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往生西方
的關鍵問題
元音老人 著
「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探討
「要不要一心不亂」的探討
「單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探討
近來在淨土同仁間,醞釀著一場「往生西方,是否需一心不亂」的爭
論。試把他們爭論的焦點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不同的意見:
一、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
二、散心念佛,只能培植善根,要得確保生西,除信願之外,尚須懇
切行持,一心不亂。
三、只要依靠彌陀願力,帶業亦能往生,何須一心不亂。
這三種互異的意見,第三種說得最容易,簡直不用修,單靠彌陀願力
就能往生。第二種較難,需一心不亂,始能往生。第一種較易,只要
有信願,散心念佛亦能生西。各說各有理,相持不下,竟使後進者莫
衷一是,無所適從,不知究竟應如何修習,方合道妙。
「如何才真能往生淨土?」是淨土宗的一個重大而關鍵的問題,不把
它搞清楚、弄正確,對淨土宗的修士來說,確實有害。因淨土法門是
號稱異方便,橫超三界,往生淨土,超生脫死,圓證菩提的。若對修
法尚未搞清楚,如何能不走錯路而迷失方向?更何能穩穩當當,順順
利利地達到往生西方的目的?但如果是嘴裏說說往生西方,而實際卻
做不到,則宗旨全失,便毫無意義了!
然則,如何才能確實往生淨土,是否必須一心不亂呢?這確是一個值
得探究的重大問題。所以不容緘默,聽任自然,傷害後進,因而不揣
鄙陋,亦來參加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的討論。今略抒管見,尚希海內
豪賢有以指正。
茲為易於得出明確的答案,將上述三種意見,分作三個問題來一一詳
加討論,以資弄清如何才能往生淨土與要不要一心不亂的問題。
一、「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探討
首先,我覺得這種見解的提法,含義似乎不清。所謂「散心」不知果
何所指?是指初心學人,一時心不能淨,不要妄冀速效,須假持名之
功,掃蕩妄念,而漸臻一心呢?(如蓮池大師、印光大師等所說,多
生妄動積習,非暫時念佛所能掃淨。猶如久病之人,非一、二劑藥能
以治療。故念佛須具一片長遠之心,密密穩穩,不懈念去,久久功深
,定能見效,而臻一心之境。)還是說我們現在發心念佛,求生西方
,亦不妨與無明業習牽合糾纏,將娑婆境緣,粘著於心,似膠如漆,
等到老死,自然會往生西方的呢?
假使他們的用意屬於前者,這是鼓勵後學,莫畏艱難,不要怕散心作
祟,只要樹雄心,立壯志,努力上進,定獲一心,決定往生。那麼我
們應舉雙手贊成!反是,如果用意屬於後者,我們就覺得非常遺憾!
因這是毒害後進的砒鴆,萬萬要不得!我們要生淨土,而這心裏總是
戀著娑婆的妻財子祿,古人謂之抱樁搖櫓,行動尚且不能,又如何能
與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往生西方淨土呢?
玉琳國師云:「大凡修持,須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誠若能厭惡三界
,堅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靠定聖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
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之所為也。若
於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與往生法
門未易深信。既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憨山祖
師云:「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亦徒然。」這不是明明說散心念
佛徒勞無功嗎?難道這些大祖師,教理不及你們透徹,說的話不真實
嗎?或者有人說這是禪宗祖師的話,與淨土宗稍有不同。那麼不妨再
舉蓮池大師的『普勸念佛之三』的一段文章來作佐證。
大師說:「或問人,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何也?(足見
生西者不是多數。)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
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須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
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弟兄相愛,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
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騭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
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
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往生成佛。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
以此不得往生。(注意!注意!)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
馬,字字分明,心心觀照。如親在西方,面對彌陀,不敢散亂,如此
才是念佛的人,才能往生西方。(下略)」
這段文字,如此明確。我想大家看了,再不會猶疑莫決,更不至再有
爭論,說散心念佛亦能生西的了。
還有『淨土十要』中的徹悟禪師語錄,有「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
深信願,持佛名號,以攝心專注,為下手方便,以一心不亂為歸宿,
以往生瑞相為驗證」的淨土修持旨要,這不亦是淨宗祖師不提倡散心
念佛嗎?
