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入一真法界的音聲法門-華嚴篇
作者:賴靜涵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照。」
-《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讚品第二十》-
華嚴宗名列中國佛教的「教下三宗」。和天台宗一樣,華嚴宗也是有判教和止觀,只是華嚴宗強調佛陀所證得的「一真法界」,多出一份玄妙離奇的描述,因此常被誤為光說不練的「名相佛教」和「口號佛教」。事實上,華嚴宗和天台宗一樣,重點不在哲學,而在止觀。修行的目標是在於悟入經中闡述的「一教圓乘」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釋尊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佛境界。
《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素有「經王」之稱。自古以來,就有「讀過華嚴,方知佛家富貴」之語。據說《華嚴經》本來有三種版本,即上、中、下三種。由於上本與中本之頌偈數量和品數浩大,不是凡夫之力所能受持,故隱而不傳,今所傳者是屬於「下本」的《華嚴經》,原有十萬頌偈,四十八品(或謂三十八品),可見內容十分博大。主要是記載如來成道後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宣說的自證的佛果圓滿境界。由於佛境界是廣大無邊,層層無盡,不可思議,而整個法界也不只一佛,而是無量無邊尊佛與淨土,這些佛國淨土又是毛孔當中另有宇宙,層層遞進,無量無邊的一真法界。這些敘述,在八十卷的《華嚴經》當中占了八分之一的篇幅,是《華嚴經》中最主要的內容之一。
但是《華嚴經》並不是以描述不可思議的法界為目的,而是說明如何進入佛陀所證得的法界實相。如以經題來看,廣大而無邊,稱為「大方廣」;而「佛」就是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就是成就萬德圓備之果體因行的譬喻,因此以種種因地之萬行,來嚴飾佛果之深義,則稱為「佛華嚴」。因此《華嚴經》就是顯發「一心法界」體用,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理事圓融的華嚴三昧。相對於一樣是以蓮花作為譬喻的《法華經》來說,其重點在於說明「佛陀本懷」,以教育為中心,說明種種成佛的修行理路之妙理妙諦。《華嚴經》的重點則以這朵蓮花的清淨莊嚴來描述「佛境界」,說明證此境界的因位果報。所以《法華》教義在明教導眾生入佛之知見,而《華嚴經》的重點在顯明圓滿莊嚴的佛境界,及悟入此一境界的教理。
那麼,怎麼樣修才能悟入《華嚴經》的境界呢?答案是念誦法。根據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華嚴經傳記》指出,《華嚴經》從晉代譯出以來,修行本經獲得成就者大多以讀誦及拜經這兩種方法,從晉代到唐代許多行者,包含華嚴宗的初祖杜順,乃至唐代的名醫孫思邈,都是讀誦《華嚴經》成道,證入甚深三昧,因而修行《華嚴經》的風氣大盛,其高妙的智慧與哲學受到眾人的肯定,遂形成中國大乘佛教重要的宗派。所以法藏大師特別以〈念誦〉與〈轉讀〉兩篇來闡述,後來誦經與拜經就成為華嚴宗修持的主要法門。
隋唐之際,華嚴宗人才輩出,盛極一時,然而唐武宗滅佛時遭受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因而目前為止,很難找到原來屬於華嚴專宗寺院的清規,有關華嚴宗修行念誦的儀軌研究備感困難。因此本篇僅能就當前可見的材料:一為禮拜華嚴經儀軌;二為華嚴懺儀;三為華嚴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