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超心理科學版(Life論壇) → 《濟公活佛傳奇錄~~》

您是本帖的第 207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濟公活佛傳奇錄~~》
小江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686
積分:5907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7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小江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濟公活佛傳奇錄~~》
《濟公活佛傳奇錄~~》

第一回:靜中動羅漢投胎-來處去高僧辭世

詩曰:
愛網無關愛不纏,金田有種種金丹,
禪心要在塵中淨,功行終須世上全。
煩惱脫於煩惱際,死生超出死生間,
不能火裏生枝葉,安得花開火裏蓮。

這八句詩,是說那釋教門中的羅漢,雖然上登極樂,無滅無生,但不在人世翻筋斗,弄把戲,則佛法何以闡明?神通難以顯示,那能點醒這塵世一般的愚庸?如今且說一位羅漢,因一念慈悲,在那西湖上留下五十年聖跡,後來萬代瞻仰,莫不稱奇道異,你道是誰?

話說大宋高宗南遷建都在浙江臨安府(即今杭州),這浙中有一座天臺山最為靈秀,乃是個活佛住的處所。這高宗建都在旁,遂改為台州府。這府中有座國清寺,寺中的長老法名一本,道號性空,僧臘已是六十八歲,也是累劫中修來的一尊羅漢,他往往默示禪機,絕不輕易露出本相。

這年,正值殘冬,北風凜洌,彤雲密布,雨雪飛揚。晚齋後,長老在方丈室中禪椅上,端然獨坐。眾弟子群侍兩旁,佛前香煙靄靄,玻璃燈影幢幢。師弟們相對多時,有一弟子會悟於心,跪在長老面前道:「弟子蒙師慈悲點示靜理,今弟子細細參悟,已知靜中滋味,有如此之美矣。」長老微笑道:「你雖會得靜中滋味固妙。然有靜必有動,亦不可因靜中有滋味,而遂謂動中全無滋味也。」弟子驚訝道:「蒙師慈悲點示靜理,今復雲動,豈動中又別有滋味耶?」長老道:「動中若無滋味,則處靜者不思動矣。」正說著,只聽得豁喇喇一聲響亮,猶如霹靂,眾弟子盡吃一驚。長老道:「你等不必吃驚,此正所謂靜中之動也。可細細看來,聲從何起?」

眾弟子領了法旨,遂一同移燈出了方丈室,行至法堂轉上大殿,並無聲影,再走入羅漢堂去,只見一尊紫磨金色的羅漢,連一張彩畫的木椅,都跌倒在地,眾僧才明白,原來聲出於此,遂回方丈室報知長老。長老也不做聲,閉目垂眉竟入殿去了。去不多時,忽回來說道:「適來一聲震動,跌倒在地上者,乃紫腳羅漢靜極而動,已投胎人世矣!幸去不遠,異日爾等自有知者。待彌月時,老僧當親往一看,並與之訣別也。」眾僧聽了,俱各驚異不提。正是:

已知來定來,早辨去時去;來去兩分明,方是菩提路。


話說台州府天臺縣,有一位宰官,姓李名茂春,又名贊善,為人純謹厚重,不貪榮利,做了幾年官,就棄職歸隱於家。夫人王氏,十分好善,但是年過三十並無子嗣,贊善又篤於夫妻之好,不肯娶妾,夫妻兩個日夜求佛賜子。忽一夜,王夫人夢見一尊羅漢,將一朵五色蓮花相贈,夫人接來,一口吞下,自此之後,遂身懷六甲。到了十月滿足,一更時分,生下一男,面如滿月,眉目清奇。臨生之時,紅光滿室,瑞氣盈門,贊善夫妻兩人歡喜異常,贊善忙燒香點燭,拜謝天地,一時親友盡來稱賀。

