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佛慧訊第七十三期
證悟的女性
堪布卡塔仁波切
自古以來女性的地位
自古以來,男性因力氣大便較優越。要瞭解為何有這種觀念存在,就 要追溯到古代充滿戰爭和暴力的時代。古代力量最強的戰士便統治了 戰敗者。一個再野蠻粗魯的人,即使他的知識再怎麼淺陋,只要他在 戰場上驍勇善戰,也能當上國王。
當時的世界,強者就這樣統治著支配著弱者。由於男性通常較女性強 壯,他們便支配女性,就像國王統治他的人民一樣。
如此長久以來,女性不僅被視為弱者,一般來說,也被認為較差、較 無智慧,品德也不如男性。在家庭裡,男孩被高高捧在手上,女孩便 被視為累贅。為了使女孩能出嫁,還要陪上一筆嫁妝;很多國家,只 要男孩負擔得起,娶幾個女孩都沒問題。女性沒有機會接受教育,也 很少有讀書或寫字的機會。宗教的修行和儀式也把女性排除在外,認 為真正的精神追求,對她們是有害而無益的事。
但是,沒有實際的事實能夠支持這種傳統,而女性被認定較為卑下, 也沒有合邏輯的原因可述。
由於對真理的無知,讓我們在世間經歷到這麼多的分別。人依習氣, 而非依思考生活,頑固地執著過時的信仰和傳統。
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印度這個國家更明顯的了。此地早期衍生的種姓和 社會階級分離的嚴格制度,至今仍然存在。這始於統治全國各地的一 些國王,他們的勢力擴展得很大,以致一家人都被尊為活神,而統治 國家的實際重任則落在宰相、大臣、學者、醫生、法師和祭司的身上 。這些人及其家族形成印度的統治階級,連同宗教領袖,稱為婆羅門 。他們在最上,其下是一般的領導者。次下的階級是勞動者,如戰士 、商人、工匠、僧侶、農夫、酒商……等等。而最低的人被稱為石頭 種姓,意指毫無價值。此階級的人數最多,由國家中最貧窮和最無力 量的人所組成。
婆羅門是國家中受教育最高的一個階級,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健康, 養成一種潔癖的習慣,並將它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上。他們不和其它 階級的人來往,不吃最下階級的人所準備的,甚至觸到的食物,不碰 觸低階級人的手。其它階級的人也藐視,迴避石頭種姓階級的人,這 種種姓階級的分離,延續至今。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皇族階級,卻放棄他的特權。他放棄在宮中身為王 子的生活,去當乞丐,身邊只有一個乞食的缽。他打破了種姓制度, 並教導大家,人與人之間並無差異,沒有高低的種姓階級這回事。他 教導一切以心靈為最重要,如果心是純淨善良的,便是一個高尚的人 ;如果心是邪惡不淨的,便是一位愚劣者。
釋迦牟尼佛還開啟了平等的觀念,引進民主的原則來協助管理日漸擴 大的僧團。他的想法是:「僧團為僧眾所有,也由僧眾管理。」此即 意味著:僧團的一切計畫和決定,都須經過僧眾們的討論和意見溝通 。
在此我要提醒諸位,雖然眾生都具有平等的佛性,但每個人在其他方 面並不盡然相同。有些人需要特別的關懷,尤其是生病和殘障的人。 而長者也應特別受到尊重,因為他們年紀較大,人生的閱歷也較豐富 。佛陀自己常親自照顧老人和弱者。
世界上每個人都與生俱有等質等量的佛性,在這方面,沒有任何人是 較其他人優越的。所有的人,不論性別、不論階級高低,都要經歷疾 病和痛苦,忍受艱困和失去,以致最後的死亡,然後再次轉生,重新 開始。能夠超出這個輪迴的人,才是真正優秀卓越的眾生。
男女本具相同的佛性
男女兩性證悟佛性的能力是完全相同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其真實 性也確實不變,因為佛陀教導男女本具相同之佛性。所以,不論我們 從邏輯或佛法的角度來看,都可以認定男女具有了悟佛性的同等能力 。
