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卷)(淨空法師)

您是本帖的第 1576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卷)(淨空法師)
tom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1073
積分:1276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4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tom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卷)(淨空法師)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卷)2001/9/23台北台視攝影棚檔名:15-14-01
諸位觀眾,大家好!
今天我們緣分非常殊勝,能夠在台視為大家介紹佛法裡面一部啟蒙很重要的經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是我在將近五十年前,跟李老師學教時第一部所學的經典。這部經在過去也曾經講過很多遍,我記得有一次在中廣利用廣播說過一次,以後有同學從錄音帶記錄下來,整理成一部《講記》,就是現在諸位同修手上所拿到的。這個《講記》我一直都沒有看過,最近大家要求到這個地方來錄四十個小時,我才把這本《講記》翻了一翻,還不錯,我還滿意。這次我們就利用這本《講記》做為主要的參考資料,有需要補充說明的,在此地跟大家做詳細深入的探討。我們用這個本子,每一次所講的經本頁數都用這個本子。諸位請看第一頁。

本經的經題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在沒有介紹經文之前,我們先說幾句話。學佛實在是很殊勝的一樁事情,佛在經典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我想大家都聽得耳熟,但是這兩句話的深義,知道的人實在講太少太少了。如果你真正明瞭這兩句話的意義,你對於學佛這樁事情就會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不會把升官發財排在第一。學佛就是學作佛,你沒有能做到佛,你這個佛是白學,你並沒有真正在學,是學作佛。佛是什麼?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

最近我們在澳洲註冊一個「淨宗學院」,我對於學院同學們說了四句話,這是對所有同學們的期望跟要求。第一句「品學兼優」,第二句「解行相應」,第三句「道德圓備」,第四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四句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成佛了,這是我們做人處世的目標。這四句話從哪裡做起?我跟同學們列了六個科目,儒學的科目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上字字句句要落實,會念會背會講沒有用處,要做到。第二部是《了凡四訓》,在台灣這邊同修們這些年來的提倡,知道的人很多。是不是真的明瞭?沒有。何以說沒有?真的明瞭,台灣沒有災難;台灣還會有災難,《了凡四訓》大家念是念了,裡面的意思沒有明瞭,也沒有認真努力去做。這部書裡面是講因果,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所謂的天災人禍都是外面的境界,佛在經典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境隨心轉」。然後你就理解,天災也好,人禍也好,根源是什麼?根源是我們的起心動念,種善因必定得善果,種不善的因一定有災難。

我們看歷史,特別是中國歷史,在全世界保存得最完整,至少三千年的歷史,仔細的去讀就是「因緣果報」。然後我們冷靜的觀察現實的世界,世界上所有一切動亂、興衰,無一不是因緣果報。了解事實真相,了解業因果報,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了。現在所說的果,我們知道是什麼樣的因,現在造什麼樣的因,我們就曉得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果報,這個事是真實的。
佛法也離不開因果,《華嚴經》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五周因果」,《法華經》「一乘因果」,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人曾經問我:「萬法皆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不是在萬法裡面?」當然是。因變成果,因就空了,果再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怎麼會不空?因果有三種性質不空,第一種性質是「因果轉變不空」,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轉變,這個性質它存在;第二是「因果相續不空」;第三是「因果循環不空」。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才知道怎樣做人,怎樣處世,如何趨吉避凶。

