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卷)(淨空法師)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卷)2001/9/23台北台視攝影棚檔名:15-14-01
諸位觀眾,大家好!
今天我們緣分非常殊勝,能夠在台視為大家介紹佛法裡面一部啟蒙很重要的經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是我在將近五十年前,跟李老師學教時第一部所學的經典。這部經在過去也曾經講過很多遍,我記得有一次在中廣利用廣播說過一次,以後有同學從錄音帶記錄下來,整理成一部《講記》,就是現在諸位同修手上所拿到的。這個《講記》我一直都沒有看過,最近大家要求到這個地方來錄四十個小時,我才把這本《講記》翻了一翻,還不錯,我還滿意。這次我們就利用這本《講記》做為主要的參考資料,有需要補充說明的,在此地跟大家做詳細深入的探討。我們用這個本子,每一次所講的經本頁數都用這個本子。諸位請看第一頁。
本經的經題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在沒有介紹經文之前,我們先說幾句話。學佛實在是很殊勝的一樁事情,佛在經典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我想大家都聽得耳熟,但是這兩句話的深義,知道的人實在講太少太少了。如果你真正明瞭這兩句話的意義,你對於學佛這樁事情就會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不會把升官發財排在第一。學佛就是學作佛,你沒有能做到佛,你這個佛是白學,你並沒有真正在學,是學作佛。佛是什麼?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
最近我們在澳洲註冊一個「淨宗學院」,我對於學院同學們說了四句話,這是對所有同學們的期望跟要求。第一句「品學兼優」,第二句「解行相應」,第三句「道德圓備」,第四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四句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成佛了,這是我們做人處世的目標。這四句話從哪裡做起?我跟同學們列了六個科目,儒學的科目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上字字句句要落實,會念會背會講沒有用處,要做到。第二部是《了凡四訓》,在台灣這邊同修們這些年來的提倡,知道的人很多。是不是真的明瞭?沒有。何以說沒有?真的明瞭,台灣沒有災難;台灣還會有災難,《了凡四訓》大家念是念了,裡面的意思沒有明瞭,也沒有認真努力去做。這部書裡面是講因果,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所謂的天災人禍都是外面的境界,佛在經典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境隨心轉」。然後你就理解,天災也好,人禍也好,根源是什麼?根源是我們的起心動念,種善因必定得善果,種不善的因一定有災難。
我們看歷史,特別是中國歷史,在全世界保存得最完整,至少三千年的歷史,仔細的去讀就是「因緣果報」。然後我們冷靜的觀察現實的世界,世界上所有一切動亂、興衰,無一不是因緣果報。了解事實真相,了解業因果報,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了。現在所說的果,我們知道是什麼樣的因,現在造什麼樣的因,我們就曉得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果報,這個事是真實的。
佛法也離不開因果,《華嚴經》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五周因果」,《法華經》「一乘因果」,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人曾經問我:「萬法皆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不是在萬法裡面?」當然是。因變成果,因就空了,果再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怎麼會不空?因果有三種性質不空,第一種性質是「因果轉變不空」,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轉變,這個性質它存在;第二是「因果相續不空」;第三是「因果循環不空」。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才知道怎樣做人,怎樣處世,如何趨吉避凶。
今天諸位看到這許多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從貪瞋痴來的。貪瞋痴,佛講三毒,我們現在講病毒。你內心裡頭有嚴重的病毒,外面受一點點刺激,你的病就發作,你得要受苦報。解決這個世間一切問題,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個話是他在七十年代講的。他講了這個話之後,我們台灣天主教于斌樞機主教才提出祭祖,那個時候我感覺得很驚訝,基督教、天主教把祖宗牌位都拿去燒掉,他現在怎麼忽然提倡祭祖?以後我打聽,有人告訴我:他參加歐洲這次會議,親自聽湯恩比博士的講演,回來之後態度變更了。而且天主教教宗明令天主教神職人員要找佛教對話,可見這次影響很深很遠。我們沒有想到,英國在前幾年,他們從小學、中學、大學,學生課本裡面都有孔孟的學說跟大乘佛法,學生已經開始在讀了。前年澳洲跟進,澳洲學校從小學、中學、大學有佛學的課本,那邊主管教育的一些人士還曾經找過我,希望我協助他們編教科書,可見得外國人很重視,而我們中國人疏忽了。