到了滿月,正在開筵宴客,忽門公來報:「國清寺性空長老,在外求見贊善。」贊善暗想:這性空和尚,乃當世高僧,等閒不輕出寺,為何今日到此?連忙接入堂中,施禮相見。便道:「下官塵俗中,蒙老師法駕光臨,必有事故。」長老道:「並無別事,聞得公子彌月,特來祝賀。但此子與老衲有些來處因緣,欲求一見,與他說個明白。」贊善滿心歡喜,忙進內與夫人說知,叫丫環抱著,自己跟出來送與長老觀看。長老雙手接在懷中,將手摸著他的頭道:「你好快腳,怎冷了,不怕這等大雪,竟走了來。但聖凡相隔天淵,來便來了,切不可走差了路頭。」那孩子就像知道的一般,微微而笑。長老又拍他兩拍,高聲讚道:

「莫要笑!莫要笑!你的事兒我知道。見我靜修沒痛癢,你要動中活虎跳。跳便跳,不可迷了靜中竅。色會燒身,氣會改道,錢財只合幫修造。若憂凍死須菩提,滾熱黃湯真實妙。你來我去兩分明,慎勿大家胡廝靠。

長老讚罷,遂將孩子抱還丫環叫她抱了進去。又問贊善道:「公子曾命名否?」贊善道:「連日因慶賀煩冗,尚未得佳名。」長老道:「既未有名,老僧不揣冒昧,妄定一名,叫做修元,顧名思義叫他恒修本命元辰,不知大人以為如何?」贊善大喜道:「元為四德之首,修乃一身之本,謹領大師台教,感謝不盡。」長老遂起身作別。贊善道:「蒙老師遠臨,本當素齋,少申款敬。奈今設席宴賓,庖人烹宰,廚灶不潔,以致怠慢,容他日親詣寶剎叩謝。」長老道:「說謝是不敢當,但老僧不日即將西歸,大人如不見棄,屈至小庵一送,叨寵實多。」贊善道:「吾師僧臘尚未過高,正宜安享清福,為何忽發此言?」長老道:「有來有去,乃循環之理,老僧豈敢有違。」遂別了贊善,回至寺中靜坐。


過了數日,時值上元,長老方出法堂升座。命侍者撞鐘擂鼓,聚集眾人,次第頂禮畢,兩班排立。長老道:「老朽不日西歸,有幾句辭世偈言,念與大眾聽著:

正月半,放花燈,大眾年年樂太平,老僧隨眾已見慣,歸去來兮話一聲
既歸去,復何疑,自家心事自家知,若使旁人知得此,定被旁人說是非
故不說,癡成呆,生死之間難用乖,山僧二九西歸去,特報諸山次第來
生死來,休驚怖,今古人人有此路,黃泉白骨久已非,唯有青山還似故
水有聲,山有色,閻羅老子無情客,奉勸大眾早修行,先後同登極樂國。

長老念罷,大眾聽得西歸之語,盡皆惶惶,一齊跪下懇求道:「弟子們根器頑鈍,正賴師慈,指示法教,幸再留數十載,以明慧燈之不滅!」長老道:「慧燈如何得滅?因被靈光,致老僧隱焰。死生定數,豈可稽留?可抄錄法語,速報諸山,令十八日早來送我。」吩咐畢,遂下法堂,眾僧只得一面置龕,一面傳報。

到了十八日,諸山人等,盡來觀送;李贊善與眾官員亦陸續來到。性空長老沐浴更衣,到安樂堂禪椅上坐下,諸山和尚,並一寺人等,俱簇擁侍立。長老呼其親信五個弟子至前,將衣缽之類盡行付與,吩咐道:「凡體雖空,靈光不隔,機緣若到,自有感通。你五人謹守法戒,毋得放縱!」五弟子不勝悲慟,叩領法旨。長老又略定片時,忽開口道:「時已至矣!快焚香點燭,禮佛念經。」眾僧依言,不一時,禮誦完畢。長老令取紙筆,大書一偈道:「耳順年踰又九,事事性空無醜;今朝撒手西歸,極樂國中閑走。」

