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超心理科學版(Life論壇) → 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您是本帖的第 180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amy2006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版主
文章:3466
積分:3929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1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amy2006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資料來源:FF網友所提供


未確認動物∼UMA之謎∼妖怪傳說 我的首頁

中國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是傳說
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以黃帝為首領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
,後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一帶,開始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定居下來。

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最早住在中國西北方姜水附近,據說跟黃
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這時候有一個九黎族的首
領名叫蚩尤音Chi You十分強悍。

蚩尤跟炎帝交戰

九黎族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
兇猛無比,他們還製造刀戟弓弩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
落。

有一次,蚩尤侵佔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
得一敗塗地,炎帝沒法子,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各部落的
禍害,就聯合各部落,準備人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

黃帝馴養六種獸

關於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i、貔音Pi、
貅音Xiu、貙音Chu、虎六種野獸,在打仗的時候,就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
認為,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

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虎兇獸,也抵擋不住,
紛紛敗逃。

天女旱神魃

常言道等人者心焦,熬過了兩三天,援軍還不見蹤影,黃帝不免焦慮一日,端坐中
軍帳與風后商討軍務,猛聽得 哨聲嘹亮,抬頭望去,一條生著兩扇金色翅膀的神
龍摩云而至,呵應龍來了,黃帝大喜,未及起身,轅門外又連珠般傳來天女魃到的
通報聲。

眼看黃帝的軍隊將要落敗,天女魃出現了,她雙目圓瞪,火氣沖天,頃刻間,狂暴
的風雨消逝得無影無蹤,天氣驟熱,溫度急劇上升了三十九攝氏度。

蚩尤兄弟驚惶了,風伯雨師詫異了,魑魅魍魎不知所措,應龍乘勢展翅撲擊,十八
路諸侯層層迭迭圍殺過來,蚩尤大敗虧輸,與殘兵敗將南遁。

天女魃運用火功旱氣,幫助父親反敗為勝,取得了冀州戰役的勝利,但不知是用力過
猛,脫了力,還是沾染了魑魅魍魎的邪氣,她再也不能夠飛上天庭,不得已留居人
間,由于她火氣太盛,乃干旱之神。

凡居住的地方,無涓滴雨水,老百姓根本無法耕種,後來小農神后稷的侄兒、首倡
牛耕的叔均將此事稟報黃帝,黃帝便把魃遷徒至赤水以北的偏遠處系昆山共工台,
魃不愿住在偏僻荒涼的地方,時時逃出來,農民們恐怕她帶來旱災,就挖通溝渠,
清除河道,大聲吆喊著驅趕她,旱神快回赤水之北。

黃帝騎應龍領戰蚩尤

黃帝在大戰中讓應龍用它司水的本領主戰,黃帝也馭龍升天,乘龍而去司水領戰,
不過數日,十八路諸侯陸續到齊,黃帝重整旗鼓,約定蚩尤在冀州之野會戰,黃帝
私下盤算,蚩尤精通布霧法,應龍擅長蓄水行雨術,暴雨還怕驅不散濃霧,便發下
令箭,命應龍作先鋒打頭陣。

應龍拍了拍翅膀,飛臨兩軍陣前,行雨的架式還沒擺好,早已與蚩尤秘密結盟、擔
任內應的風伯、雨師在黃帝軍中一齊發揮,刮起一陣折樹毀屋的狂風,下起一場傾
江倒海的驟雨,將應龍積儲的水源耗盡,把蚩尤統領的大軍打散。

蚩尤風伯雨師助戰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使黃帝
的兵士無法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
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終於把蚩尤打敗了。

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
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了。

炎帝神農氏

上古帝王神農氏,發明使用火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同
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弦瑟,開始蠟祭和市場,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
社會神農氏,又稱發明使用火的炎帝。

因生長於姜水,故姓姜,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他製作農耕用具,並教導人民從事
農業生產,讓我們由採集、漁獵進步到農耕時期。

