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大非川戰役:盛唐遭遇最大軍事失敗,戰鬥力爆表的薛仁貴為什麼會敗得那麼狼狽?

您是本帖的第 1182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大非川戰役:盛唐遭遇最大軍事失敗,戰鬥力爆表的薛仁貴為什麼會敗得那麼狼狽?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大非川戰役:盛唐遭遇最大軍事失敗,戰鬥力爆表的薛仁貴為什麼會敗得那麼狼狽?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大家好,我是貓叔,今天咱來說說唐朝歷史上著名的大敗仗——大非川之戰,這場戰役也是薛仁貴的人生轉折點,一下子就把他從戰陣打入了人間。那麼,一向戰鬥力爆表的薛仁貴為什麼遇到了吐蕃人就敗得如此狼狽呢?

  

要說這次戰役嘛,首先得說說戰爭的起因。前面的節目咱曾經說過,為了兩國的和平,李世民曾經把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這事兒確實也給雙方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可是,這幾十年的吐蕃處於強盛的上升期,擴張的勢頭很猛,既然是強國,他不出去欺負欺負周圍的部族,哪裡還能稱得上一個"強"字呢。就這樣,吐蕃沒事就去找吐谷渾的毛病,誰讓他倆離得近呢,三兩句話不對勁抓住吐谷渾就是一頓胖揍,把吐谷渾打得滿地找牙,動不動就得搬家。這事兒讓唐朝臉上非常掛不住,畢竟吐谷渾是跟著唐朝混飯吃的,小弟挨揍,你這當大哥的連個屁都不放,那以後老臉還往哪裡擱啊?

  

流浪狗吐谷渾就這樣,唐朝和吐蕃的矛盾就越來越深。後來,吐蕃的手越伸越長,居然還打起了安西四鎮的主意,這可是要了親命了,要再不出手,唐朝就得被手底下那幫小兄弟看笑話了。於是乎,一場強強對決就這麼上演了。吐蕃雖然處在高原地帶,物資相對匱乏,但民風強悍,跟北方遊牧民族有一拼,加上又有名將論欽陵的指揮,所以,這一仗有得打了。 


  

咸亨三年,吐蕃名將論欽陵率領四十萬大軍北上,準備去安西四鎮的大沙漠裡撒泡尿照照鏡子,狠狠噁心一下大唐。這下子,李治坐不住了,沒想到這吐蕃還真敢動手,要打架,那就來吧,誰也別當慫包。於是,李治就派出自己的愛將薛仁貴,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了大西北,準備一舉解決吐蕃問題。薛仁貴畢竟身進百戰,他知道吐蕃的實力非常強悍,人家兵多將廣,又是以逸待勞,不好好謀劃一番,恐怕真不一定打得過。 


  

經過深思熟慮,薛仁貴決定速戰速決,趁吐蕃大軍尚未回援,來一個出奇制勝。可是,話好說,事兒難做,十萬大軍,那麼多的糧草輜重,浩浩蕩蕩,要想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真是難上加難。為了增強打擊的突然性,薛仁貴命令副帥郭待封率領兩萬人在大非川一帶原地駐守,特別囑咐他一定要占領制高點,修建城寨,防止吐蕃的偷襲,確保輜重的安全。這樣部署,郭待封兩萬人守上一段時間應該不成問題。可是,郭待封沒那麼好管理,這傢伙是名將郭孝恪之子,典型的官二代,他爹曾經出任安西都護,顯赫一時,只是,郭孝恪命不好,有一次出征遭到了暗算,中冷箭身亡,仗著郭孝恪的軍功,郭待封在軍營里也算是有一席之地,飛揚跋扈。這些軍隊里的官二代往往有一個毛病,那就是眼高手低、目中無人,郭待封自然也不例外,他壓根就看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貴,你一個泥腿子,憑啥讓我給你當副手啊。這就為唐軍後面的潰敗埋下了伏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城寨

  