今天諸位看到這許多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從貪瞋痴來的。貪瞋痴,佛講三毒,我們現在講病毒。你內心裡頭有嚴重的病毒,外面受一點點刺激,你的病就發作,你得要受苦報。解決這個世間一切問題,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個話是他在七十年代講的。他講了這個話之後,我們台灣天主教于斌樞機主教才提出祭祖,那個時候我感覺得很驚訝,基督教、天主教把祖宗牌位都拿去燒掉,他現在怎麼忽然提倡祭祖?以後我打聽,有人告訴我:他參加歐洲這次會議,親自聽湯恩比博士的講演,回來之後態度變更了。而且天主教教宗明令天主教神職人員要找佛教對話,可見這次影響很深很遠。我們沒有想到,英國在前幾年,他們從小學、中學、大學,學生課本裡面都有孔孟的學說跟大乘佛法,學生已經開始在讀了。前年澳洲跟進,澳洲學校從小學、中學、大學有佛學的課本,那邊主管教育的一些人士還曾經找過我,希望我協助他們編教科書,可見得外國人很重視,而我們中國人疏忽了。
現在話說回來,我提倡這四個問題要落實,落實在《弟子規》、《了凡四訓》、《感應篇》。《感應篇》是《了凡四訓》的修行綱目。袁了凡先生怎麼改變命運?依照《感應篇》來修學。《感應篇》的內容告訴我們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遠離一切惡,勤修一切善。我們從儒家的典籍裡面選擇這三種教童蒙、教小學。佛家我們也取三本書,一本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本是《十善業道經》,這個我們剛剛在新加坡講完,現在這個光碟已經流通了。第三種就是我們《淨宗同學修行守則》,這有兩個版本,最初我編的這個版本採取的是《沙彌律儀》摘要,比較深一點,後面這個版本是摘取《無量壽經》裡面重要的教訓六十二條,又節錄《大寶積經》裡面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擷取它的精華四十四條,總共一百零六條。不但要背,常常記在心上,常常依教奉行。我希望兩年當中把這些功課做完、做圓滿,真正做到,那你就是道德之人。別人不做,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要做,為什麼?我要學作佛。學作佛就要從這裡做起,要從做個好人做起,這是好人的標準。以這個做基礎才會有成就,才真正能夠在這個世間不受災難。

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眾生的業有共業、有別業,我們雖然在這個世間共業不好,但是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有別業,我們只要真正認真修學,災難肯定有,我們可以不受。同學們常常問消災免難,現在外國都常常打電話傳真給我,問如何避免災難;避免災難,這個方法非常有效,而且一點都不迷信。這部經是學佛啟蒙的一部經典,你不了解這部經,你學佛不知道從哪裡學起。學了幾十年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沒有找到門路,沒有法子入門。諸位一定要記住,這部經是入門的經典,雖然是小乘經,它是大乘的基礎。
現在諸位請看經本,我們先介紹經題。經題可以分為五個段落來說,第一是「阿難」,第二是「問」,第三是「事佛」,第四是「吉凶」,第五是「經」,分成五段來講。

「阿難」是人名,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堂兄弟有八個人,就是他的父親有四個弟弟,他父親是老大,有四個弟弟,他們家庭也還不錯,每一個老人都養兩個孩子,所以男孩有八個人。這八個人當中,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所以他們的關係是堂兄弟,我們今天講叔伯兄弟。出家之後,他做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阿難跟釋迦牟尼佛年齡相差三十歲,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示現成道,阿難那一天出生,他是佛成道日出生的。以後他也出家,他出家的因緣《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有趣味。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問他:「你為什麼要發心出家?」他答覆得很有趣味,他看到他的大堂哥容貌非常端莊、相好,非常羨慕,他說這個身不是父母所生,一定是修成的。所以他的出家因緣是想自己有個好相,是這麼一個心,這個心就不善,所以他才遭摩登伽女之難。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心,能出家就好,出家之後慢慢再學,錯誤可以修正。以後做世尊的侍者,就是在世尊的身邊照顧釋迦牟尼佛生活上的一些瑣事。