長老寫畢,即閉目垂眉,即時圓寂。眾各舉哀,請法身入龕畢,各自散去。


到了二月初九日,已是三七,又請大眾舉殯。這一日,天朗氣清,遠近畢至,大眾舉龕而行,只見幢幡前引,經聲隨後。直至焚化亭,方停下龕子,在松林深處,五弟子請寒石岩長老下火,長老手執火把道:大眾聽著!
火光焰焰號無明,若坐龕中驚不驚?回首自知非是錯,了然何必問他人。

恭惟圓寂紫霞堂下,性空大和尚,本公覺靈,原是南昌儒裔,皈依東土禪宗,脫離凡塵,俗性皆空,真是佛家之種。無喜無嗔,和氣有方,從容名山獨占,樂在其中,六十九年一夢。

咦!不隨流水入天臺,趁此火光歸淨土。

寒石岩長老念罷,遂起火燒著龕子,一剎時烈焰騰空,一刻燒畢,忽見火光叢中現出一位和尚,隨火光而起,下視眾人道:「多謝了汝等。」又叫贊善道:「李大人!汝子修元,乃佛家根器,非宰官骨相,但可為僧,不宜出仕,切勿差了,使他錯了路頭。倘若出家,可投印別峰,或遠瞎堂為師,須牢牢記取,不可忘懷。」贊善合掌向性空道:「蒙老佛慈悲指示,敢不遵命。」再欲問時,那和尚法相,已漸漸地向青雲內去了。那贊善因聽了長老在雲衢囑咐的話,遂緊記在心,不敢暫忘。後來修元果然在靈隱寺出了家,做出許多奇事。正是「動靜玄機凝妙道,來去蹤跡顯神通。」畢竟後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評述:

一、性空長老的指點,靜中有動才是「活佛」,否則便成了一尊「木偶」,但「活佛」難當,總會惹人嫌。因為「木偶」不說話,縱求「無效」,只怪案桌上那尊不靈,遠在西天的還是「高高在上」;故世間的師父們,很少能讓所有眾生滿意的,因為眾生期望他是「活的」,又不讓他「吃飯」!

二、靜極思動,一腳踏破木雕羅漢,跑出一個木子修元(緣)來,只因兩腳落地,害濟佛兩腿在西湖浪蕩了五十年。雖多顛狂,幸虧本性未昧,還可原本歸去,歇足定靜。眾生若想靜極思動,這一動「漏洞」可大了,掉下窪井爬不上來,只得變個「娃兒」,頓失人身!正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三、贊善無子求佛,只因贊善不惡,求佛便得佛子,正是:求佛佛到,求子子來;因緣相會,法門廣開。

四、我來他去,性空長老啊!老大不中留,世人不修要待何時?一來一去,免教「僧多粥少」!況俺兩個,都是過來人,誰不欠誰?世人喜得兒女來,兒女悲得老父去!新「陳」代「謝」,老和尚修夠了,換個小沙彌也應該。生死如斯,何用悲淒!

五、果然修元根器不凡,來頭非小,但不擺架子,不打官腔(念經),依然和藹可親,且看他談俗說笑,不離人世,一心弘揚佛與眾生平等宗風,今日才得讓人懷念不已。

六、性空和尚虛空去,濟公和尚公道來,路不同而道相通,從此靈隱寺內顯正宗!公案習題:我是誰?何時來?—參!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10/7 上午 02:26:53
小江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686
積分:5907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7日
2
 用支付寶給小江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二回:茅屋兩言明佛性-靈光一點逗禪機

話說李贊善曉得兒子修元,有些根器,遂加意撫養。到了八歲,請了個老師,同妻舅王安世的兒子王全,兩個同在家中讀書。那修元讀得高興,便聲也不住,從早晨直讀到晚;有時懶讀便口也不開,終日只得默坐瞪著眼睛只管想,想得快活,仰面向天哈哈大笑。有人問他,卻是遮遮掩掩的不說。到了十二歲,無書不讀,文理精通,吟詩作賦,無般不會矣。