安排好郭待封,薛仁貴脫離輜重,率領輕騎兵火速出擊,兩軍在河口遭遇,河口就是現在的青海瑪多。由於吐蕃軍隊猝不及防,很快被薛仁貴殺了個大敗,人馬損失慘重,牲畜也損失了一萬多頭,薛仁貴乘勝追擊,進占烏海城。這時,他準備派人接應郭待封,會師烏海後再圖進退。誰知,這時候出事了。郭待封根本沒有按照薛仁貴的命令在大非川附近駐守,而是護送著輜重蝸牛般前行。見過作死的,沒見過這麼作死的,吐蕃會跟你客氣嗎?論欽陵抓住機遇,派出二十萬大軍突然襲擊唐軍的輜重大隊,郭待封怎麼可能抵擋得住,二十萬對兩萬,別鬧,人家撒泡尿都夠你洗澡的。就這樣,十萬人的糧草輜重盡數落入吐蕃手中,人家來了個大豐收。正應了那句:我們不是來打仗,我們只是敵人的搬運工。

  

聽到這個噩耗,薛仁貴當然非常崩潰,沒了糧食你還打個毛啊,大高原上,餓也能把你餓成肉乾啊,事情既然發生了,薛仁貴也沒辦法只能撓著頭皮硬撐,率領餘部撤往大非川,準備與吐蕃快速決戰。誰知,這時候,吐蕃指揮官論欽陵率領二十多萬援軍趕到,這麼一算,吐蕃的軍隊人數已經有四十多萬。十萬餓著肚子、累成狗的疲兵跟人家四十多萬大軍打,傻瓜都知道結果。雙方一陣激烈廝殺,唐軍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遭到如此慘敗,還被吐蕃人綁了票,被逼著簽訂了合約,這次丟人丟大發了。這場大敗是唐朝建國以來最慘的一次大敗,從此,吐谷渾的地盤全數被吐蕃占領,安西四鎮也出現了鬆動,吐蕃從此威名遠播,令周圍部族膽寒,更是成為唐朝邊境的又一重大隱患。


了敗仗,又私自與敵人簽訂合約,這次薛仁貴是倒了大霉了。很快,皇帝怪罪下來,薛仁貴被削職為民,幾十年的奮鬥成果一下子被清零了,這其實也已經算是法外開恩了,按照唐朝律令,他得被剁腦袋,也是李治念及他的忠勇,才免其死罪。
  

當然,牛人畢竟是牛人,薛仁貴接近七十歲高齡,唐高宗再次把他召回,命他率軍出征突厥,他還真是老當益壯,不負眾望,大破突厥,斬殺萬人,俘獲牛羊幾千頭,算是為他的開掛人生畫上了圓滿句號。凱旋不久,薛仁貴身染重疾,於永淳二年逝世,享年七十歲。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4 上午 11:02:48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0/12/21 上午 08:11:54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此人曾在唐朝留學,回國卻成勁敵,壓制唐朝30年,薛仁貴都打不過
大唐帝國,是中國最開放的王朝。因此,唐朝歡迎列國人民前往中國學習文化。當時,來自西域、新羅、日本、吐蕃、南詔等國的留學生雲集於長安。為了招待這些留學生,唐朝不惜花費血本,專門營建邸宅供他們居住。同時,大鴻臚(唐朝外事機構)還專門為他們提供飲食,價錢非常低。


 

在所有留學生中,唐朝最重視具有貴族身份的留學生,特別是來自敵國的貴族。當時,很多敵國貴族都前往長安當人質,而唐朝也叫他們為侍子。這些人可以出入宮禁,結交皇室和高官。唐朝為他們提供最好的老師,教授他們禮樂知識。唐朝希望運用這種手段,潛移默化地將這些人變為「親唐派」。然而這樣的努力,卻常常事與願違。相反這種行為還給唐朝帶來了一系列強敵。

論欽陵,又名噶爾·欽陵,此人是吐蕃開國元勛祿東贊的次子。在他年輕的時候,曾入侍於長安。對於這個聰明的青年,唐朝非常重視,給予他非常優厚的待遇。因此,論欽陵懂漢文,熟讀漢人的歷史,甚至還會寫漢詩。然而令唐朝想不到的是,論欽陵卻藉機窺探唐朝的虛實,了解唐朝的軍事、經濟狀況。


 

不久後,論欽陵結束了在唐朝的留學生涯,回到了吐蕃。回國後,論欽陵立即被吐蕃贊普予以重任,並執掌了吐蕃的軍政大權。論欽陵甫一當權,立即採取了對唐朝的敵視政策。因為他知道,現在唐朝正在東方殲滅高句麗,無暇對付吐蕃。同時他也清楚的明白,只要唐朝滅亡高句麗,下一個就輪到吐蕃了。於是論欽陵先下手為強,奪取了唐朝在青海湖附近的領地,並占據了西域十八個羈縻州。