炎帝敗給黃帝

這些神話反映這場戰爭是非常激烈的,各部落看到黃帝打敗了蚩尤,都挺高興,黃
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擁護,但是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衝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
涿鹿縣東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敗,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與炎帝都是大有功於人民的兩個大的部落首領,由於各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張,
彼此之間離心離德,終於釀成了一場大戰。

炎帝以火為進攻武器,而黃帝則以熊、羆、狼、豹、虎等猛獸為前鋒,以鵰、鶡、
鷹、鳶等凶禽作旗幟,雙方在阪泉之野展開一場惡鬥,直戰得血流成河,結果是黃
帝戰勝了炎帝。

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
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也常常
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後代的人還在現在陝西黃
陵縣北面的橋山上造了一座黃帝陵。

經過多次戰鬥,有熊氏獲勝,於是眾諸侯拜有熊氏為萬國之君,為帝王,因有熊氏
有土瑞之德,被尊為黃帝,炎帝仍為神農氏,為他自己國家的國君。

黃帝一統中原

關於龍文化的發展背景,在黃帝時代,已具體呈顯出來,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建國於有熊,故稱有熊氏,因以土德王,土色為黃,
故稱黃帝。

黃帝時各部落之間互相侵伐,百姓受苦,黃帝修德,整頓軍隊,用武力統一各部落
,於涿鹿山名,在察哈爾省涿鹿縣東南或宣化縣東南之雞鳴山擒殺九黎族首領,九
黎君長蚩尤,旋又聯合熊、羆、貔貅、貙、虎等圖騰氏族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河北
省保安縣或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經三度交鋒,終於征服,得到各部落的擁戴,被擁
為聯盟共主。

傳說中有熊氏黃帝族黃帝、九黎族蚩尤、神農氏炎帝族炎帝的根據地以及涿鹿、阪
泉大戰的位置圖

黃帝長有四張臉

後來黃帝又懾服了東西南北四帝,取得了中央天帝的地位,傳說黃帝長有四張臉,
可同時看到四面八方,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黃帝發明造船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室、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
等,這些當然不會是一個人發明的,但是後來的人都把它記在黃帝帳上了。

后土的臣子輔佐他

還有一個名叫后土的臣子輔佐他,這后土手執繩子,管制四方,在黃帝的統治下,
原始社會變得井然有序,獲得了暫時的和平和發展,故有黃天后土之稱。

后土養蠶

傳說黃帝有個妻子名叫縲音Lei祖,親自參加勞動,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
知道蠶的用處,縲祖教婦女養蠶、繅絲、織帛。打那時候起,就有了絲和帛了,倉
頡造字

倉頡造字

黃帝還有一個史官倉頡音Cang Jie,創製過古代文字,我們沒有見到過那個時期的
文字,也沒法查考了。

採用龍的圖騰

黃帝統一中原後,為了制定共同的圖騰,各部落多建議採用有熊部落的熊圖騰作為
群族的共同文化表徵,但黃帝認為,應採用融合各部落特色的圖騰,於是將各氏族
圖騰的優點聚在一起,終於制定一種綜合式的圖騰,就是今日所見的龍的圖騰,代
表整個種族的精神像徵。

龍的形象有八千年

考古學認為,中國龍的形象至少有8千年以上的歷史,早期歷史典籍中,關於龍最詳
細的描述就和伏羲、女媧、黃帝及禹等民族領袖有密切關係。

伏羲生就龍身牛首、龍唇龜齒,任命飛龍氏造六書,潛龍氏做甲歷,水龍氏平治水
土,火龍氏炮治器用,降龍氏倡率萬民,龍馬負圖出河,伏羲參照此圖以畫八卦,
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炎帝是龍的種

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炎帝顯然是一個龍
種,相傳炎帝生下來時就具有龍的容顏,他的母親女登曾在寶雞姜水東岸的九龍泉
為炎帝洗澡,洗完澡後又騎上一條青龍,飛到蒙峪石洞隱居,那泉也是因炎帝的出
生和光臨才現出九條小龍。