這一日,時值清明,老師應例該休假回家。贊善設席款待,又備了一些禮物,命修元與表兄王全,帶了從人,送老師回家。二人送了老師到家後,轉身回來,打從一個寺前經過,修元問從人道:「這是何寺?」從人回道:「這是台州府有名的祗園寺。」王全聽了便道:「祗園寺原來就在此處,聞名已久,今日無心遇著,我與賢弟何不進去一遊?」修元道:「表兄所言正合我意。」

二人遂攜手而入,先到大殿上瞻仰了佛像,隨即遍繞回廊觀玩景致,信步走到方丈室來。早有兩個老僧攔住道:「有官長在內,二位客人若是閑遊,別處走走罷!」修元道:「方丈室乃僧家客坐,人人可到,就算有長官在內,我二人進去相見又有何妨?」遂昂昂然地走將進去,只見左邊坐著一位官長,右邊坐著本寺的道清長老,兩邊排列著幾十個行童,各執紙筆在那裏想。


修元走近前把手一拱道:「請問大人與長老,這許多行童,各執紙筆在此何為?」那官長未及開言,這長老先看見他兩個衣貌楚楚,知道是貴家子弟,不敢怠慢,遂立起身來答應道:「此位大人因有事下海舟,至黑水洋;驀然波浪狂起,幾至覆沒,因許了一個度僧之願,方得平安還家。今感謝佛天,捨財一千貫,請了一道度牒,要披剃一僧,故集諸行童在此檢選。因諸行童各有所取,一時檢選不定,便做了一首詞兒,寓意要眾行童續起兩句,以包括之,若包括得有些意思,便剃他為僧,故眾行童各執紙筆,在此用心。」

修元道:「原來如此,乞賜此位大人的原詞一觀,未識可否?」那位官長見修元語言不凡,遂叫左右將原詞付與修元道:「小客要看,莫非能續否?」修元接來一看,卻是一首【滿江紅】詞兒:

世事徒勞,常想到,山中蔔築,共嘯嗷。明月清風,蒼松翠竹,靜坐洗開名利眼,困眠常飽詩書腹。任粗衣淡飯度平生,無拘束!奈世事,如棋局;恨人情同車軸。身到處,俱是雨翻雲覆,欲向人間求自在,不知何處無榮辱?穿鐵鞋踏遍了紅塵,徒碌碌。

修元看畢,微微一笑,遂在案上提筆,續頭二句道:
「淨眼看來三界,總是一椽茅屋。」

那官人與道清長老看了修元續題之語,大有機鋒,不勝驚駭,遂讓二人坐下,命行童奉茶。長老道:「請問二位客人尊姓大名?」修元指著王全答道:「此即吾家表兄,乃王安世之子王全也,小生乃李贊善之子,賤字修元便是。」長老聽了又驚又喜道:「原來就是李公子,難怪下筆如此靈警,真是帶來的宿慧。」那官長見長老說話有因,問其緣故?長老道:「大人不知,十餘年前國清寺性空長老歸天之日,曾諄諄對李贊善道:「小公子是聖人轉世,根器不凡,只可出家,不宜出仕。」據李公子所續之語看來,那性空之言,豈非是真。」那官長聽了大喜道:「若能剃度得此位小客人為僧,則勝於諸行童多矣。」修元聽得二人商量要剃度他,遂辭謝道:「剃度固是善果,但家父只生小生一人,豈有出家之理!」長老道:「貧僧揣情度理,以為相宜,然事體重大,自當往貴宅見令尊大人禮請,今日豈敢造次。但難得二位公子到此,欲屈在敝寺暫宿一宵,未知意思何如?」修元道:「小生二人有父母在堂,從不敢浪遊,今因送業師之便,偶過貴剎偷閒半晌,焉敢稽留。」遂起身辭出,長老只得送出山門外,珍重而別。