沉寂已久的吐蕃突然發難,讓唐朝有些措手不及。不過當時高句麗已經滅亡,犯上作亂的新羅不足為懼,因此朝廷抽調了高麗方向的軍隊,準備一舉殲滅吐蕃,其中包括名將薛仁貴。面對十多萬唐軍官兵,論欽陵毫無懼色,他就地徵集部隊,竟集中了40萬部隊,這個數字真是不可思議。論欽陵利用唐軍隊高原反應的不適應,一舉擊潰了唐軍,薛仁貴僅以身免。這場可怕的失敗,正是著名的大非川之戰。


 

大非川之戰後,論欽陵立即北進,占領了安西四鎮,將唐軍逐出了西域。就這樣,唐蕃大戰正式爆發。公元678年,唐將李敬玄和劉審禮帶領18萬大軍再次出征吐蕃,論欽陵以逸待勞,又一次在青海湖附近交戰。之後,劉審禮孤軍深入,遭遇了論欽陵的埋伏,被當場俘獲。李敬玄聽聞前鋒戰敗,心生膽怯,於是立即撤軍返回。

隨後,唐朝和吐蕃在西域反覆拉鋸,連續易手了三次。公元685年,論欽陵因戰功成為吐蕃大相,成了吐蕃帝國真正的主宰。論欽陵趁此機會駐紮於河源地區,屢次侵犯武周(此時武則天已經篡位)邊境,唐軍屢戰屢敗,名將王孝傑被當場俘虜。如果不是他長得像吐蕃贊普的父親,恐怕躲不了當頭一刀。由於周軍屢次遭遇重挫,強悍的論欽陵讓武則天苦惱不已。


 

然而安西都護郭元振看出了論欽陵的弱點,那就是「國人不附」。雖然論欽陵壓制朝廷長達三十年,幾乎很少戰敗。但是吐蕃畢竟是個窮國,經不起戰爭的折騰,因此飽受戰爭傷害的百姓對論欽陵非常不滿。因此郭元振提議,每年都向吐蕃派出和平使者,讓吐蕃人知道周朝議和的誠意。如果論欽陵不肯和談,百姓一定會對他不滿。因此便可離間論欽陵與吐蕃的關係。

此後,武則天依計而行,每年都派和平使者,而論欽陵果然不同意和談,戰爭仍未停止。到了這時,不僅吐蕃百姓對論欽陵不滿,連19歲的吐蕃贊普赤都松贊都對他不滿了。赤都松贊認為論欽陵太專權了,已經威脅到他的地位。因此他毅然發動政變,誅殺論欽陵親信2000餘人。論欽陵也不含糊,立即召集軍隊與贊普的軍隊對抗。然而論欽陵的手下早已厭倦了戰爭,於是紛紛臨陣倒戈。絕望中,論欽陵不得不自殺,武則天就這樣除去了一個強敵。


 

對於本國開放的留學制度,唐朝人曾做過很多次反思。例如名臣薛登就勸諫武則天:「如今四方侍子云集長安,論欽陵、阿史德元珍、孫萬榮等胡寇都曾入侍朝廷,盡窺我國虛實,回國後都成了邊害。」因此,薛登認為應該停止這種不合理的留學制度,任何留學生都不應該收。不過武則天認為他太極端,因此拒絕了他的請求。畢竟像論欽陵這樣狼子野心的留學生並不多,這個制度從總體上還是很好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4 上午 11:03:3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0/12/21 上午 08:15:29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唐朝最詭異的談判專家,算殺吐蕃軍神,凍死突厥酋長!

兵法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評價,用在唐朝名臣郭元振身上非常貼切。


 

他在涼州(今甘肅武威)督軍時,修防備戰,拓地一千五百里。北擋突厥、南據吐蕃,似乎也沒打什麼勝仗,可突厥、吐蕃就是打不進來。


等他都護安西,在吐蕃、突厥兵威下左支右絀,貌似日子過得挺難受。可等到升任太僕卿,要離開安西了。


周邊的部落酋長,卻割面慟哭相送(「安西酋長有剺面哭送者」),離涼州尚有八百里,城中百姓就已備好壺漿相迎(「去涼州猶八百里,城中爭具壺漿歡迎,都督嗟嘆以聞。」)。


有如此控場能力的大臣,您認為他應出身世家嗎?錯!


