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經典說實相
大乘經典說實相
大乘經典是指由梵文譯成的經律論,傳佈於中國(包括西藏,蒙古
)、韓國、日本與越南的一系佛教,通常稱為北傳佛教。相對於南傳的
巴利文典藉,盛行於現今錫蘭、緬甸,暹羅等國。
大乘經典對實相有比較詳盡的善巧的說明,在說明的時侯,指出其
不可言說思議性,預告人們不可執著言說或文字。喻如「因指見月」,
不能執「指」為「月」。又說明以言遺言,以楔出楔的道理。
般若部經典就用隨說隨掃,或正、反、合的辨證方法來說。例如金
剛經:「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
來說名實相」。
大乘起信論:「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這是就一切
法體性說,一切矛盾(即相對性、兩邊性、生滅性),都歸統一,平等
真實,不可言說。但另一方面,體證了此實相的覺者,也不妨從言說名
相隨對方的迷執來建立相對的說明,以啟發未證者,引導彼等證成離言
實相,這也是說明了為什麼佛法可能建立種種不同的哲理(理論上可建
立無量哲理),而不如其他宗教、哲學,祇有一套固定的哲理,並執之
為真理。
涅槃在原始佛教偏重於實證已如上述。但在大乘經內,涅槃的含義
,相狀,功用給大大地擴充了。
法華經內說:「我(佛陀自稱)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
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經文是
佛陀對部份修道者以了脫生死而得涅槃,執涅槃有寂滅相。不知生滅相
本身虛幻不實,如不執我法,生滅相當體即空,本來寂滅。所以寂滅相
亦不能執,一執即滯,不能流通,發不出本性具有的無量功德妙用。這
是大乘教基本的觀點。
思益梵天所問經說:「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
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
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這說明證實相者,澈了一切
法緣生性空,一無可執。實相是活潑潑地,無障礙的,隨緣隨機,可以
生起無量稱性功用,所以除了自身證成解脫之外,更能發揮自性本具的
度生利他種種功德。在覺體方面說,完成此種功德的作用即是般若(意
即智慧,不過不同世間的智慧,故用原名。)
依大乘說大涅槃有三德:
大涅槃三德 | 般若德-實相之相-光明遍照,一切無礙。 法身德-實相之體-一切功德法所依,遍十方三世。 解脫德-實相之用-眾苦都盡,離分段變易生死。 自利圓滿,利他無盡。 |
從上亦可說:狹義的涅槃,只就解脫一方面說,廣義的涅槃,則從
實相的體、相、用三方面說。但體、相、用雖然說為三方面,卻是一實
相的三方面,是不能分割的。
在大乘經論內,往往把實相的體與相用,同時相對地說,並提示人
們說:這是一體的兩面(或三面)不能把牠分裂執為兩邊不執兩邊,即
能契於中道。體證真相。所以有時稱實相為「不二法」。
茲列通常於經論內見到的「不二法」,以供各位參考:
實相:
*體、性空、真空、寂、不變、無生、無知、泯一切、定、
平等、無量壽。
*相、緣生、妙有、照、隨緣、生、無不知、立一切、慧、
差別、無量光。
*用
作者:羅無虛 著
出處:佛法在原子時代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3/28 下午 08:59:04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