那兄弟兩人回家,贊善因問道:「汝二人為何歸來如此晚?」修元道:「為因老師留下吃飯,又路過祗園寺,進去一遊,因此耽擱了多時。」贊善道:「入寺不過遊玩,有何事耽擱?」修元遂將官人有願,要剃度一僧,及眾行童爭功續句之事,細細說了一遍。「那長老道是孩兒續的句字拔萃,要孩兒出家,被孩兒唐突了兩句,彼尚未死心,只怕明日還要來懇求父母。」贊善聽了,沈吟半晌。修元不知其意,便道:「他明日來時,不必懇辭,孩兒自有答應。」贊善道:「那道清長老乃當今尊宿,汝不可輕視了他,出言唐突。」修元道:「孩兒怎好唐突他,只恐他道力不深,自取唐突耳。」父子二人商量停當。

但到了次日,才吃了早膳,早有門公來報道:「祗園寺道清長老在外求見老爺。」贊善知道他的來意,忙出堂相見畢,坐定了,贊善便問道:「老師法駕光臨,不知有何事故?」長老道:「貧僧無故也不敢輕造貴府,只為佛門中有一段大事因緣,忽然到了,特來報知,要大人成就。」贊善道:「是何因緣?敢求見教。」長老道:「昨有一位貴客,發願剃度一僧,以造功德,一時不得其人,因做了一首詞兒,叫眾行童續題二語,總括其意,以觀智慧;不過眾行童並無一人能續題二語,適值令公子入寺閑遊,看見了,信筆偶題二語,恰合機鋒;貧僧問知是令公子,方思起昔日性空禪師雲衢囑咐大人之言;實是菩提有種,特來報知大人,此乃佛門中因緣大事,萬萬不可錯過。須及早將令公子披剃為僧,方可完了一樁公案。」贊善道:「性空禪師昔日所囑之言,焉敢有負,即今日上人成全盛意,感佩不勝。但恨下官獨此一子,若令其出家,則宗嗣無繼,所以難於奉命。」長老道:「語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九族既已升天,又何必留皮遺骨在於塵世。」


贊善尚未回答,修元忽從屏後走了出來,向道清施禮道:「感蒙老師指示前因,恐其墮落,苦勸學生出家,誠乃佛菩薩度世心腸,但學生竊自揣度,尚有三事未曾了當,有負老師一番來意。」長老道:「公子差了,出家最忌牽纏,進道必須猛勇,不知公子尚有那三件未曾了當?」

修元道:「竊思古今無鈍頑之高僧,學生年未及冠,讀書未多,焉敢妄參上乘之精微,此其一也。天下豈有不孝之佛菩薩,學生父母在堂,上無兄以勸養,下無弟以代養,焉敢削髮披緇,棄父母而逃禪,此其二也。其三尤為要緊,因燈燈相續,必有真傳,學生見眼前叢林雖則眾多,然上無摩頂之高僧,次少傳心之尊宿,其下即導引指迷之善知識尚不可得見,學生安敢失身於盲瞎者乎?」長老聽了哈哈大笑道:「若說別事,貧僧或者不知,若說此三事,則公子俱巳當矣,又何須過慮?公子慮年幼無知,無論前因宿慧,應是不凡,即昨日所續二語,已露一斑,豈是鈍頑之輩!若說出家失孝,古人出身事君,且忠孝不能兩全,何況出家成佛作祖後,父母生死俱享九天之大樂,豈在晨昏定省之小孝?至於從師得能如五祖六祖之傳固好,倘六祖之後無傳,不幾慧燈絕滅乎?貧僧為衲已久,事佛多年,禪機頗諳一二,豈不能為汝之師而慮無傳耶?」

修元微笑道:「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老師既諳禪機,學生倒有一言動問,老師此身住世幾何年矣?」此時長老見修元出言輕薄,微有怒色,答道:「老僧住在世上已六十二年矣。」修元道:「身既住在此世六十二年,而身內這一點靈光,卻在何處?」長老突然被問,不曾打點,一時間答應不出來,默默半晌無語。修元道:「只此一語,尚未醒悟,焉能為我師乎?」將衣袖一拂,竟走了進去。長老不勝慚愧,急得置身無地,贊善再三周旋,只得上前陪罪道:「小兒年幼,狂妄唐突,望老師恕罪。」長老因乏趣無顏久坐,自辭還寺。