這位「無赫赫之功」的郭元振,是從一個縣公安局長(通泉縣尉)起步的,或者說的再狠點,他乾脆就是從地頭蛇、黑道大哥起步的。


但之後,郭元振一路升拔,督軍涼州、都護安西、兩度拜相、封代國公、繪像凌煙閣(唐代宗時期)。


如此亨通的官運,究竟從何而來?他又有何過人之處?這就得說到他人生里,兩次重要的談判了。


郭元振(656年-713年),魏州貴鄉(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本名「震」,「元振」是他的字。



 

在古代,直呼其名是極不禮貌的舉動,故大家多以字相稱,也稱「以字行」。


類似的例子還有,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唐朝名將蘇定方,本名「烈」,「定方」是字;明朝名臣楊士奇,本名「寓」,「士奇」是字;十大元帥之一的劉伯承,本名「明昭」,「伯承」是字。


年輕時的郭元振,可真看不出將來會大紅大紫。恰恰相反,他是個問題青年。


十八歲就中了進士的郭元振,順利授官通泉縣(今四川射洪)縣尉。但緊著,在公安局長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年(673年~693年),從李唐朝一直干到了武周朝。


能幹這麼久,不是因為愛崗敬業,而是他堅持不懈的不務正業。


甚至發展到私鑄貨幣、販賣人口,每日小弟環伺,完全是一副黑道大哥的模樣,縣裡百姓聽見他的名字腦袋都疼。(「嘗盜鑄及掠賣部中口千餘,以餉遺賓客,百姓厭苦。」)


由於幹得實在太差,甚至上達天聽,連武則天都知道了。


 

武皇帝可不是性格綿厚的李治,眼裡向來不揉沙子,馬上就把郭元振召入長安,準備辦他。


不想,君臣一見面,武則天發現郭元振長得一表人才,且談吐有度,不是想像中花胳膊、大金鍊的樣子。


便讓他呈上詩文一觀,郭元振馬上掏出一篇舊做「大寶劍」。啊!不是!!是《寶劍篇》呈上。


武則天一看,這是個一直埋沒的人才呀!詩里寫著呢,「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好!既然「猶能夜夜氣沖天」,那就給這小子個機會,讓他表現一下,去右武衛做個參軍吧!



公元697年(神功元年),郭元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到來了,他的談判對手是吐蕃軍神論欽陵。


要說起欽陵(噶爾·欽陵贊卓),當真是吐蕃不世出的將才。作為祿東贊(噶爾·東贊宇松)的次子,他少年時曾留學長安,還在唐軍中實習過,對唐朝政治、軍事體系非常熟悉。



 

松贊干布去世後,繼任贊普年紀幼小,以祿東贊為首的噶爾家族,開始了長達五十年的弄權歲月(吐蕃王朝一共才二百年,四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噶爾家族自己玩。這對吐蕃王朝後續的政治體制,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667年(高宗乾封二年)祿東贊去世後,長子贊悉若(噶爾·贊悉若多布)繼任大相主內,欽陵則領兵在外和唐軍死磕。


在他的領導下,蕃軍連續在大非川、承鳳嶺、寅識迦河(西域弓月城西南)等地大敗唐軍,奠定了吐蕃王朝鼎立亞洲的局面。



對於欽陵的領兵能力,唐朝有很清醒的認識,詩人陳子昂在上書中寫道:「邇來向二十餘載,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未嘗敗一隊、亡一矢。」


陳子昂所說的「邇來向二十餘載」,指的是高宗李治在位期間。



 

但正像前文所說,武則天是個眼裡不揉沙子的狠人,雖屢戰屢敗,但依舊死咬著河隴、安西不放。


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唐庭吸取寅識迦河之敗的教訓。王孝傑領十八萬唐軍再入西域,重挫蕃將勃論贊,「克復龜茲、于闐等四鎮,自此復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三萬人以鎮之」。


兩年後(延載元年,694年)不甘心失敗的吐蕃捲土重來,王孝傑在大嶺、冷泉兩地,重創論贊刃(欽陵五弟)的吐蕃、突厥聯軍六萬人。贊刃回拉薩後,被吐蕃贊普以謀刺之罪誅殺。


但很快,欽陵便在隴右找回了場子。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三月,欽陵、贊婆(欽陵三弟)在素羅汗山(甘肅臨洮附近)大敗王孝傑、婁師德,唐軍損失慘重。


戰後,吐蕃軍隊以唐軍屍體築「京觀」炫耀武功,史稱「屍骸高與天齊」。為此,武則天貶「王孝傑為庶人,貶婁師德為原州司馬」。


在取得素羅汗山大勝、抄掠涼州後,欽陵並未繼續東侵,而是很怪異的止兵息鼓,「復遣使請和親」。


之所以,欽陵會選擇和談。主要原因在於,繼續攻擊河隴難度很大,他希望攜大勝之威,不戰而屈人,逼唐朝放棄占據優勢的安西四鎮。



 

郭元振和論欽陵的野狐河之會,就是在這種態勢下展開的。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安西四鎮


野狐河之會,摸清吐蕃心機,算死軍神欽陵!