在十大弟子當中,阿難是多聞第一,也就是說,佛示現成道之後,我們知道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前面二十年所講的經阿難沒有聽到,阿難出家的時候曾經要求他的堂哥,「你以前二十年所講的經要給我重講一遍」,釋迦牟尼佛答應他。因此,在聽經這一面,阿難聽的是最圓滿、最完整,可以說一堂不缺,這是世尊大慈大悲給他補出來了。
阿難的記憶力非常好,就像我們的錄音機一樣,一遍聽了之後永遠不會忘記。所以他的使命就是傳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集結經典,這個經典是阿難重誦出來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覆講。世尊當年講經沒有寫筆記,沒有文字記錄,完全是阿難尊者覆講。覆講靠得住靠不住,是不是阿難的意思?他有沒有記錯,有沒有記漏掉?所以集結經藏的時候就非常嚴肅了。
當時有五百阿羅漢的聽眾,由他們來做證明,這五百個人都是經常聽釋迦牟尼佛講經,阿難升座覆講他們來做證明。五百個人完全同意這才能記錄下來,如果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這句話就不可以記錄。所以經典取信於後人是用這樣的標準,不像現在是多數通過就可以,那不行!佛的經藏集結不許可,一個人不通過這句話就不能記下來,一定要五百阿羅漢各個都點頭,都說「沒有錯,佛是這麼說的」。
十大弟子當中,他是很特殊的一個人物,「教」是他傳的,除教之外還有一個「宗」,禪宗是大迦葉尊者所傳的,這是佛的十大弟子當中兩個最重要的人物。我們現在在寺院裡面常常看到大雄寶殿裡面的造像,當中是釋迦牟尼佛,左面是大迦葉尊者,右面是阿難尊者。這兩位是佛傳法之人,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不是他們傳下來的話,我們今天就沒有緣分看到經典。所以,他對於佛法的承傳有極大的貢獻。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9/3 上午 06:24:23
tom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1073
積分:1276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4日
2
 用支付寶給tom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二段「問」。「問」在佛經裡面有五個意思,有五種問。第一種是不了解。你應當向老師請教,這是必須要問的,老師一定會給你說明。
第二種是疑惑。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所看到的、你所聽到的有疑惑,這也應該請教老師,這個問是正常的。學問,學生就是要學著問,你不問你怎麼能成就?不能成就智慧。所以,要學著問。世出世間法要想成就,給諸位說,祕訣就在好學。人不好學就沒有法子,要人督促你才學這很難成就,必須自動自發。尤其是現代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父母沒有辦法管兒女,民主自由開放一切講人權。在美國,如果兒女犯過,你要去打他、罵他、處分他,鄰居就來跟你的兒女說:「要不要我幫助你?」怎麼幫助?「我去告你的爸爸媽媽虐待你」。你看看怎麼辦?現在這個社會,父母不能教兒女,老師不能教學生,老師對學生嚴格了,學生家長去告狀,老師就沒有辦法,逼著非要離職不可。現在社會跟從前不一樣,現在人想學問、德行成就,不靠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唯有你自己好學,自重自愛,老師才會幫助你,否則的話,老師想教你也不敢教,怕吃官司,這是現代社會反常。我們要懂得,今天整個世界為什麼這麼亂,道理,真正的根本,我們中國古人講的「失教」,教就是教育,教育失敗了,教育失掉了,後果就是天下大亂,人民生活痛苦。

佛教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能夠遇到,我非常感激方東美先生,他老人家告訴我的。我跟他學哲學,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世界上所有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因為這兩句話,他接引我入佛門,我才到寺院找經典看。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當然是一切災難現前我不遭災難,這才是最高的享受,我要是有災難就不是最高享受了。我真的得到了,所以我非常感激他。我接觸佛法,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我學佛前三年得他老人家的指導,我出家也是他老人家給我決定的,他說這個路子好,是他給我選定的。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才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十年。不好學不行,學了之後要認真去做。你學,學了做不到,這個老師他也不會教你,你要認真努力去做,老師才真的關心你,真的指導你,你才會有成就。所以常常向善知識請教,我們才真正有成就,親近善知識比什麼都重要。