酃縣的龍取得炎帝遺體

又說炎帝三歲時就拜見龍王,要求龍王施雨要均勻,到他老死的時候,各處的龍王
都爭搶著要把炎帝的遺體葬埋在自己管轄的地方,最後酃縣的龍如愿以償,直到現
在炎陵山下米水河邊的龍腦石、龍爪石,龍還張牙舞爪、得意洋洋地笑著的。

堯是赤龍的兒子

相傳堯是赤龍的兒子,他秉承火德,因此赤龍應焉,而舜即位時,曾有黃龍負河圖
而出,他自己也曾變作一條游龍,他們派鯀擔當治水的重任,

鯀治水重任勞而無功

鯀有一顆善良的愛民心,可惜方法不對,只是一味地填堵堙塞,結果越塞越漲,可
憐鯀勞而無功,終被堯殺死在荒涼的羽山,以死治罪。

虯龍的腹中蹦出禹

鯀死後屍身三年不腐,後來一條無角的虯龍從他的腹中蹦了出來,這便是他的兒子
禹。

鯀又是黃帝的應龍

而鯀自己則化作一條龍,當年為黃帝打仗的應龍,又為禹來治水,用頭和身軀沖開
淤泥,用長長的尾巴規划水道,導引水流,所以傳說中的禹本身就是龍,禹字甲骨
文有如有人用手握著一條蛇,所以中華民族都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龍的種類

龍有著不同的種類,帶有鱗甲的龍,稱為蛟龍,有翅膀的龍,稱為應龍,長角的龍
,稱為虯龍,沒有角的龍,稱為螭龍,能升天的龍,稱為蟠龍,身長八尺以上,稱
為馬龍。

由上到下分別為蛟龍、應龍、虯龍

左側是螭龍、中間與右側都是蟠龍

1.蛟龍、應龍、虯龍、螭龍
三國魏張揖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

2.天龍、神龍、地龍、伏龍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有四種龍,一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
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藏龍,守護王大福人藏者。

3.胎卵濕化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龍有胎卵溼化四種,龍有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4.象馬魚蛤蟆蛇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須彌藏經,龍有五種象龍、馬龍、魚龍、蛤蟆龍,此四種旁類
,蛇龍,五龍之長是正類。

5.鱷蛇魚龜獸鳥
王大有龍究竟是什麼,廣義龍有四十幾種,分為六大類,即鱷鼉類、蛇類、魚類、
龜類、獸類、鳥類。

主龍系包括夔龍、鼉龍,蛇類螭龍在輔龍支系中居首,包括螭、螣、肥遺、巴、
閩、蜒等其次是魚類龍狸,包括蟠龍、螭吻、魚尾龍、狎魚等。

再次是天黿龍,包括、龜、玄武、霸下、贔屭等,獸類龍有椒圖、狻猊、狴犴、象
鼻龍、馱龍等,鳥類龍有應龍、饕餮龍、鯤鵬、飛龍等。

龍生九子的介紹

明朝李東陽所著的懷麓堂集中曾記述,明孝宗問李東陽,龍生九子何名,身為宰相
的李東陽無法回答,後轉詢同僚,吏部員外郎劉績回答,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
好,根據劉績所陳述的龍之九子的形象與特質,後人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文物中,已
逐漸使之具體的表達出來,大家可以在一些古文物,或者建築中看到龍生九子的造
型哦,以後若有機會看到,可以仔細觀賞哦。

1.囚牛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
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
形象。

2.睚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口是其遺像。

睚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平 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
飯之德必償,睚平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
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3.嘲風平身好險,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于饕餮是傳說中
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
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4.蒲牢亦稱徒牢平身好鳴,鐘上細獸是其遺像。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
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于鐘上,并將撞鐘的長木
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5.狻猊平身好座,佛座獅子是其遺像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
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
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于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
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6.霸下平身好負重,石碑下座獸是其遺像,形似龜,故名龜趺