欽陵見到郭元振後,稍作寒暄便單刀直入,「今天恩既許和好,其兩國戍守,鹹請罷置,以便萬姓。各守本境,靡有交爭,豈不休哉!然以西十姓突厥,四鎮諸國,或時附蕃,或時歸漢,斯皆類多翻覆。乞聖恩含弘,拔去鎮守,分離屬國,各建侯王,使其國居,人自為守,既不款漢,又不屬蕃,豈不人免憂虞,荒陬幸甚。」


這段話的意思是唐蕃既然和好,為避免糾紛,兩國應該各自撤軍,讓安西地區的十姓突厥自治,唐蕃都不干涉。


欽陵話說的很冠冕堂皇,但邏輯上卻有點問題。


安西四鎮周邊的突厥部落,從貞觀二十二年起(648年),便開始內附唐朝。而西突厥十姓部落,也於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編入唐朝的羈縻州。



 

所以,安西雖然是以羈縻州的方式進行管理,但卻是唐朝的實際控制區。安西四鎮和安西都護府的建制,使其等同於唐庭直屬州縣,並不是無主之地。


哪有兩國和談,一方放棄實際控制,用來構建戰略緩衝區的道理?


更何況,四鎮未駐重兵前,二十多年裡,六度易手。王孝傑好容易才用三萬唐軍穩定了局面,此時撤軍豈不前功盡棄?


因此,郭元振聽後,當即反駁道:「你說唐蕃兩廂撤軍,但安西四鎮、十姓突厥與吐蕃並非同族,現在撤了唐朝守軍,你心裡盤算的是吞併安西吧?」


被郭元振一語道破心機,論欽陵也沒慌亂,回應道:「吐蕃如果貪求土地,想成為中原的邊禍,則會東侵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怎會謀利於萬里之外呢!」


但隨後,他也知道郭元振不好糊弄,便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十姓中,五咄六諸部落僻近安西,是與吐蕃頗為遼遠。俟斤諸部密近蕃境,其所限者,唯界一磧,騎士騰突,旬月即可以蹂踐蕃庭,為吐蕃之巨蠹者,唯斯一隅。且烏海黃河,關源阻深,風土疫癘,縱有謀夫猛將,亦不能為蕃患矣,故陵無敢謬求。西邊沙路,坦達夷漫,故縱羸兵庸將,亦易以為蕃患,故陵有此請。」


欽陵這段話的意思是,十姓突厥中,五咄六諸部遊牧區靠近安西,離吐蕃較遠,但俟斤諸部的控制區(大略位置在新疆于田西南,崑崙山北側)靠近蕃境,騎兵部隊旬月便可突襲吐蕃王庭(拉薩)。


且從青海湖經烏海(今青海瑪多縣冬給措納湖,蘇定方曾在此地大敗達延莽布支)進攻吐蕃,道路險阻關隘重重,即便精兵猛將也難以得手。但西部道路通暢漫達,就是羸兵庸將,也能成肘腋之患。所以,我才有這個要求。


郭元振逼出了欽陵的實話,便以事關重大,需上奏天聽為由啟程回京。欽陵也沒為難他,派郎宗戚思若為使相伴回唐。



野狐河之會,不起風波的結束了。但兩國間勾心鬥角的謀劃,才剛剛開鑼上場。


野狐河之會後,唐庭對四鎮一度表現得很猶豫。


其實,關於安西四鎮的存廢,唐庭久有爭論。


睿宗垂拱二年(686年),武則天曾以「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為由,下令放棄安西四鎮。


但放棄四鎮後,吐蕃迅速染指安西,對播仙鎮(今且末)乃至沙州(敦煌),形成了實際威脅。


即便長壽元年(公元692年)王孝傑收復四鎮後,以狄仁傑為首的放棄派,仍舊以「軍費不支,有損無益」主張罷黜。


這次欽陵的要求,又給了放棄派以口實,他們紛紛上書,表示應撤回唐軍,放棄四鎮。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郭元振給武則天出了兩個主意。