現在話說回來,我提倡這四個問題要落實,落實在《弟子規》、《了凡四訓》、《感應篇》。《感應篇》是《了凡四訓》的修行綱目。袁了凡先生怎麼改變命運?依照《感應篇》來修學。《感應篇》的內容告訴我們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遠離一切惡,勤修一切善。我們從儒家的典籍裡面選擇這三種教童蒙、教小學。佛家我們也取三本書,一本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本是《十善業道經》,這個我們剛剛在新加坡講完,現在這個光碟已經流通了。第三種就是我們《淨宗同學修行守則》,這有兩個版本,最初我編的這個版本採取的是《沙彌律儀》摘要,比較深一點,後面這個版本是摘取《無量壽經》裡面重要的教訓六十二條,又節錄《大寶積經》裡面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擷取它的精華四十四條,總共一百零六條。不但要背,常常記在心上,常常依教奉行。我希望兩年當中把這些功課做完、做圓滿,真正做到,那你就是道德之人。別人不做,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要做,為什麼?我要學作佛。學作佛就要從這裡做起,要從做個好人做起,這是好人的標準。以這個做基礎才會有成就,才真正能夠在這個世間不受災難。
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眾生的業有共業、有別業,我們雖然在這個世間共業不好,但是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有別業,我們只要真正認真修學,災難肯定有,我們可以不受。同學們常常問消災免難,現在外國都常常打電話傳真給我,問如何避免災難;避免災難,這個方法非常有效,而且一點都不迷信。這部經是學佛啟蒙的一部經典,你不了解這部經,你學佛不知道從哪裡學起。學了幾十年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沒有找到門路,沒有法子入門。諸位一定要記住,這部經是入門的經典,雖然是小乘經,它是大乘的基礎。
現在諸位請看經本,我們先介紹經題。經題可以分為五個段落來說,第一是「阿難」,第二是「問」,第三是「事佛」,第四是「吉凶」,第五是「經」,分成五段來講。
「阿難」是人名,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堂兄弟有八個人,就是他的父親有四個弟弟,他父親是老大,有四個弟弟,他們家庭也還不錯,每一個老人都養兩個孩子,所以男孩有八個人。這八個人當中,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所以他們的關係是堂兄弟,我們今天講叔伯兄弟。出家之後,他做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阿難跟釋迦牟尼佛年齡相差三十歲,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示現成道,阿難那一天出生,他是佛成道日出生的。以後他也出家,他出家的因緣《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有趣味。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問他:「你為什麼要發心出家?」他答覆得很有趣味,他看到他的大堂哥容貌非常端莊、相好,非常羨慕,他說這個身不是父母所生,一定是修成的。所以他的出家因緣是想自己有個好相,是這麼一個心,這個心就不善,所以他才遭摩登伽女之難。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心,能出家就好,出家之後慢慢再學,錯誤可以修正。以後做世尊的侍者,就是在世尊的身邊照顧釋迦牟尼佛生活上的一些瑣事。
在十大弟子當中,阿難是多聞第一,也就是說,佛示現成道之後,我們知道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前面二十年所講的經阿難沒有聽到,阿難出家的時候曾經要求他的堂哥,「你以前二十年所講的經要給我重講一遍」,釋迦牟尼佛答應他。因此,在聽經這一面,阿難聽的是最圓滿、最完整,可以說一堂不缺,這是世尊大慈大悲給他補出來了。
阿難的記憶力非常好,就像我們的錄音機一樣,一遍聽了之後永遠不會忘記。所以他的使命就是傳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集結經典,這個經典是阿難重誦出來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覆講。世尊當年講經沒有寫筆記,沒有文字記錄,完全是阿難尊者覆講。覆講靠得住靠不住,是不是阿難的意思?他有沒有記錯,有沒有記漏掉?所以集結經藏的時候就非常嚴肅了。
當時有五百阿羅漢的聽眾,由他們來做證明,這五百個人都是經常聽釋迦牟尼佛講經,阿難升座覆講他們來做證明。五百個人完全同意這才能記錄下來,如果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這句話就不可以記錄。所以經典取信於後人是用這樣的標準,不像現在是多數通過就可以,那不行!佛的經藏集結不許可,一個人不通過這句話就不能記下來,一定要五百阿羅漢各個都點頭,都說「沒有錯,佛是這麼說的」。
十大弟子當中,他是很特殊的一個人物,「教」是他傳的,除教之外還有一個「宗」,禪宗是大迦葉尊者所傳的,這是佛的十大弟子當中兩個最重要的人物。我們現在在寺院裡面常常看到大雄寶殿裡面的造像,當中是釋迦牟尼佛,左面是大迦葉尊者,右面是阿難尊者。這兩位是佛傳法之人,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不是他們傳下來的話,我們今天就沒有緣分看到經典。所以,他對於佛法的承傳有極大的貢獻。
諸位觀眾,大家好!
