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圖]一夜之間消失的王朝-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的起源和興盛時期
10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歷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位於青藏高原最西端的札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為其統治中心,地域遼闊。其都城札不讓位於現札達縣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經測量,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除了這些由於今天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區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點外,古格王國境內還有大量的遺跡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難以數計。
古格王國的王族,是吐蕃贊普(即漢語中的“王”)的嫡系後裔。所以古格王國歷史的源頭,必須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公元9世紀,強盛一時的吐蕃王朝逐漸衰落,統治者內部的僧侶集團和世俗貴族集團的矛盾急劇激化。公元823年,俗官郎達瑪發動政變上台成為吐蕃末代贊普,郎達瑪死後,他的兩位王子及其王孫混戰了半個世紀,結果次妃一派的王孫吉德尼瑪袞戰敗後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勢力布讓土王扎西贊將女兒嫁給他並立他為王,後在吉德尼瑪袞的晚年,將領域分封給3個兒子,長子貝吉袞占據芒域,後來發展成為拉達克王國;次子扎西袞占據布讓,後來被並入古格;幼子德祖袞占據象雄,即古格王國,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為古格王國的開國元首。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謎,戰爭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綜觀札達縣的地理環境,現在的象泉河決不是當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嚴重,當年能養活十萬之眾的這塊綠洲,今天已所剩無幾了,只剩下一點點土林和戈壁,這種地貌形態的變化,或許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總之,在荒漠中消失的古國太多太多,淹沒在沙海里的文明也太多太多,這個難解的歷史之謎,是要靠跨學科的學者們通力合作去探尋才能破譯的。
近十數年間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畫等揭開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紗。
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氣勢宏大,風格獨特,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繪人物性格突出,用筆洗練,豐滿動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格的藝術風格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特點。
古格盛產黃金白銀,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銀汁書寫,奢華程度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