一個是,如何應付欽陵的順水推舟計;


另一個是,離間吐蕃君臣的陽謀。


首先,郭元振心裡很清楚,武則天不想放棄四鎮。可她又擔心直接拒絕,會引起兩國戰事,畢竟唐軍新敗不久。


於是,他首先上奏說道:「國家所慮之處不過是,希望以控安西,而分吐蕃之力,使其首尾難顧,無法全力東侵。現如棄守安西,十姓突厥必成臂助,實為國患,斷不可與之。但若相拒,又恐兵禍再起,亦不利於國。


不若如此答之,『兩國盟好,必無東侵之意,可交還吐谷渾故地,即以俟斤諸部授蕃』。


欽陵必不能應,則既未絕吐蕃之意,又生事之口實,一舉而兼得!」


郭元振的話,直接就說到了武則天的心坎里。


果不出郭元振所料,唐朝的詔書發出後,欽陵再也不提四鎮的事兒了。


要知道,「鯨吞吐谷渾,打開北進之路」,是吐蕃走下高原,最基礎的大戰略,從松贊干布生前就開始醞釀。


松贊去世後,祿東贊接續實施,前後足足運作了十年,才算將吐谷渾徹底消化。別說拿一個安西換,就是三個、五個,欽陵都不見得能答應。



郭元振的第二個謀劃,則是條釜底抽薪的計策。


當時,噶爾一門弄權已有四十多年。吐蕃贊普年紀幼小時,主少國疑,強臣掌權穩固局面,誰都沒話說。


加之,祿東贊和他幾個兒子,確實都是人中龍鳳,能力威望皆為上上之選。


但現在,吐蕃贊普都換兩茬了,新贊普赤都松贊已經二十多歲,噶爾家族依舊沒有還政於王的意思。別說王室心裡越來越牴觸,朝中一部分支持王室的大臣也開始不滿意了。


都您噶爾家自己玩,俺們這些豪門喝西北風呀?


郭元振敏銳的發現了,吐蕃王權和相權間的裂隙。準備在其之中,再給加點作料,讓爆發來得更猛烈些。


他對武則天上奏,「吐蕃百姓久為兵役、徭役所苦,但欽陵統重兵於外,為其羽翼。故當每年遣使吐蕃牙帳申明和好,欽陵必不能從命。斯亦離心日漸,上下猜阻,久必為禍。欽陵若去,斷吐蕃右臂矣。」


郭元振的計策是條不折不扣的陽謀,吐蕃王權、相權之爭本就存在,元振之計乃順勢而為。


很多人都以為陰謀難防,其實堂堂正正的陽謀,才是真正無解之計。


果如郭元振所言,不過次年(698年,武周聖曆元年),吐蕃贊普赤都松贊以外出行獵為藉口,帶三千護衛突襲噶爾家族封地蔚布·蔚達,血洗莊園,全族兩千餘口盡數被殺。


至此,祿東贊五個兒子中,曾為大相的長子贊悉若,死於家族內訌;四子悉多於在西域兵敗,沒於粟特人之手;五子贊刃因傷了贊普手指,以謀刺之罪被殺;只剩下欽陵、贊婆尚在,盛極一時的噶爾家族已然凋落。


血洗噶爾莊園後,赤都松贊旋即召欽陵回拉薩議事,欽陵抗命不歸。赤都松贊馬上宣布噶爾家族反叛,並親自帶兵奔赴青海,圍剿欽陵所部。


欽陵見大勢已去,自殺而死,吐蕃軍神就此隕落。


贊婆和欽陵之子噶爾·莽布支,迫於赤都松贊的軍事壓力,率部七千餘帳歸降武周。武則天聞訊後,命郭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率兵相迎。


欽陵之子改姓論,取名論弓仁,為論姓始祖。


其後,論氏在唐累世為官,曾官至歸德郡王、朔方節度副大使之職,且論氏子孫頗有乃祖之風,為唐朝東征西討,功勳多見諸沙場,不負先祖軍神之名。



都護安西,談判中凍死突騎施酋長。


野狐河之會後,郭元振憑藉洞悉人心的能力大放異彩。第一次成了唐庭的重臣,被外放涼州督軍(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