今天我們緣分非常殊勝,能夠在台視為大家介紹佛法裡面一部啟蒙很重要的經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是我在將近五十年前,跟李老師學教時第一部所學的經典。這部經在過去也曾經講過很多遍,我記得有一次在中廣利用廣播說過一次,以後有同學從錄音帶記錄下來,整理成一部《講記》,就是現在諸位同修手上所拿到的。這個《講記》我一直都沒有看過,最近大家要求到這個地方來錄四十個小時,我才把這本《講記》翻了一翻,還不錯,我還滿意。這次我們就利用這本《講記》做為主要的參考資料,有需要補充說明的,在此地跟大家做詳細深入的探討。我們用這個本子,每一次所講的經本頁數都用這個本子。諸位請看第一頁。
本經的經題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在沒有介紹經文之前,我們先說幾句話。學佛實在是很殊勝的一樁事情,佛在經典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我想大家都聽得耳熟,但是這兩句話的深義,知道的人實在講太少太少了。如果你真正明瞭這兩句話的意義,你對於學佛這樁事情就會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不會把升官發財排在第一。學佛就是學作佛,你沒有能做到佛,你這個佛是白學,你並沒有真正在學,是學作佛。佛是什麼?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
最近我們在澳洲註冊一個「淨宗學院」,我對於學院同學們說了四句話,這是對所有同學們的期望跟要求。第一句「品學兼優」,第二句「解行相應」,第三句「道德圓備」,第四句「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四句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就成佛了,這是我們做人處世的目標。這四句話從哪裡做起?我跟同學們列了六個科目,儒學的科目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上字字句句要落實,會念會背會講沒有用處,要做到。第二部是《了凡四訓》,在台灣這邊同修們這些年來的提倡,知道的人很多。是不是真的明瞭?沒有。何以說沒有?真的明瞭,台灣沒有災難;台灣還會有災難,《了凡四訓》大家念是念了,裡面的意思沒有明瞭,也沒有認真努力去做。這部書裡面是講因果,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所謂的天災人禍都是外面的境界,佛在經典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境隨心轉」。然後你就理解,天災也好,人禍也好,根源是什麼?根源是我們的起心動念,種善因必定得善果,種不善的因一定有災難。
我們看歷史,特別是中國歷史,在全世界保存得最完整,至少三千年的歷史,仔細的去讀就是「因緣果報」。然後我們冷靜的觀察現實的世界,世界上所有一切動亂、興衰,無一不是因緣果報。了解事實真相,了解業因果報,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了。現在所說的果,我們知道是什麼樣的因,現在造什麼樣的因,我們就曉得將來會有什麼樣的果報,這個事是真實的。
佛法也離不開因果,《華嚴經》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五周因果」,《法華經》「一乘因果」,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有人曾經問我:「萬法皆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不是在萬法裡面?」當然是。因變成果,因就空了,果再變成因,果也空了。因果怎麼會不空?因果有三種性質不空,第一種性質是「因果轉變不空」,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轉變,這個性質它存在;第二是「因果相續不空」;第三是「因果循環不空」。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才知道怎樣做人,怎樣處世,如何趨吉避凶。
今天諸位看到這許多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從貪瞋痴來的。貪瞋痴,佛講三毒,我們現在講病毒。你內心裡頭有嚴重的病毒,外面受一點點刺激,你的病就發作,你得要受苦報。解決這個世間一切問題,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個話是他在七十年代講的。他講了這個話之後,我們台灣天主教于斌樞機主教才提出祭祖,那個時候我感覺得很驚訝,基督教、天主教把祖宗牌位都拿去燒掉,他現在怎麼忽然提倡祭祖?以後我打聽,有人告訴我:他參加歐洲這次會議,親自聽湯恩比博士的講演,回來之後態度變更了。而且天主教教宗明令天主教神職人員要找佛教對話,可見這次影響很深很遠。我們沒有想到,英國在前幾年,他們從小學、中學、大學,學生課本裡面都有孔孟的學說跟大乘佛法,學生已經開始在讀了。前年澳洲跟進,澳洲學校從小學、中學、大學有佛學的課本,那邊主管教育的一些人士還曾經找過我,希望我協助他們編教科書,可見得外國人很重視,而我們中國人疏忽了。