負屭亦作贔屭或屭贔,平身好文,石碑兩旁之文龍,是其遺像,負屭也稱龜趺,形
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
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7.狴犴或名憲章,獄門上獸頭是其遺像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
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于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8.椒圖性好闌,立於門首,形似螺蚌等六者異名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
,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于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
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9.虫蠻吻平身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另一說法鴟尾,性好水,設於屋脊,可
禁壓水災。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
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
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于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
殿脊、屋頂之上。

龍生九子其中六種囚牛、睚、蒲牢、狻猊、霸下、狴犴

我們是饕餮、金猊、椒圖

龍之九子另一章

另外在明楊慎所撰升庵外集中,亦載有龍生九子事與上述懷麓堂集中所載
蒲牢、狴犴、睚三者相同外
贔屭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
螭吻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形似獸
饕餮性好食,立於鼎畫
虫八虫夏螭吻性好水,立於橋柱
金猊性好煙火,立於香爐形似獅
椒圖性好闌,立於門首,形似螺蚌等六者異名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龍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
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
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西方的龍跟東方的龍

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
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
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一樣。

龍的文化圖騰

從上古巫卜到易經甚至後來的勘輿風水中,龍的形象也和統治者及國家的命運息息
相關,龍因此諸多原因,遂被歷代帝王作為天命和權利的標誌。

過去的理論認為龍信仰來源於蛇的圖騰崇拜,而蛇圖騰在女媧、伏羲等形象上能明
顯地看到,炎黃二帝時開始達到鼎盛,龍的圖案造型上經歷了極多的藝術變形和演
變。

但炎黃帝在距今大約五千年左右的黃河流域,而考古發現,距今五千年以上非黃河
流域的龍形象已有多件,如遼寧阜新查海出土的距今達八千年的石塊堆塑龍、內蒙
古赤峰趙寶溝出土的距今七千年的陶紋龍、陝西寶雞北首嶺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
彩陶龍。

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的蚌塑龍、內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出土的六
千年的黃土夯筑龍、湖北黃梅焦墩出土的距今近六千年的河卵石擺塑龍、甘肅甘谷
西坪出土的距今五千五百年的彩陶龍。

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玉龍、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距
今五千年的彩陶盤龍、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距今五千年的白玉龍,等等龍的形象
分布于如此廣泛的范圍和時期,這使得龍的起源又變得模糊起來。

我這有一本美國的科普雜誌,封面就是一個類似咱中國龍的圖像,文章里說這個圖
案是從亞里桑納州西北部一個山洞裡的壁畫里刻印下來的,據說那了曾經發現過UFO
,有好多真實案例,還有目擊者那條龍畫的我看跟咱們中國所推崇的龍大致一樣,
就是眼睛不是那麼圓。

那幾位發現圖案的探險者說這裡一下雨,或者陰天就經常能聽到有如大型貓科動物
般的吼叫,但很次耳很有穿透力,但有的科學家說這種現象屬於天空上云和冷空氣
交融結出來的結晶被流動的空氣和風吹動所產生的聲音,這本雜誌很八卦,它說的
是外星生物創造了中國龍,是到地球來做一個奇怪的生物實驗,把幾隻留在了地球
為了是觀察地球的環境,說的是天花亂墜最後還說那種聲音,直到現在還有經常聽
到過。

在美洲也有修行人遇龍的經歷,古代和現代龍的描述與形象其實沒有大差別,只是
有不同的藝術變形,而且種類不同。

龍的具體形象描述

中國八千年前就有龍的具體形象,而印度佛教也有很多龍的具體形象和描述中,印
度龍的描述和特點都出奇相似,有很多可能性,其中一種可能是,中國和印度都有
龍存在或出現過。

說文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順
也。

廣雅文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無角曰螭,未升天曰蟠龍。

墨客揮犀云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
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其墜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別行疏云龍有四種一守天宮殿,持令不落,人間屋上作龍像之爾,二興云致雨益
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四伏藏,守轉輪王大福人藏也。

