強大的生命力,使得阿彌陀佛的形象躍然紙上,生動而鮮活,彷彿就在你我的眼前,親自演繹著他救度眾生的傳奇故事。
談及“內心戲”,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是《觀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那略顯單薄的形象:
觀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
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
——《觀經》
讓我們想象一下這個場景:
阿彌陀佛顯現在空中,金光熠熠。然而,經文對阿彌陀佛的描繪卻就僅止於此。阿彌陀佛就只是靜靜地站立,沒有多餘的言辭,也未展露明顯的情感。這份沈默,雖顯得莊嚴,卻也令人不免心生好奇:阿彌陀佛究竟在想些什麼?阿彌陀佛為何會出現?阿彌陀佛又為什麼選擇以站立的姿態出現?
這略顯單薄的形象,宛如一個塑造得不夠充分的角色。而善導大師,正是那位擅長通過添加“內心戲”,使角色立體、豐滿起來的“大編劇”。
善導大師加的這場“內心戲”,可謂是恰到好處。善導大師援引了另一部有關阿彌陀佛的經典——《無量壽經》,將其中的精髓——第十八願,巧妙地融入《觀經》中阿彌陀佛出場這個場景之中,為這沈默的畫面注入了靈魂:
善導言“說是語時”者,正明就此意中,即有其七:……
二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
三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
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系之牢何由得免?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觀經疏・定善義》
善導大師以其獨到的慧眼,巧妙地將《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與《觀經》中阿彌陀佛那略顯單薄的出場相結合,為我們揭開了阿彌陀佛神秘的面紗,讓我們得以聆聽阿彌陀佛內心深處的回響。
這種結合,就像是為一位神秘的主角補充了完整的背景故事:在《觀經》中,阿彌陀佛就好像一尊雕像,只是靜靜地矗立,默不作聲。而經過善導大師的注釋,這尊雕像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在善導的注釋下,阿彌陀佛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成為了一尊飽含深情、溫暖人心的“活佛”!
善導大師加這場“內心戲”,就好像《三國演義》對《三國志》的精彩演繹。《三國志》,筆觸精簡,專注於對史實的記載。而《三國演義》,則在其基礎上添枝加葉,賦予了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物以鮮活的情感,使得三國歷史彷彿一場生動的舞台劇,引人入勝。
當然,善導大師加的這場“內心戲”,其目的並非追求文學上的華麗或大眾的歡心,而是為了將佛教經典的核心精髓更加直觀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善導大師為阿彌陀佛加的這場“內心戲”,絕非胡編亂造,而是深深植根於他對佛教經典的透徹理解與嚴謹探究。善導大師並非意在塑造一個戲劇化的阿彌陀佛形象,而是通過研讀《觀經》與《無量壽經》,挖掘其中的內在聯繫,然後如同拼圖一般,將散落在不同經典之中的描述熔於一爐,還原出一個完整而鮮活的阿彌陀佛形象。
試想,如果沒有善導大師為阿彌陀佛加的這場“內心戲”,只是憑我們自己的智慧去研讀《觀經》,那麼在我們看來,阿彌陀佛充其量只是一尊靜默矗立的雕像,需要我們費盡心力,去觀想他的形象。然而,善導大師的精妙注釋,猶如神來之筆,為這尊雕像注入了勃勃生機,使其不再是冰冷的石像,而是成為了充滿溫情與活力的真實的人。
善導大師巧妙地將《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與《觀經》中阿彌陀佛的現身相結合,不僅填補了經文中原本略顯單薄的阿彌陀佛形象,更讓我們得以一窺阿彌陀佛內心中的莊嚴承諾:
無論何人呼喚我的名字,我都會立刻回應,絕無遲疑!
善導大師為阿彌陀佛加的這場“內心戲”,是其深厚學識與敏銳洞察力的璀璨結晶。在細緻研讀《觀經》與《無量壽經》的過程中,善導大師以他那如炬的目光,敏銳地捕捉到了兩部經典間潛藏的緊密聯繫——《觀經》中阿彌陀佛現身的場景,與《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之間,存在著一種亟待發掘的天然共鳴。
《觀經》雖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阿彌陀佛的莊嚴法相,但對其內心世界的刻畫卻略顯單薄;《無量壽經》雖詳盡無遺地闡述了阿彌陀佛以無盡願力救度眾生的偉大誓願,卻缺少一個直觀的場景來加以展現。而善導大師以其超凡的智慧與精湛的手法,如同巧匠織錦,將這兩部經典巧妙融合,既保留了阿彌陀佛那莊嚴神聖、令人敬畏的外在形象,又將其內心深處那份溫暖人心、親切可感的慈悲願力展現得淋灕盡致,使得阿彌陀佛的形象更加鮮活,更加飽滿!
【淨土宗林口分會】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5/3/1 下午 09:38:14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