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戰略核武與傳統軍力發展及對全球安全影響
冷戰結束後,中共認為美國為確保世界單一超強的優勢,極有可能透過經濟和軍事壓力,限制其崛起,因此將戰略目標指向美國,積極發展具有威懾作用的戰略性核武。本週「韜略談兵」專欄特以專文探討中共戰略核武與傳統軍力發展狀況。(編按)
壹、前言
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於上月十八至二十日訪問中國大陸,其中研討的議題包括中共核武及軍費過高的問題,他認為中共部署的飛彈不只瞄準太平洋地區,而是瞄準世界許多地方,不僅使台海軍事失衡,也使整個亞太地區面對軍事失衡的危險。
二○○二年,美國媒體披露,美國國防部草擬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把中共也列入潛在的核打擊對象,足見中共戰略核武及傳統軍力使「中國威脅論」更加有立足點,造成美、日諸國的疑慮,全球民主國家亦相信中共正在延伸彈道飛彈的射程,使它可以涵蓋世界大部分地區,故唯有提高中共軍事的透明度、降低軍費及減少核武數量,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形勢始能趨於穩定。
貳、中共戰略核武的發展
一、九○年代前中共戰略核武發展與特性
中共決定發展戰略核武的主因是一九五○年韓戰期間和一九五五年台海危機時受到美國的核威脅,一九五五年一月做出研製核武器的重大決策。歷經十年,於一九六四年十月首枚原子彈試爆成功;一九六五年五月,首次以飛機空投方式試爆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載有核彈頭的東風二型導彈試射(爆)成功,兩彈結合使中共真正具備了核攻擊的能力。東風二型導彈之射程千餘公里,僅能威脅東亞及西伯利亞若干地區。至一九六七年五月,東風三型導彈試射成功,射程達二千八百公里,威力可及整個亞俄地帶,同年六月氫彈試爆成功,增強其彈頭摧毀能力,由於核彈頭和載具數量在六○年代均未超過五十枚,其嚇阻能力尚屬弱小。六○年代後半期中共核武快速成長,其國際地位顯著提升,鄧小平對此即提出:「如果六○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一九七○年一月,東風四型導彈試射成功,射程達七千公里,威力可達歐俄及阿拉斯加。至七○年代末期,中共核武載具和彈頭數量均已超過二百,約和英、法兩國實力相當;一九八○年五月,東風五型試射成功,射程九千至一萬三千公里,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洲際彈道飛彈」的國家。一九八二年十月,巨浪一型潛射彈道飛彈試射成功,證明中共核武力具有「第二擊核報復能力」,一九八五年五月東風二一A型飛彈試射成功,射程雖只有一千八百公里,但卻是中共首次成功研發的固體燃料、機動發射、低當量彈道飛彈。此一發展使中共核武力不再是只能威脅蘇聯,亦可威脅美國本土,因而改變其八○年代中期以前純粹反蘇的單面向核威懾戰略,而是平等對應美、蘇兩強潛在威脅。
二、中共核戰略改變之因素
冷戰結束後,中共認為美國意圖透過其所領導的單極國際體系,將美國領導地位擴散至全世界,以確保世界單一超強的優勢。又由於戰略利益與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極有可能透過經濟和軍事壓力,限制中共崛起,如「中國威脅論」的擴散、武器禁運條款等,尤其美國積極拉攏日本,強化美日安保運作的目標指向中共。因此,中共將戰略目標指向美國,並推動國防現代化,爾後經歷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一九九九年科索沃戰事、二○○二年美國退出反彈道條約(ABM)等重大事件之後,先發制人已成為美國的戰略原則,是以中共憂慮美國完成飛彈系統,可以癱瘓中共發動第二擊攻勢,因此積極朝向有限核威懾戰略方向努力。
壹、前言
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於上月十八至二十日訪問中國大陸,其中研討的議題包括中共核武及軍費過高的問題,他認為中共部署的飛彈不只瞄準太平洋地區,而是瞄準世界許多地方,不僅使台海軍事失衡,也使整個亞太地區面對軍事失衡的危險。
二○○二年,美國媒體披露,美國國防部草擬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把中共也列入潛在的核打擊對象,足見中共戰略核武及傳統軍力使「中國威脅論」更加有立足點,造成美、日諸國的疑慮,全球民主國家亦相信中共正在延伸彈道飛彈的射程,使它可以涵蓋世界大部分地區,故唯有提高中共軍事的透明度、降低軍費及減少核武數量,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形勢始能趨於穩定。
貳、中共戰略核武的發展
一、九○年代前中共戰略核武發展與特性
中共決定發展戰略核武的主因是一九五○年韓戰期間和一九五五年台海危機時受到美國的核威脅,一九五五年一月做出研製核武器的重大決策。歷經十年,於一九六四年十月首枚原子彈試爆成功;一九六五年五月,首次以飛機空投方式試爆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載有核彈頭的東風二型導彈試射(爆)成功,兩彈結合使中共真正具備了核攻擊的能力。東風二型導彈之射程千餘公里,僅能威脅東亞及西伯利亞若干地區。至一九六七年五月,東風三型導彈試射成功,射程達二千八百公里,威力可及整個亞俄地帶,同年六月氫彈試爆成功,增強其彈頭摧毀能力,由於核彈頭和載具數量在六○年代均未超過五十枚,其嚇阻能力尚屬弱小。六○年代後半期中共核武快速成長,其國際地位顯著提升,鄧小平對此即提出:「如果六○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一九七○年一月,東風四型導彈試射成功,射程達七千公里,威力可達歐俄及阿拉斯加。至七○年代末期,中共核武載具和彈頭數量均已超過二百,約和英、法兩國實力相當;一九八○年五月,東風五型試射成功,射程九千至一萬三千公里,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洲際彈道飛彈」的國家。一九八二年十月,巨浪一型潛射彈道飛彈試射成功,證明中共核武力具有「第二擊核報復能力」,一九八五年五月東風二一A型飛彈試射成功,射程雖只有一千八百公里,但卻是中共首次成功研發的固體燃料、機動發射、低當量彈道飛彈。此一發展使中共核武力不再是只能威脅蘇聯,亦可威脅美國本土,因而改變其八○年代中期以前純粹反蘇的單面向核威懾戰略,而是平等對應美、蘇兩強潛在威脅。
二、中共核戰略改變之因素
冷戰結束後,中共認為美國意圖透過其所領導的單極國際體系,將美國領導地位擴散至全世界,以確保世界單一超強的優勢。又由於戰略利益與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極有可能透過經濟和軍事壓力,限制中共崛起,如「中國威脅論」的擴散、武器禁運條款等,尤其美國積極拉攏日本,強化美日安保運作的目標指向中共。因此,中共將戰略目標指向美國,並推動國防現代化,爾後經歷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一九九九年科索沃戰事、二○○二年美國退出反彈道條約(ABM)等重大事件之後,先發制人已成為美國的戰略原則,是以中共憂慮美國完成飛彈系統,可以癱瘓中共發動第二擊攻勢,因此積極朝向有限核威懾戰略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