現在話說回來,我提倡這四個問題要落實,落實在《弟子規》、《了凡四訓》、《感應篇》。《感應篇》是《了凡四訓》的修行綱目。袁了凡先生怎麼改變命運?依照《感應篇》來修學。《感應篇》的內容告訴我們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惡的標準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遠離一切惡,勤修一切善。我們從儒家的典籍裡面選擇這三種教童蒙、教小學。佛家我們也取三本書,一本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本是《十善業道經》,這個我們剛剛在新加坡講完,現在這個光碟已經流通了。第三種就是我們《淨宗同學修行守則》,這有兩個版本,最初我編的這個版本採取的是《沙彌律儀》摘要,比較深一點,後面這個版本是摘取《無量壽經》裡面重要的教訓六十二條,又節錄《大寶積經》裡面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擷取它的精華四十四條,總共一百零六條。不但要背,常常記在心上,常常依教奉行。我希望兩年當中把這些功課做完、做圓滿,真正做到,那你就是道德之人。別人不做,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要做,為什麼?我要學作佛。學作佛就要從這裡做起,要從做個好人做起,這是好人的標準。以這個做基礎才會有成就,才真正能夠在這個世間不受災難。
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眾生的業有共業、有別業,我們雖然在這個世間共業不好,但是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有別業,我們只要真正認真修學,災難肯定有,我們可以不受。同學們常常問消災免難,現在外國都常常打電話傳真給我,問如何避免災難;避免災難,這個方法非常有效,而且一點都不迷信。這部經是學佛啟蒙的一部經典,你不了解這部經,你學佛不知道從哪裡學起。學了幾十年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沒有找到門路,沒有法子入門。諸位一定要記住,這部經是入門的經典,雖然是小乘經,它是大乘的基礎。
現在諸位請看經本,我們先介紹經題。經題可以分為五個段落來說,第一是「阿難」,第二是「問」,第三是「事佛」,第四是「吉凶」,第五是「經」,分成五段來講。
「阿難」是人名,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堂兄弟有八個人,就是他的父親有四個弟弟,他父親是老大,有四個弟弟,他們家庭也還不錯,每一個老人都養兩個孩子,所以男孩有八個人。這八個人當中,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所以他們的關係是堂兄弟,我們今天講叔伯兄弟。出家之後,他做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阿難跟釋迦牟尼佛年齡相差三十歲,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示現成道,阿難那一天出生,他是佛成道日出生的。以後他也出家,他出家的因緣《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有趣味。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問他:「你為什麼要發心出家?」他答覆得很有趣味,他看到他的大堂哥容貌非常端莊、相好,非常羨慕,他說這個身不是父母所生,一定是修成的。所以他的出家因緣是想自己有個好相,是這麼一個心,這個心就不善,所以他才遭摩登伽女之難。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心,能出家就好,出家之後慢慢再學,錯誤可以修正。以後做世尊的侍者,就是在世尊的身邊照顧釋迦牟尼佛生活上的一些瑣事。
在十大弟子當中,阿難是多聞第一,也就是說,佛示現成道之後,我們知道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前面二十年所講的經阿難沒有聽到,阿難出家的時候曾經要求他的堂哥,「你以前二十年所講的經要給我重講一遍」,釋迦牟尼佛答應他。因此,在聽經這一面,阿難聽的是最圓滿、最完整,可以說一堂不缺,這是世尊大慈大悲給他補出來了。
阿難的記憶力非常好,就像我們的錄音機一樣,一遍聽了之後永遠不會忘記。所以他的使命就是傳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集結經典,這個經典是阿難重誦出來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覆講。世尊當年講經沒有寫筆記,沒有文字記錄,完全是阿難尊者覆講。覆講靠得住靠不住,是不是阿難的意思?他有沒有記錯,有沒有記漏掉?所以集結經藏的時候就非常嚴肅了。
當時有五百阿羅漢的聽眾,由他們來做證明,這五百個人都是經常聽釋迦牟尼佛講經,阿難升座覆講他們來做證明。五百個人完全同意這才能記錄下來,如果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這句話就不可以記錄。所以經典取信於後人是用這樣的標準,不像現在是多數通過就可以,那不行!佛的經藏集結不許可,一個人不通過這句話就不能記下來,一定要五百阿羅漢各個都點頭,都說「沒有錯,佛是這麼說的」。
十大弟子當中,他是很特殊的一個人物,「教」是他傳的,除教之外還有一個「宗」,禪宗是大迦葉尊者所傳的,這是佛的十大弟子當中兩個最重要的人物。我們現在在寺院裡面常常看到大雄寶殿裡面的造像,當中是釋迦牟尼佛,左面是大迦葉尊者,右面是阿難尊者。這兩位是佛傳法之人,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不是他們傳下來的話,我們今天就沒有緣分看到經典。所以,他對於佛法的承傳有極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