回去之後,一病三日不能起床,眾弟子俱惶惶無策,早有觀音寺內的道淨長老,聞知前來探問。道清命行童邀入相見,道淨問道:「聞知師兄清體欠安,不知是寒是熱,因何而起?故特來拜候!」道清愁著眉頭道:「不是受寒,也非傷熱,並不是無因而起。」道淨道:「究竟為著何事而起,何不與我說個明白?好請醫生來下藥。」只見道清長老,對道淨長老說出幾句話來,道:「高才出世,驚倒了高僧古佛;機緣觸動,方識得宿定靈根。」畢竟道清長老害的是何症候,且聽下回分解。

評述:

一、小時候倒是個小聰明,讀書因知書中味,粗思細想總為何?有時默坐,有時笑呵呵!問我何事?遮掩不告,只有我心裏曉得,老天知道!

二、得道高僧慧眼找佛子,千挑百選,若不是上根器,怎能端上佛桌?覓徒子要小心,不必貪多殘自心;徒弟拜師要謹慎,若無證慧盲引盲,撈個高名難下臺,一生不悟修什麼?

三、遊祗園寺,會見道清長老,適有個官長駕舟遇波浪,幸許下度僧之願,菩薩庇佑,得以死去活來,故捨一千貫錢,正好為修元買了一件僧衣。世人安享榮華,是否感謝佛恩,捨一些錢,度幾個「小濟公(修行人)」呢?世事徒勞,轉眼成空,不如預先度幾個和尚(佛子),好待百年腳硬時,好引我西天去!

四、「一子出家,九族升天」,這是一句讚語,莫非一子出家,九族也跟著出家,否則焉買得此便宜貨?哈哈!出得去,回不來,才是真出家。不少衲友,人在深山心想家,或把佛寺當家,皆非出家子!何以道?出家要上山下海,去挖金撈魚。正是:「向三山五嶽體自然,掘寶悟真性;五湖四海看活物,摸魚聊充饑!」這不是開齋破戒,是想活水撈法身(自照!自照!)。

五、傳燈照後,見我佛三寸氣在,趕緊一氣相接,好將慧命續徒孫。拜師先考師,一句「住世六二年,一點靈光在何處?」問得道清長老啞巴吃黃蓮,靈光燒「佛頭」,莫怪我,只因明師出高徒!如不經這一關,老死塵世有誰知!問得氣悶病倒,長老有禮!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10/7 上午 02:27:45
小江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686
積分:5907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7日
3
 用支付寶給小江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濟顛和尚

印光大師

佛法。有住持世間法。有唯論理性法。

住持世間法。若人不致誠敬。則不為說法。

論理性法。非凡僧所可行。唯大菩薩。又無住持法道之責任者行之。則有深遠之益。凡夫行之。則破壞如來正法。為害不淺。
如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凡見四眾。皆為禮拜。云。我不敢輕於汝等。如等皆當作佛。若凡夫僧。斷斷不可依此章程。住持法道之大菩薩。亦當依凡僧之章程。

如濟顛之師。乃出格高人。仍是繩趨尺步。濟顛則不守清規。顯大神通。若謹守清規而顯神通。則不能在世間住矣。唯藉此瘋瘋顛顛以令人疑信相參。以密行教化。令人知佛法不可思議。以生正信心耳。

世之無知無恥之人。從而學之。何不學喫死者以吐活的乎。何不學喝酒醉臥數日。而百千根大木。從井中運出。及喝酒大醉。吐金以裝全殿佛像之金乎。此種不思議事。唯此種人行之。則無礙。若謹守規矩之人行之。必定當下去世。否則人皆求彼。不能做一切事矣。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7/10/7 上午 02:28:38

 3   3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