我三十八年到台灣,深受失學之苦,如何提升自己學術?沒有機會再去上學念書,只有找空餘的時間去親近這些善知識。善知識怎麼找?打聽各個學校這些有名的教授,打聽這些人,我給他寫信,我的信寫得很懇切,求他指教,這樣子有召見我的,還有他們老師當中互相給我介紹。那個時候我認識十幾位台灣各個大學的名教授,我公餘的時間,所有時間都去親近他們,得他們的教導,我們去找人,你不找人人家不會來找你。以後接觸佛法之後,佛經裡面常講「親近善知識」,不好學怎麼行!
我這次回來,林國營居士講:「法師!你都沒有時差。」確實!我沒有時差,我到美國一下飛機就開始講經,他們講座給我預備了。他問我:「怎麼沒有時差?」在飛機上不睡覺就沒有時差,一睡覺就有時差。怎麼可以不睡覺?人家喜歡打麻將打個通宵不睡覺,跳舞跳個通宵也不睡覺,我們在飛機上靜坐養神,閉著眼睛念佛,不要睡覺,你落地一切照常工作,到晚上累了會睡得很好。完全正常,沒有別的祕訣,所以一切工作完全都是正常,不會有差異。
第三種是試驗故問。來試驗老師的,看看老師懂不懂。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9/3 上午 06:24:48
tom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1073
積分:1276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4日
3
 用支付寶給tom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四種是輕觸,就是漫不經心,很隨便的問。這兩種問可以不答,為什麼?問的人沒有誠意。佛在教學當中,有人問,他很認真的給他解答,有的時候他不答,我們就曉得問的人是什麼樣的心態,沒有誠意你跟他講沒有用處,他聽不進去。
第五種是明知故問,叫「利樂有情問」。在佛的經典裡面,許多的羅漢、菩薩,他們都是屬於這一類,阿難也是屬於這一類。為什麼?我們一般人有這個疑問,他問不出來,他不會問,這些善知識他們了解我們的疑惑,他們幫助我們問。釋迦牟尼佛為他解答,我們一聽,這個問題正好是我的問題,我就得到答案,問題就解決了。阿難在此地發問的,是屬於第五種「利樂有情問」。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這些諸善知識、諸大菩薩,要知道代一切眾生發問。我們遇到善知識時,這是真正慈悲,真正為社會眾生解決當前苦難的問題,我們要知道「代問」。或者在平常,聽到有一些人有一些疑問,我們記在心裡,或者寫在筆記本上,遇到有緣的時候提起來發問,希求善知識為我們解答。自己為什麼不解答?自己身分、地位不夠,所謂「人微言輕」,解答的別人不相信,要找一個有權威的人他來解答,那就相信了。我們年輕時也是這樣,同樣一個問題,問一般人,解答得是很好,但是不重視他;我去請教方東美先生,方東美先生講的跟他講的一樣,我相信方先生;不重視他的話。這就是學生心理上的障礙,一定要找權威。像湯恩比講的這個話,說的人太多太多了,我們在學習經歷當中聽得都很耳熟,為什麼人家相信湯恩比?這就是權威。菩薩他知道,阿難也知道,能解答為什麼不解答,要請釋迦牟尼佛來解答?權威,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道理就在此地。
第三段「事佛」。「事」是承事、奉事。「佛」是佛教,是佛教教育。這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學習佛陀教育。事佛兩個字用現在的話就是這樣講法,我們學習佛陀的教育,學習佛陀的教誨。佛教確實是教育而不是宗教,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如果一開頭就錯,你就會錯一輩子,你就錯到底,那是非常非常可惜!怎麼知道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從經典上諸位仔細去研究觀察,你就明瞭了。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教眾生的教材,用現在話講是教科書,是佛陀教育的教科書。
首先,我們學佛了,要知道「佛」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不能不搞清楚。「佛」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在中國古時候沒有這個字,佛經傳來中國翻成中文,造了很多新字,這是當時造的一個新字。沒有人字邊這個「弗」,我們中國古字有,有這個字,音接近,加一個人,這個「佛」是人,所以特別為翻譯造這麼一個新字。為什麼不用意譯要用音譯?實在講,把它的意思翻出來不是更好更清楚嗎?這是尊重不翻,我們對它尊重,保持它的原音,把它的意思解釋出來就行了。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在翻譯時通常多半把它翻成「覺者」,覺者用現在話講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就是佛,迷惑的人就是凡夫,除了覺與迷之外,沒有兩樣。所以,佛是人,佛不是神,佛也不是仙。佛是人,是個覺悟的人,以後我們講得更詳細、更明白一點,佛是一個究竟圓滿覺悟的人。「菩薩」,菩薩是從菩提薩埵翻譯的,意思也是覺者,是覺悟的人,但是他的覺悟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換句話說,他是學生,他還沒有畢業,佛是已經畢業了。