雖然從知性上和佛法上的觀點來看,我們也許能瞭解男女兩性的能力 是相同的,但是從世俗及歷史的觀點來看,男性的統治者多過女性, 原因在於根深柢固的傳統,在我們心中形成習慣的模式,認為男性較 女人有力,也較能成就。這樣的觀點已被全世界視為真理,結果造成 女性很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一旦慣性的模式形成,女性也同樣 能的事實就不被承認。由於這個文化上的否定,女性失去了自信, 也不再嘗試表現自己的能力,這就是何以很少有女性統治者的原因。
不論性別全力以赴
如果我們仔細看,就會明白女性也有才能、力量和精神去達成過去男 性曾做過的事。例如:我們都對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很熟悉,當她首 次當上總理時,記者問她,以女性身分來統理印度人民有何感想﹖她 回答說:當她治理國家時,並不存在自己是女性的想法,只是清楚自 己有這份能力來照顧印度人民。她沒有想到性別的問題,只考慮到自 己的能力是否勝任。對她而言,這才是能否真正去照顧人民的主要關 鍵。
因此,如果女性沒有想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意志和知識,即使再怎 麼有男性的氣概,也會因缺乏自信而被視為無能的凡夫,無法去利益 他人。
如果我們明白自身有能力、意志和知識,就算非常女性化,也能常去 利益眾生。所以能否了悟自身的潛能,進而去利益眾生,完全是一種 心態的問題。如果具有很強的意志、精進和虔誠的心,不論生為男或 女,都有達成目的的可能。基於這一點,男性便沒有道理自認比女性 優秀能而驕傲,女性也不必認為男性較強而羨慕他們。
就能力來看,男女兩性是平等的,唯一真正要做的,不是互相驕傲或 羨慕,而是不論什麼性別,都要全力以赴,達成目標。
以上簡單說明一般人對女性所熟悉的觀點,接著我們要以佛法的立場 來討論女性。
釋迦牟尼佛十五歲到八十二歲之間,共轉了三次法輪,給聲聞緣覺乘 (小乘)、菩薩乘(大乘)和金剛乘(真言來)三種的法教。
在聲聞緣覺乘的教法裡,佛陀提到外在身戒的重要性,並給予各種不 同戒律的教授:在家居士戒、沙彌戒、出家具足戒。佛陀初轉法輪, 是同時為男女二性共同宣說的。在家居士不論男女,其戒條的數目都 是五(五戒),沙彌戒和沙彌尼戒是三十六(沙彌尼戒的戒條數目, 在顯密教中不一樣),但比丘具足戒的二百五十三,和比丘尼戒的三 百五十三,在數目上便有所不同,這是顧慮到女性在體能上較男性為 弱,較有可能遭遇到不利的狀況,例如強暴或其他不利身體的情形, 為了保護,具足比丘尼又增多了一些戒條。
為了開悟,佛陀所展現的證悟與方便法門,對男女而言都是相同的。 首先,經由禪修始能達到阿羅漢的內證──能成為阿羅漢是來自修持 的證果。阿羅漢的藏文是札沖(drachom),所以札沖瑪( drachom-ma)指的就是女阿羅漢,而札沖巴(drachom-pa)就是男阿 羅漢。由於兩性皆具佛性,因此,也都有能力得到此種層次的證悟。 佛陀的法教包括了對女性的教導,不只是因為佛慈愛她們,而是因為 女性也具有同等的成佛種子。
為何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條數目不一樣﹖如前所述,這是因時代不同。 那時有位受具足戒的比丘尼,名叫優葩拉,她十分年輕貌美。依當時 傳統,比丘和比丘尼都必須挨家挨戶去托缽乞食。有一天,優葩拉走 到皇宮去乞食,國王看到了便想要她,強迫優菔拉到皇宮。由於她已 證悟到羅漢果位,因此,在國王將要動手強暴她時,她飛上高空。國 王看到她示現的神通,非常後悔自己的惡行,把心轉向佛法。從此, 國王成為一位大修行者。但是,從那天起,比丘和比丘尼的戒條就不 一樣了。
聲聞緣覺乘最主要的是身戒。女性由於較有可能遭遇到不利於身體的 狀況,而基於戒條是依據外在身體而制訂的,因此男女行者在這方面 的戒條便不一樣。
女性與菩薩戒
菩薩戒基本上較重心態方面,與身體行為及外在戒律沒多大關係。受 戒和願心,及堅忍的意志有關,所以,男女兩性都能同樣持守同一戒 律。
修行菩薩道,男女的修行並無不同。每個人都要修六波羅蜜,一個人 如果精進修持,就可以經由十個階段的證悟,而達到第十地的菩薩果 位。至於多快能證得十地,就必須視其對修持的精進、熱誠和虔信而 定了。具有熱誠、虔信並堅持到底者,不論男女,都比懶惰者更能快 速達到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