至於鹿角、馬頭、魚鱗、蛇身、蜥爪等等描寫有不同說法,多是後人的附會而已,
而且各種記載中的龍有不同種類和差異,但外形大致相似。

原來是四不象麋鹿的描述,不也是多種動物的組合,我們不能說,這樣綜合多種動
物特征的動物就是想象,就一定不存在。

我個人認為,龍文化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現象,一方面,在圖騰崇拜,野獸恐懼,未
解之謎,上古神話等等文化現象中,不斷產生龍的傳說和極多藝術變形圖案。

另一方面,又有大量遭遇龍的歷史記載,龍可能是某種或某幾種已知或未知的生物
,被人看到後強化了對龍的描述和傳聞,第三方面,有宗教思想和修行見聞的影響
,有統治者意識形態介入,也使龍文化不斷發展。

所以歷史中,龍的形象不但包含了人們的想象和神話,也包含人們一些當時無法理
解的見聞如龍卷風等,甚至包含已知或未知實體生物出現的經歷,龍的故事中有真
有假,真偽難辯,使龍變成一種亦幻亦真的神物。

龍不是華夏民族的專利,印度,西藏,東南亞,都有龍的不少記載,而世界各地不
少古代文明和神話中也有何蛇龍相關的信息。

先聊聊龍和龍王的區別,也就是很多人問到的,印度佛經中的龍和中原傳說中的龍
到底有沒有區別。

佛教經典中的龍

在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前,龍王一詞在我國道教中已出現,在道教的有關典籍中早有
諸天龍王、五方龍王等說法。

龍確實是六道中的眾生,經凡夫眼得一見,但佛經和歷史上仍多有龍的記戴,龍雖
有善惡,在佛法中講的天龍是佛法眷屬,所以古代多位高僧大德曾有經歷過。

上古時代中國海神的形象是鳥身,後演變為水族,佛教傳入中土後,佛經中大量龍
王的稱謂和事跡,也導致了民間出現人們熟悉的四海龍王等觀念,通典中曰,唐明
皇賜封號予四海龍王,唐代時制定了祭四海龍王制度。

我們可以用漢語的龍王來代表龍族Naga,而用龍.蛟.虯.虺.螭等來代表一般的
龍系生物Nrug,是不同的族群,但在漢地,由于文化原因,並沒有加以明確區分,
通常龍王也是龍的形態或做擬人化。

護法龍天裡面的龍和天龍八部的龍是龍族Naga,佛典中的龍王龍女聽經,漢地拜的
五方龍神,海龍王等,應該是龍族Naga,而不是一般的龍,如龍樹菩薩Nagarjuna
名字裡的龍Naga是龍族,而不是漢地的龍Brug。

佛說罵意經曰,墮龍中有四因緣,一者多布施,二者多癡恚,三者輕易人,四者自
貢高坐,是為四事作龍上頭一得福,後三事得龍身。

律經說,諸畜生有角者,為前世喜著角橫叉,為好得角罪,畜生身或有異色者,為
著彩衣有惡意,貪以為好故得是罪。

華嚴經可以說是佛教中描述宇宙萬物的大全,據說此經內容太多,佛陀傳完後本來
沒有在人間流傳,存於海龍王處,數百年後,大智者龍樹誓要學遍世間一切經典,
後來被龍王請到龍宮中,看到無量佛經甚為贊嘆,特別記下了部分華嚴經,後流傳
於世間,成為世間最圓滿的佛典。

華嚴經中關於龍王的典故很多,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
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水,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思議,白虎通云鱗虫
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

有無量諸大龍王,所謂毗樓博義龍王,婆竭羅龍王、云音妙幢龍王,如是等而為上
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云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大藏經中有極多關於龍王的經文,還有多種龍王咒60多種,提到地球各處有數以億
計的龍族,有6萬龍王,其中有皈依護持佛法者,甚至有得道的龍王菩薩,最著名的
佛說海龍王經,中有龍王詳細的描述和種種因緣,有人也對上面提到與龍王有關的
祈雨法事和龍王咒感興趣,有機會再漫談。