之後五年(701年~706年),郭元振大搞土木工程,在南部邊境硤口築和戎城(今甘肅古浪)、北部沙漠中建白亭軍(今甘肅民勤東北)。並以這兩處鎮軍為支撐點,狂修堡寨、烽燧、屯兵點,將途徑涼州的交通線全部控制在手中。


同時,他還親自勘測河流引水營田,使得涼州農田畝產飆升。


此前,涼州地區的穀子每斛高達數千錢。而他力推屯田後,一匹細絹就可以換到數十斛糧,屯積的軍糧可供數十年之用。


正是這些看著不起眼的民政,讓唐軍不斷擠壓吐蕃、突厥的控制區,拓地一千五百里,涼州再無抄掠之憂。


神龍二年(706年),郭元振改任左驍衛將軍、檢校安西大都護,來到了政治環境更為複雜的安西地區。


當時,安西地區的西突厥有十姓部落,分為五弩失畢部﹐置五大俟斤﹔五咄陸部﹐置五大啜。


其中,屬於五咄陸部的突騎施烏質勒部快速崛起,漸漸呈現不受羈縻州管控的苗頭,常縱兵擄掠周邊部落,甚至阻隔道路,劫掠唐軍補給。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當安西都護府遣使責問時,烏質勒表示願意議和,但堅持要在自己屬地會談。郭元振得知後,只帶了幾十個騎兵,便奔赴烏質勒部落牙帳談判。


到達牙帳後,恰逢天降大雪,郭元振堅持不入大帳,就站在營門口和烏質勒開聊。



郭元振倒是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烏質勒可是年老體衰(郭元振也五十多了,算不得年輕)。被凍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可郭元振跟沒看著一樣,就站在雪地開噴。


老天也給力,大雪漫天,都快沒膝蓋了。


把烏質勒凍得趴地上好幾次,可爬起來一看,郭元振還擦著鼻涕,滔滔不絕的掰乎呢。


等到會談結束,當晚烏質勒就掛了。


(「公宣國威命,抗聲與語,自朝至暮,雪深尺余,竟不移足,質勒頻拜伏。語畢歸帳,相去二十餘里,質勒久立雪中,倉卒疾發,是夜暴卒。」)


烏質勒的兒子娑葛可不幹了,認定郭元振故意設計害死了老爸。點齊兵馬趕來,要給烏質勒報仇。(「漢使殺我君父,今須復讎。」)


郭元振的副手解琬嚇壞了,勸他連夜逃走。


郭元振搖搖頭說道:「我等深入寇庭,哪有可逃之地?再說了,我又不是故意的!」


其實,郭元振大概率是故意的。他不過是想反客為主,拿到談判的主導權。


但估計,他也沒想到,玩兒得有點大發了,把烏質勒部的首領給凍死了。


次日,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往王帳弔唁。


途中,恰逢娑葛領著騎兵趕來。娑葛本以為郭元振早就跑了,沒想到郭元振居然沒走,還身穿素服來弔唁。


娑葛頓時有點蒙圈,手足無措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郭元振見狀,馬上拿話堵住他的嘴,說道:「王子真是客氣,得知我等前去弔唁,特意前來相迎。」


等到郭元振走入王帳,弔唁贈禮非常隆重,在靈柩前撫棺慟哭,歷數之前友情,並堅決要求留下協助料理喪事。


娑葛被郭元振的誠意打動,折箭盟誓,心向大唐絕不背叛,並獻良馬五千、駱駝二百、牛羊十餘萬,作為安西軍資。


(「公至其帳下,大哭流涕,因撫定其嗣,蕃人大喜。留數十日,助其葬事,娑葛獻馬三千匹,牛羊十餘萬,移居千里,西域無事,道路肅清。諸蕃聞之,遣使歸降者十餘國。」)


縱觀郭元振一生,「洞悉人心、藏鋒守拙」堪稱其座右銘。


任職通泉縣尉的二十年裡,魚龍混雜的江湖人物磨練了他的眼力,也讓他深諳小人物的入世之道。


等到他身居朝堂,料人心機、謹慎盤算,又成了他的為官之道。


正是二者的結合,讓郭元振坐鎮邊疆時,能「以文可武」、「以柔克剛」,每每步步為營,又處處占得先機。


這大概,就是孫子兵法所云,「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4 上午 11:04:1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1/11/6 上午 06:44:49

 3   3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7188 秒, 4 次資料查詢