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大未來 誰來給偏遠小學一個機會?
作者/林孟儀 攝影/陳應欽
9月1日,全台2600多所國小、190萬名學童迎接新學年的到來,但許多位於偏遠地區的迷你小學,卻在暑假期間消失不見。今年一共35所學校,有的被降成其他小學的分校或分班,有的則是直接被廢掉。窮政府砍教育經費,大刀口下是偏遠學童、弱勢家庭的希望。這股裁併校大浪,打得全台566所偏遠小學、36377個學童的上學路愈來愈遠、愈難。台灣就這樣進入「窮先窮教育,苦先苦孩子」時代?誰來給偏遠小學一個機會?
Ⅰ.偏遠小學悲歌 數人頭,廢學校
這幾年來,台灣人十分關心偏遠地區貧困學童吃不起營養午餐的問題,就連施明德近日發動百萬人倒扁募款所剩下的費用,也要捐做營養午餐費。然而,另一個偏遠地區教育現場的問題,卻被多數人忽視了。從1999年到今年暑假過後,台灣一共有144所小學、分校、分班消失了。回顧起來,廢校政策的歷史淵源,始自於1995年,台灣省教育廳曾提出為了節流,以每年合併5校的進度,計畫裁併15所小型學校。但後來省政府即遭凍省,政策並未落實。
到了2001年,教育部也曾提出裁併6班以下小校的政策,後來多方考量後,政策又喊卡。但是少數地方政府在財政困窘下,已不顧中央政策走向,開始大規模著手裁併校。
2004年,監察院完成一份「教育部所屬預算分配結構之檢討」報告書,建議教育部應行文各縣市政府,裁併百人以下的小校,以節省這些迷你小學預估每年高達51億元的人事經費。甚至行政院主計處為了鼓勵各縣市政府廢併校,還在中央對各縣市教育設施補助經費中,列入裁併校補助項目,規定「凡有裁併校(班)者,每併一班,第一年補助60萬元;每併一校,第一年補助120萬元。連續補助三年,第二年及第三年補助額度各為第一年的2/3及1/3。」
監察院的報告、教育部的建議以及主計處的補助誘因,為裁併校背書,也成為地方政府最佳「令牌」。部分縣市因而風風火火地規劃、不遺餘力地進行小校裁併。自監察院報告後,兩年下來,這場星星點點進行的裁併校運動,已經逐漸有燎原之勢。
一場國教沙漠化的無形風暴,是否將衝擊台灣社會,風化台灣未來的競爭力?而裁併校對象大多數是偏遠地區、處於家庭與經濟雙重弱勢的學童,裁併校會不會讓他們再陷入第三重弱勢?
Ⅱ.官方廢校理論 政府省經費,學童長智慧?
目前,各級教育單位所持的主要裁併校理由不外兩個。一是節省教育經費支出,二是把學生移到學生數較多的學校,增加同儕互動、提高學習效果。但是,這兩個理由是否都經得起驗證?
廢一所省千萬,孩子受教權被賣斷
節省教育經費方面,預估每併掉一所學校,可以節省600萬∼1000萬預算。台南縣今年原欲裁併24所學校,預計可省下一年1億元教育經費。但很多教育專家質疑,教育的錢可以這樣省嗎?最近幾年來只要有空就到偏遠地區,關心學童教育問題的陽明大學神經科研究所教授洪蘭就說:「裁掉一所學校,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教育用錢來算是很糟糕的,心智的啟發怎能用錢來算?」
洪蘭指出,裁併校第一個可能產生的問題就是中輟生增加。美國已有研究,一個孩子如果變成中輟生,將來作姦犯科,關進監獄,他一輩子的生產力、對家人所造成的有形無形傷害、他對被傷害人所產生的生產力損失,至少130萬∼250萬美元的成本。
教育部長認為:同學太少,學習效果會較差
支持裁併校的第二個政策理由是,為了讓學生增加同儕刺激。但這個說法有立論根基嗎?教育部長杜正勝也以一副用膝蓋想也知道的口氣表示:「同儕之間的刺激少,學習效果就差。」但具體理論是什麼,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反問:「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把小孩子放在家裡,不必上學校,自己教就好。一對父母教一個小孩,等於是一個學生兩個老師,這樣不是很好?」
問遍國內各教育專家,目前到底有什麼理論支持,大校才有學習刺激?只找到一本2004年教育部委託台中師範大學副教授侯世昌進行的「國民小學小型學校發展及最適學校規模之研究」報告。由於監察院當初為文建議教育部,為節省51億元的人事費,百人以下小校宜裁併。因此教育部委託侯世昌,針對當時535所百人小校的校長、老師與家長發出問卷,詢問當地交通狀況與裁併校意向。當七成四的受訪對象表達不同意裁併校的意見,這份研究仍做出「國民小學的最適經營規模為學生數100人以上」「小型學校的評估與整合確有需要」「整合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不斷地柔性溝通與縣市長的決心」等結論。
從頭到尾讀完這份唯一的報告,陽明大學神經科研究所教授洪蘭直喊:「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廢校政策完全是一群坐在冷氣房中的人想出來的政策,沒有!完全沒有理論基礎!」她還逆向指出小校許多優點,例如人數少凝聚力卻強,校長叫得出每個孩子的名字,師生關係密切。
Ⅲ.當學校支柱被推倒時 第三重弱勢潮湧現
偏遠小學裁併問題之所以值得關注,有一個最重要的議題在於——當台灣貧富差距已經擴大到7.5倍時,留在偏遠地區迷你小學就讀的孩子,多數都是家庭與經濟上的弱勢族群。裁併學校,將進一步侵蝕他們的受教權,造成教育上的「第三重弱勢」。
對這些弱勢家庭與孩子而言,學校,不只是學校。這幾年來,許多偏遠地區小孩的家庭亮起了紅燈,學校往往得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