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中原 (20070801)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唐僧取經,從長安到天竺國,一路上荒漠炎炎,急流滾滾,峰巒疊疊,峭壁遮天。以當時交通景況,隻身往返數萬里,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務,生還的希望微乎其微,但唐僧隨西商出玉門,經新疆北道,越蔥嶺,出熱海,過火燄山,復經二十四國,終達北印度爛陀寺,向戒賢法師修習梵文經典歷五度春秋,後復周遊全印度,使十八國之國王均為其大護法,並舉行盛大法會,恩庇萬眾,終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以二十二匹馬,馱負經書657部,返回國門;僧尼道俗郊迎十里者逾萬人,旛旗遮天,盛況空前。二月初,太宗兩度召見於洛陽儀鸞殿,勸其還俗輔政,玄奘聖僧婉拒,返長安組成「譯經坊」,迄公元664年,二十年間,譯出主要經典75部,麟德元年二月五日,聖僧圓寂,享年62歲。
西遊記中的玄奘聖僧,以取經傳法的宗旨,歷萬苦千辛、始終如一的精神,足為後世所取法。而五聖同行完成任務,寫來精采萬分。所謂五聖,乃唐三藏、孫悟空、朱悟能、沙和尚、玉龍化身的白馬。唐三藏這三個徒弟──悟空、悟能、悟淨,把儒、道、釋三家的最深精神宗旨,盡皆涵納其中。蓋「空」為萬有之母,「能」為創造之基,「淨」為入道之門。不論是讀者或觀眾,能從「空」、「能」、「淨」這三個字悟出一些什麼,均可得益終生。
西遊記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在於玄奘為成就取經大事時,天宮(政界)的太白金星、二十八宿、天兵天將都來扶困解危;西方如來、觀音大士(釋界)一樣來協力鼎助,而太上老君、太乙真人,一樣是有求必應,化釋道之間多年的間隙於無形,這可是吳承恩先生超卓而公正的創作歷史觀指引,才使《西遊記》有如此偉大的藝術成就,這是可以斷言的。
想把這部博大精深的鉅作,表現在舞台上,如何取精用宏,以一體證諸多面,確實是要煞費苦心的,但玄奘聖僧能冒萬難取經,作為後世,總該冒險前行,哪怕能化出經中的一章一節,也算完成了立即起而行的意旨,值得肯定和推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