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泰國遊記》
知足少欲
第一次到泰國,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成群結隊托缽乞食的比丘。那些比丘身穿三衣,以安祥的步伐沿街乞食時,清淨出世者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顯得超脫而樸實,也時時使人們感到知足少欲者的自在祥和。
南傳佛教中的一位禪師說過:“就像馴服易養的馬和大象,主人給什麼它就吃什麼,給青草也吃,給乾草也吃,給米糠也吃……;比丘、沙彌亦然,施主給什麼就應該吃什麼,這樣施主也會歡喜。我們凡夫修行,要學習聖者的知足少欲,以延續佛法慧命。”為了證實他的話,我特別留意地參訪了許多比丘的宿舍,然而在前後數十次的參訪中,除了見到經書、佛像、缽盂、小禪床與那種清淨的氣氛外,這些房間沒有什麼其餘雜物。不積蓄財產,托缽乞食地生活方式,使他們擺脫了物質的束縛,一個個過得安閒自在,享受著超脫的快樂,這使我由衷地感到欽佩,他們真正地遵從了知足少欲的生活準則啊!
知足少欲是世出世間智者所共同提倡的生活準則,古西臘的哲學家伊比鳩魯說過:“若想增加快樂,不應增加其財富,而應減少其欲望。”然而沉迷於貪欲惡習中的眾生,有幾個人能做到這點呢?在某些地方曾多次見到過出家人積蓄財產,恣意揮霍信財的情況,古代修行人那種“一缽千家飯,一身百家衣”的傳統基本上已見不到了。陷於物欲享受之中的出家人,不可能有解脫出離的希望吧。
泰國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西方文化的衝擊特別嚴重,在這種環境中,比丘們保持著傳統生活,委實不易。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僧人在托缽乞食,他好象對當地不太熟悉,走了很遠也沒能得到食物。站在遠處看著他的遭遇,我不由得想:處身於繁華都市中,這位僧人的內心在想什麼呢?他會不會因此而沮喪,對自己所走的路生起悔意呢?
花花綠綠的男男女女在街上往來穿流,兩旁的商場、酒樓無不散發著誘人的商業氣息,而對面的那條街道上,紅燈高掛,一群群妖冶的女人在招攬著行人……。佛陀在世時的比丘在城市乞食時,經常遭到違緣,更何況現代這種惡劣環境呢?乞食的修行人,當心緊持知足少欲的如意寶啊,來自雪域的道友確實為你生起了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