印度教的龍那迦

實際上印度佛教對中國龍文化的影響也很大,據說佛教中的龍緣於印度原始的蛇形
神,梵語那迦,能居于山中水中稱王,也能神通變幻,上天入水,翻云覆雨,掌管
人間水域。

印度傳說中,它們擁有可以照亮黑暗的地底世界的世間罕有的寶石,能在湖海及水
族中稱王為尊,它和蛇與水族有關,一般住水里,如河海湖泊和並等,但也有居地
的,它們不喜歡環境污染和煙,譬如香煙的煙和我們燒烤的煙。

由於印度佛經中的那迦和中國漢地龍驚人的相似性,所以在佛經漢譯的過程中,那
迦一致被譯為龍。

藏族蒙族龍的文化

藏族蒙族也受到佛教的影響,有關於龍的文化和龍王崇拜,著名的藏傳佛教中還非
常重視龍王的供養,著名的龍王寶瓶據說可以增加地氣,風調雨順,讓龍王水眾全
力護持佛法。

龍又有分天龍,金龍(黃龍).黑與白龍.蛟龍.虯龍.虺龍.螭龍.離龍.應龍.
虫申龍.四方神中的青龍,在地上的地龍,而迪士尼中花木蘭的孝心感動了她的祖
先,特別派遣具有小小神力的木須龍。

由于地緣文化等關系,藏傳佛教完整的保留了很多原始佛教的內容,因此我們不妨
從藏傳佛教的角度來分析佛教中的龍和漢族傳說中的龍,下面介紹西藏大德的詳細
介紹和資料分析,龍Brug,水族,可變化大小,有善惡,形態各異,如蛟等,龍族
藏文是Klu,梵文是Naga,而漢語應為龍王,有人首,可變化身形。

漢藏的幾乎相同,和中國帝王們繡在龍袍上的圖案差不多,有變大變小的能力,常
與雨和雲在一起,中國歷史典籍中的很多蛟龍可變化大小形態並據水騰雲的記載,
今後介紹。

西藏眼中的龍族

西藏人畫中的龍,藏文是Brug,和漢地龍一樣,龍族的圖片半人半蛇,龍族梵文是
Naga,藏文是Klu,即是印度及佛經中的龍族。

它們可以變人,變蛇或其它形態,在西藏的畫裡,常見它們化為半人半蛇相,分雌
雄,雄的平胸男人首,雌的女首大胸,這些形象和華夏傳說中的半人蛇,如女媧伏
羲等先祖,以及蛇類原始圖騰出奇的相似,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假設,華夏民族祖
先很可能和龍族有密切的親緣關系,真的如千百年流傳的那樣,我們是龍的傳人。

半人半蛇相龍族在西藏的畫裡,又分寂靜或忿怒類,寂靜的如這圖手拿寶瓶或伏藏
經書,忿怒的拿武器,在需要特別表明是海里的龍族時,一般畫法是畫其手上拿著
珊瑚或珍珠,它們喜歡寶貝,所以會守護有財寶,礦和伏藏等的地方,龍珠也是很
可能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將來會介紹龍族和寶物密切聯系的資料。

龍也有好壞分別

龍族有好,有壞如果惹它們生氣了,也會害人,大可禍害地區,小的就令人生病,
一般為皮膚病,將來會補充介紹幾例由傷蛇引起的怪病案例,確實都是皮膚病且無
藥醫治,有些怪病多是龍族害的,龍王寶瓶也指供養龍族的寶瓶,祈雨時修供養龍
王的法。

各種神話傳說中的龍宮和龍樹去取經的龍宮,也是龍族的宮殿,故事裡陪唐僧上路
的龍變成馬,應該也是龍族,因為龍burg不會變成馬,所騎是龍馬。

總知龍王和龍的概念,大家應當看出點眉目了吧,對於龍的傳人是否又有了更深的
理解。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7/14 上午 02:32:08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478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