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整個意思上說是智慧的教育、覺悟的教育,我們想想,我們應不應該來學習?佛陀、菩薩、阿羅漢,實在說就是佛教教學三個學位的名稱,像一般大學的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佛教裡面也是三個學位,最高的學位是佛陀,其次的學位是菩薩,最低的學位是阿羅漢,是三個學位的名稱。我們今天要學佛,要立志拿最高的學位,這個人才算真有志氣,如果說拿個阿羅漢就不再往上提升,這個人沒志氣。
這三個學位在佛經裡面,把它的標準也界定出來了。最低的阿羅漢,這個學位是正覺;菩薩這個學位是正等正覺;佛陀這個學位是最高的學位,叫無上正等正覺。你們想想看,宗教裡頭沒有這個稱法。菩薩是正等正覺,阿羅漢是正覺,佛家之正字招牌。這正字招牌也有標準,佛也肯定世間人有覺悟,但是不是正覺。我們說世間有許多聰明才智的人,有很多大學問家、科學家、哲學家,為什麼不稱為正覺?他煩惱沒有斷盡。換句話說,他還有是非人我,他還有名聞利養,他還有貪瞋痴慢,他怎麼樣的覺,那個覺都不能叫正。正字的標準是煩惱斷盡,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名聞利養,他沒有貪瞋痴慢,這樣的人才能稱為正覺。
用這個標準來界定,我們到底是在什麼地位?學佛學了這麼多年,自私自利沒有斷掉,起心動念「我的利益」,我的利益一定就傷害別人的利益,你有意無意一定做損人利己之事,這叫造業。這是妖魔鬼怪,這不是佛。我們要學佛,首先要把自私自利放下,不要想著我,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的利益。我是一切眾生之一,一切眾生都得利益,我當然也得利益。一切眾生不得利益,我一個人得利益,也是死路一條,你也無法存活。所以學佛很難成就,這頭一個關口你不能突破,原因在此地。你學佛的功夫不得力,你自私自利,這怎麼行!
佛陀的教育跟世間教育確實不相同,為什麼?世間教育它的目標沒有超越六道輪迴,那個可以有自私自利,行!為什麼?你出不了輪迴,你在六道裡打轉。佛的教育是要你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是阿羅漢,超越十法界是菩薩,所以它教學終極的目標不相同,因此它這個標準就高了。
我們一定要符合這個標準,首先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祖師大德,都給我們做出榜樣。如果說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放下,他自己不肯放下,我們不服,我們不會接受他的教誨。他自己真放下,他物質生活是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雖然出家了,他是王子出身,他的父親是國王,可以好好的護持他,可以給他蓋一個大廟,他不要!可以供養他一個好的生活,他都捨棄了。為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真正是無私無我,他不是會說,他是做出來了。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在家出家,在家那是情有可原,出家依舊是放不下,對於名聞利養還是貪著,這怎麼行?這個學佛是假學佛,不是真學佛。阿難問的,我們學佛到底是吉還是凶,就問這個問題。假學佛是凶,真學佛是吉。
我們是真還是假?真的,樣樣放得下,沒有一樣放不下。我們看看祖師大德表現的行誼,近代的,我們看印光法師,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一生修法布施,四眾同修給他的供養不能說不多,太多了,他只做一樁事情,印經布施。因為大師是陜西人,家鄉口音很重,講經說法很多人聽不懂,所以他一生用文字來弘法。一生講經只講過一次,「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講了七天開示,這是我們的好榜樣。虛雲老和尚一生,所有一切供養都去建寺廟,寺廟建好了,找一個好的修行人立刻就讓給他,他就走了。不是說這個寺廟建好是自己的,沒有,從來沒有過,交代給別人自己就走了。一生修廟、建廟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都是給我們做一個好榜樣,我們應當要學習。果然肯布施、肯放下,四事供養絕不缺乏。
我這個五十年,你們同修都看到,我一樣都不要我一樣都不缺,你們供養的錢,這個手拿過來那個手就走了。昨天我收的紅包也不少,統統交給「佛陀教育基金會」,統統給他們。我在什麼地方,信徒供養我的,我交給當地道場,我一分錢都不要。道場建立好了,馬上找幾個年輕人交給他,我也不要,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無事才好。這堂課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9/3 上午 06:25:06

 3   3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68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