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錄自 全知巴楚仁波切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
首先觀察上師,所謂的善巧觀察是指在未結上求灌頂求傳法的緣分之前善加觀察,之後如果是具足法相的上師則依止,若不具足法相則不依止。已經依止了上師後,上師無論行為怎樣都應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視為功德,生起信心並觀清淨心。如果生起惡分別念,則會導致不可思議的過患。
所謂的觀察上師,本來是指需要經典續部中所說的一切功德完全具足的一位上師,尤其是心相續中具有菩提心這一條件必須具備。總而言之,觀察上師可以攝於觀察是否具有菩提心這一條件中。如果心相續中具有菩提心,從今以後不可能不成辦弟子們今生和來世的一切利益,這位上師所傳的正法也是與大乘道相關的,所以也會令所有的弟子趣入正道中;如果不具有菩提心,上師被私欲所牽,便不可能很好地調伏弟子的相續,所傳的法無論多麼甚深稀有,但最後只能是為了尋求現世的利益而已。
因此說,觀察上師的一切要點可以攝於觀察具不具有菩提心這一條件中。如果自心相續中遍滿菩提心,則無論他的(外表)裝束等如何也應依止;若自相續中遠離菩提心,即使表面上暫時的出離心、厭離心、專心修法以及威儀如法等如何善妙,也不應依止。但是,對於那些自相續以隱匿形式而住的高僧大德們,我們這些凡夫無論怎樣觀察也不能了知他們不共同的功德。還有些狡詐、欺誑者,利用裝模作樣騙人的善巧方便冒充聖者,(因此難以分清真假,這時)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緣的上師非常重要。即︰僅僅見到上師或聽到上師的語言,甚至只聽到上師的尊名也會周身汗毛悉豎,激動萬分,生起無比信心,心情驟然改變,這說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師,不需要觀察(也應依止)。
據說,從前絨頓拉嘎上師告訴密勒日巴尊者說︰「你生生世世的上師是住在南方卓窩隆寺廟的聖者大譯師馬爾巴羅札,你應當前往(南方依止他)。」密勒日巴尊者僅僅聽到馬爾巴尊者的尊名時,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自下定決心︰縱遇命難也一定要去拜見上師,並且受持上師的意趣。後來親自去拜見上師的時候,馬爾巴尊者則以耕田農夫的形象來迎接密勒日巴尊者。在途中相見時,雖然密勒日巴尊者不認識上師,但當時,自己今世的敏銳分別念全部當下便消失了,他怔怔地站在那裡。總的來說,對於上師(的看法)也與自己內心清淨與否以及業力有關。所以,為自己傳授正法竅訣的恩師,行為如何都應當不離真佛之想。如果自己沒有宿緣,則無有值遇賢善上師的機會;若自己內心不清淨,值遇真佛也不會見其功德,因此值遇自己宿世受過恩德的上師非常重要。
中間依止上師時,何時何地都應當不顧寒熱飢渴等一切困難,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誠心誠意恭敬祈禱。自己暫時的一切所作所為也應請示上師,上師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以「我意唯您知」的誠摯信心依止上師。
所謂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行,是指對上師聖者的一切行為善加觀察之後,自己也全部按照那樣去修持依教奉行。如世間俗語云︰「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總之,修行者也是模仿往昔諸佛、佛子的行為。弟子依止上師也同樣應隨學上師的一切行為。所以,上師的意趣行為怎樣,(弟子)相續中也應當得到。譬如︰弟子依止上師應像神塔小像從印模中取出來一樣,印模中有什麼樣的圖案,全部會顯現在神塔小像上。同樣,上師心相續中有怎樣的功德,弟子也應與上師相同,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與師相同的功德。
因此,首先應當善巧觀察上師,中間善巧依止上師,最後善巧修學上師的意行,這樣的弟子無論如何必定會趣入正道。如《功德藏》云︰「首先善巧觀察師,中間善巧依止師,最後善巧學意行,此人必將趣正道。」因此說幸遇一位具有一切功德的殊勝善知識,依止時應當不顧惜身命,像常啼菩薩依止法勝菩薩、大智者那諾巴依止聖者諦洛巴、密勒日巴尊者依止馬爾巴羅札尊者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