但是,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其故何在?我們要進一步把它搞清楚。否
則,人云亦云,囫圇吞棗,莫明其所以然,終成迷障。用起功來,亦
必疲軟無力,不能克敵致果,安望生西成道!今不厭其詳,再行研討
如下:
如眾所周知,一切眾生,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是佛,本不生滅
。只因無始無明妄動,認假作真,起惑造業,隨業受報,才於無生死
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今欲往生西方,了脫生死,如不將這當下起惑
造業的一念妄心,用念佛的功夫將它念退,把妄心轉換成佛心—即全
佛是心、全心是佛,而一任妄心顛倒攀緣,執著妄動,如何不為業境
所牽纏而沉淪於六道?又如何能於臨命終時,打退這業識幻影而往生
西方?經云:「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故欲
生西方淨土,必須先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淨其心地而後可。經云:
「一切唯心造。」心若散亂穢染,與淨域絕不相應,到頭來只能生在
穢土,此無可奈何之事也。
或曰:往生西方,全憑他力—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它法
門,靠自力成道。答曰:他力不離自力,離開自力,絕無他力!此理
在世間法上,如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無情草木叢林之間,
自己無生存能力,完全靠他人他物得生存者絕無是處,此種例證多不
勝舉。出世間法更不例外,如阿難與佛同時發心,因修持不力,於佛
圓寂後方始證道,離成佛還不知多遠!羅侯羅因父是佛,自不修持,
為佛所呵等,在在說明自不努力,完全依靠他力,任何事都不能成辦
的。至於說阿彌陀佛的宏願接引,乃感應道交,於行人心淨,淨業成
熟時,現於其前,不是跑到行人面前來拉到西方去!這點請諸位淨業
行人千萬別錯會!只看經文上都是「佛與聖眾現在其前」,而非佛「
來」其前,即是明證。「來」與「現」二子之差,含義大相徑庭,豈
可混為一談!關於此點永明禪師與印光大師皆有確切說明:「念佛一
心不亂,感應道交,彼佛現前猶如水淨月現。如水混濁,月雖在天而
影不彰。念佛人心猶水也,佛猶月也,心水混濁,佛月不能現前。」
可見他力之外,還須自力,沒有自力,他力也無著處!所以淨土法門
,是自他二力合修的,單靠他力,沒有自力,結果莫不慘遭敗績!不
然者,為什麼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佛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要「
如救頭燃」呢?
現時有些淨土行人因不明此理,用功不力,臨命終時,不見佛現,慌
了手腳,以為佛法不靈而誤解佛是虛願,殊不知自己心水不淨,佛親
現其前,亦不自見。猶如生盲,以未見日,而詬日不臨其前,不也冤
乎?!這都是因地不正,貪圖便宜,上了一般盲師的當,以為散心念
佛,只要依靠彌陀願力,即可往生。哪知結果非但不能往生,還落個
謗佛毀法大罪,來生還得受重苦報,豈不是太冤枉了嗎?
或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蕅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歷九品
四土說』的一文中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先導,願
為後鞭。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得生!信不真,願不猛
,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呢?為什麼又在後面說「深信切願念佛,
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呢?這不是明白無誤地告
訴我們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嗎?
我們現在只要求能下品下生,甚或生在邊地疑城,於願已足,因為得
生淨土,即獲不退,正不必要求中上品生,徒招艱辛!所以現在只須
散心念佛,悠悠散散,逍遙放蕩,樂得快活,臨終又能下品往生極樂
,最後同樣成佛,又何樂而不為呢?為什麼定要銷盡妄情,滅卻貪染
,孜孜兀兀執持一句佛號,枯寂無味,而自討苦吃呢?
答曰:蕅益大師的話,大須仔細,請勿滑口讀過,不注意全文,而只
在「散心念佛」四字上著眼。以為大師提倡散心念佛,有懶可偷,有
便宜可得,正中下懷,而樂得在娑婆鬼混一下,等臨命終還有西方可
生,大樂可享,多少舒服。哪知如意算盤打錯,等到臨命終時,只見
生前黑業牽纏,哪見佛來授手!雖悔恨交加,已是噬臍莫及了!
現在把這段文字和大家詳細分析研究一下:
第一、深信切願念佛,雖散心亦必往生,而信願不真切,雖一心不亂
,亦不得往生者,為料簡一般以持彌陀聖號為入定的助力,而不思往
生極樂者—即無信願者說。因明朝末年,很多禪宗學者,常藉持名以
入定,故蕅益大師有「任你念佛功深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地步,但
無信願,決不能往生」之說。
第二、在散心念佛上冠以「信得真,願得切」六字,才能往生,而非
單說散心念佛,即能往生。這裏面大有文章,請勿輕易滑過。請問,
如何方為信得真?又如何方為願得切?為了增強說服力故,請看諸位
大祖師對於「信真、願切」的解釋與描繪吧!
