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固定日課以外,《金剛經》在禪門受到重視,這和六祖大師教人持誦《金剛經》有關,為什麼六祖大師要教人持誦《金剛經》呢?這固然和五祖大師用《金剛經》來印心有關,不過六祖大師教人持誦有獨到的見解。(《六祖壇經•般若品》)說: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
這段開示告訴我們:
1. 禪者持誦《金剛般若經》是必備的,因為可以明心見性。因此六祖大師極力讚嘆此經的功德無量無邊。六祖大師以為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而修般若行最好的用功方法,就是念誦《金剛經》。
2. 此一持誦《金剛經》的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慧的人說,為上根器的人說。
3. 開悟頓教的成就,基本上是與修持《般若經》經論是沒有差別的。
禪宗的教學,本來就不在於漸修,特別是在於「頓悟」。是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直截了當功夫。因此禪宗祖師教人閱讀經典,除了是用來印心,就是醞釀開悟的心地功夫。所以雖說禪門「不立文字,見性成佛」,卻非是廢除文字不用,而只不著文字名相,發揮大機大用。這點是因為經典文字,本來皆「因人置」,又「因智慧性」建立,足見禪門自來主張「不立文字」,卻非「廢卻文字」,但守其見月之功,卻非執著其見月之指。故此,文字可以發揮般若大用,是名「文字般若」。可以使眾生「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因此六祖大師才訓勉禪門行者念誦經典,應該是其來有自。
中國佛教的懺法於南北朝漸次形成,六祖大師對於禪門的修行,除了教人明心見性的禪法,也很重視懺悔法門。在《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揭示一些頌偈,後來成為禪門課誦的內容。
※四弘誓願
六祖大師所授的懺悔法門,是以心地法門為宗的「無相懺悔」,而今《壇經》內記錄的這種懺悔文念誦並不多見,但是禪門早晚課將懺悔列為重要日課,以《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或《禮佛發願文》、《西方發願文》替代。姑且不述。但是懺悔之後的「四弘誓願」,智者大師於《摩訶止觀》當中已經提過,但禪門則是六祖大師在曹溪南華寺開示後列入了課誦之一。為什麼要發此「四弘誓願」?六祖說:
「懺者:懺其前衍;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於是我們知道,懺悔的意義,在於懺其前愆,但更重要的是:從今以後的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這樣才是真正的懺悔,故發「四弘誓願」的意義在此: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這「四弘誓願」天台智者大師提過,但是此處最大不同在於六祖大師捻以「自性」來發願。六祖大師開示: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於是,我們從六祖的開示當中,了解此「四弘誓願」的道理:
1.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2. 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
3. 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
4. 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換言之,禪門修行,不離大機大用,大抵以自性為宗,明心為功,是以「無相懺悔」的宗旨,就是自性上的懺悔。前罪既懺,往後的罪行當不能使其復起,六祖開示我們,罪性本於自性,是以須以轉迷成悟,將一念無明轉成清淨真如,這才是真正懺悔之道。「四弘誓願」以自性為宗,自然包含了前罪與後業的懺悔,是徹底的罪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