一、關於信的解說: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是未成
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次要信得我們是理性佛、名字佛
,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
必至隨業流轉,受無量苦。次要信得我們雖業障深重,久居苦域,是
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在十萬億佛剎之外,是我們心內
之佛。既然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
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
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注
意「心」字),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楞嚴經』)。
又曰:須歷始終而不改,遇利害而不變,方為真信。真信有三:一信
彌陀攝受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絕對不虛。二信執持彌陀名號,由一
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請注意),即得往生。我當依教奉行。三信
大勢至菩薩及蓮宗諸祖所傳念佛法門,絕無虛假之語。我當依之勇猛
精進,修成三昧。又吾人念佛之心,由慧入定,照而常寂,是信本有
之佛;因定發慧,寂而常照,是信本有之法;定慧雙融,寂照不二,
是信本有之僧。又云:信者,非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即算發信心也
,必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本可一樣成佛。人皆可以為堯舜,一切
眾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別。西方依正莊嚴之佛土是事淨土,我之
自性清淨是理淨土。心遍一切處,皆是西方,十方與西方不異。非徒
信娑婆苦而西方樂,與夫極樂確有也。
二、釋願:第一要於一切時中(注意,要於一切時中,不是不如意事
時如此,歡樂之時又如彼。)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
之樂,力求往生。次要發願遵照佛祖所傳淨土法門,勇猛精修,淨除
習染,使身心清泰,現生極樂。次要立志成無上覺,圓滿菩提,供養
諸佛。次發廣大心普度眾生,眾生界不空,誓不成佛。次要隨有所作
,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又云:念佛
之心,欲得一心不亂(但不可作意求,求則反遠矣)是謂淨願;不生
西方誓不休息,是謂常願;成無上覺,廣度眾生,是謂大願...如是
發心,方名真信切願。
諸位同仁,請問我們果具如上信願,娑婆世界的飲食男女、妻財子祿
、以及名譽地位等等,還會擺在心上盤算不休而放不下嗎?這一切空
花水月般的境緣,既放得下,又有什麼妄想縈懷惑亂我們呢?既無妄
想惑亂,則念佛時,就會如上文蓮池大師所說,如親對彌陀,恭敬至
誠懇切之不暇,還會有什麼妄念在亂動呢?這不是不期一心而得一心
了嗎?!所以蕅益大師說:「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
生也。」
諸位要注意這「雖」字,就是說:果真信願切,如救頭燃時,不怕你
不一心,當此時也,要你顛倒妄想亦不可得,所以下個「雖」字。同
時,這亦是針對下文無信願念佛者的功夫雖好,不能往生的相對說法
。所以說了句「有信願的人,雖散心念佛亦能生西」,諸位千萬莫錯
會,以為我們只要懶懶散散地、馬馬虎虎地口裏念念西方彌陀,心裏
想想娑婆財色,就可以輕而易舉、隨心所欲地往生西方去了。
復次,所謂有「深信切願念佛,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者,乃
行人習障深重,今雖具深心切願,而妄想習氣一時不能淨除。即貪戀
世間的粗妄想雖已斷除,而微細的習氣妄想,仍時來侵犯。古德所謂
:「風停浪猶湧,理現念猶侵。」此種妄念雖屬微細,但由於佛外有
念,不得不謂之「散心」。雖屬散心,以微細故,念來即覺,而不顛
倒攀緣,故只要將佛念一提,妄念即當下銷殞,復歸清淨。此種隨來
隨照、隨照隨消的功夫,圭峰禪師謂之「妄念若起,都不隨之,縱有
中陰,業不能繫。」因業不能繫故,所以能發願往生。反之,若是貪
戀娑婆、妄念顛倒、攀緣不息的人亦想援例往生,那真是白日做夢了
。
但是,話須說回來,倘使生性豪放,於世緣不甚戀著或平時雖不信佛
,亦不謗佛,未能一心念佛的人,如到臨命終時聽善知識開示,頓時
悔悟,徹底放下,一心稱名,求生西方,也能十念甚或一念而往生。
但此等頓根人,千萬人中難得一二,以臨終一念,端賴平時鍛煉。如
平時不善用功,而能於臨終一念轉機作主者,真比航空獎券中頭彩還
難,誠不可以為訓也。
對於散心念佛能否往生西方的問題,已講了許多,現為易於明了起見
,簡作小結如下:
一、若貪戀娑婆之心未泯,愛根未斷,情見未除,僅以顛倒妄想的攀
緣之心來念佛,雖具些微信願,但以不深切故,只種善根遠因,不能
往生,有待來生努力,方能如願。
二、臨終一念幡然改途,雖亦有往生之望,但以太險,機會極微,千
萬人中,難得一人,故亦不敢引以為訓(要知臨終十念往生的人,著
重在於生前未聞佛法,直至死相現前,聽善知識開示,徹底悔悟,通
身放下,故能十念相應。此等利根人,若早聞佛法十年,則早十年成
就;早聞二十年,則早二十年成就。若我等早聞佛法,卻生偷心,不
能放下世情,妄冀十念往生,即此已是二心,何能相應?)
二、「要不要一心不亂」的探討
第一個問題搞清楚後,第二個問題也就不難迎刃而解了。因為一心不
亂是散心的相對詞,散心既然要不得,那麼一定要一心不亂也就不言
而喻了。但真理愈辯愈明,而且事關重大,我們還是不厭其詳地來討
論一下吧!
所謂「一心不亂」,不是哪一位祖師創造或規定的,乃是釋迦文佛金
口親宣,煌煌載於小本『彌陀經』上的明文。佛說要一心不亂,哪位
祖師敢說不要!更何況我們這輩下愚,膽敢說個不要嗎?佛是正遍知
,我們要修行成道,不聽佛語,更聽何言?但為什麼要一心不亂,其
理何在?我們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已略有說明,現在讓我們再來詳細
討論一下。
釋迦文佛說欲生淨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最能體現這三
者多少的莫過於念佛功行的深淺。故念佛須一心不亂,方能具足善根
、福德、因緣而生淨土。
據說小本『彌陀經』是羅什大師意譯的,他根據梵文原意,參合了中
國語文的表達法,用了「一心不亂」四個字。而玄奘法師根據法相「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原理,說念佛要「繫念不亂」,轉變妄識,
淨業成熟,方能生西(大意如此,經文已難具記)。兩師譯本,文字
雖略有不同,而含義一致,都是教念佛行人一切放下,虔心念佛,斬
斷愛根,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方能往生西方。
關於「一心不亂」的見解,諸大祖師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把他們歸納
起來,不外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心不亂,就是無心可亂,到了心意識完全消殞,真妄不立、
能所雙亡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到了宗下「固地一聲,桶底脫落」
的開悟時節。此時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心、
佛、眾生完全打成一片了。
(二)一心不亂,有深有淺,有理一心與事一心之別。事一心者:密
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
不斷,就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謂之事一心
(即攝心歸一)。
若理一心,直能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
,因果不二,依正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捨不二
,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平,
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至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
知著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總成戲論,
二六時中,毫髮許異相不可得。西方即在當下,十方不異西方,無生
即生,生即無生。是名理一心。
(三)無論理一心或事一心,皆是薄地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
學,不可高推聖境,甘處下劣,認為這不是自己分內事!須知一切唯
心造,欲生淨土,必先淨心,心若不淨,淨土難生。心若清淨,自得
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淨土!
由此看來「一心不亂」原是為了心明水淨,俾佛現前,接引往生的,
並不是好高騖遠。其中尤以事一心,是念佛人必須具備的功行,不是
什麼高不可攀的事,不用怕它,只要我們懂得訣竅,精勤做去,決定
可以成功。就是諸仁認為至高無上的理一心、見性境界,也不是絕對
做不到的。因一切眾生本具這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佛性,既非從外
求來,亦非因修而得。舉凡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飲食起
居,乃至一切聲、一切色、一切心、一切法,無一不是性的顯現,無
一不是性的作用。只要我們識得它,認清了性就是相體,相就是性用
,於見色聞聲時,不為聲色所轉,即能透過色相見性。換句話說,只
要我們在日常動用中,隨緣應用,不為事物的假相所迷惑,粘著於心
,動搖於中,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轉一切物,不為物轉,使一
切時,不為時轉,即是見性。這樣看來,理一心的高超境界,是我們
的本能,決不是不能做到的。我們如能證到理一心,心中清淨無染,
自與西方淨土相應,而且佛佛本同一體,故能與彌陀打成一片,因之
,就能上品往生淨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